中东游(19)——在巴林就看“三个一”

标签:
游记国外中东巴林 |
国土面积7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仅有150万、且外籍人口占多一半的巴林王国,在阿拉伯半岛只能算是一个袖珍国家。
因为实在太小了,最有名的景点也就是“三个一”,即:一口井,一棵树,一座桥,要不了半天就可以转悠完毕,因此,我们在巴林只待了一天就去了卡塔尔。
巴林虽小,但很精致。由于“不差钱”,又是个岛国,所以城市建得相当漂亮。我们乘车从首都机场到麦那麦市中心,一路上只见建筑新奇,绿树成荫,景色秀丽,完全感觉不到这是一座被茫茫沙海包围着的城市。
记得在告别利雅得去机场的路上,听说我们要飞往巴林,当时送站的司机就说,巴林的景点主要是“三个一”,其它也没有什么好看的。
其实也不尽然,古兰经博物馆和巴林堡还是不错的景点,很值得一看。
当然,要论名气和影响还是“三个一”。因为这个三个景点分别代表着巴林辉煌的过去、顽强的生命和美好的未来,也就是“以往、现在、将来”。

先去看看“一口井”。众所周知,阿拉伯半岛地下藏着丰富的石油,中东的土豪们就是靠着这些黑金发了家,富得流油,而在阿拉伯半岛首先发现并开采出石油的国家就是巴林。
1932年6月1日,巴林第一口油井喷出原油,原始产量高达每小时400桶,这是巴林从捕鱼、手工业和养殖珍珠等传统产业迈向现代化的转折点,也正是这口油井的开发,拉开了整个波斯湾地区石油大开采的序幕,所以,巴林的这第一口油井,也就成了现在整个海湾地区所有油井的祖师爷。


一晃九十多年过去了,如今这“一口井”早已枯竭,走进历史,懂得感恩的巴林人,按照当初的样子重建了这口井,并在井旁竖立了一块石碑,并刻有文字,以示纪念。而且,在1992年6月2日,巴林时任国王还颁旨,决定为“一口井”专门修建一座博物馆,以纪念它为波斯湾地区的石油事业做出得巨大贡献。不巧的是,那天博物馆闭门谢客,我们未能进到馆内参观,去了解更多的“一口井”的故事,有点遗憾。

再去观赏“一棵树”。在广袤无垠、寸草不生的沙漠中,长着一棵枝繁叶茂、硕大无比的树,而且独自伫立达400年之久,至今仍葱葱茏茏,生机勃勃,绿荫达200多平方米,犹如旷野里撑起的一把遮阳巨伞,十分壮观,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巴林“一棵树”,巴林人尊称它为“生命之树”。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自然传奇。因为在大树的周围,环绕着茫茫沙丘,没有水源,平均气温41摄氏度,而且常有沙尘暴,看不见其它任何生命形式的存在。我们迫不及待地走近这棵“明星树”,对它进行认真仔细地观察和饶有兴趣的欣赏,在感到不可思议的同时,也对它具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充满敬意!
据导游介绍,“生命之树”的学名叫牧豆树,原产于美国,极耐干旱,能适应多种不同类型的土壤条件,但像这样扎根于沙漠几百年,在与恶劣环境的抗争中竟能生存下来并长成参天大树的牧豆树却十分罕见,这无疑是一个生命奇迹,而在这奇迹的背后,一定隐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或许正是这些秘密,让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一睹它的风采。

最后去眺望“一座桥”。要说最让巴林人引为自豪的景观,当属巴林—沙特阿拉伯跨海大桥,尽管这座大桥是沙特全额出资兴建的,也是以沙特阿拉伯第五任国王法赫德的名字命名的,但这丝毫不影响巴林人对它的重视和喜爱,而且还把这座桥上升到了象征巴林美好未来的高度。
在大桥两国交界处66万平方米的人工岛上,设有边防站、海关、行政办公楼、海水淡化厂、观景塔、饭店等,目前大桥平均每天过往大3.3万人次,极大地方便了巴林与沙特等海合会国家间的交通与人员往来,所以,法赫德国王大桥被巴林人视为连接今日与未来的纽带,称它为幸福桥。
【游览于2023年12月,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