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里古镇赏古桥【苏州】

标签:
游记国内江苏 |
比如,像我去过的苏州的周庄、同里和嘉兴的乌镇、西塘等古镇,都是闻名遐迩的中国名镇。
这些古镇给人的感觉大同小异,基本是“家家临水,户户通舟,桥街相连,古旧木屋,石板小路,曲径通幽。”一旦身临其境,身心即可以完全放松下来,绝对是一个浪漫休闲的好去处。
人们常说的“小桥流水”,是江南古镇最显著的特征,也是古镇的神韵所在。
所以,游览古镇,我最为关注和欣赏的,不是明清大户人家留下来的深宅大院、亭台楼阁,而是建造时间不一、形态各异的“桥"。
这一座座石桥,犹如一件件艺术品镶嵌在河道之上,既增强了古镇的美感和观赏性,又是连接河道彼岸人家的纽带,桥上行人,桥下通舟,游客坐在游船上,穿桥过洞,行舟换景,摇橹漫游,情趣盎然。
这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距离苏州市区18公里的同里古镇的桥。
位于太湖之畔古运河之东的同里镇,始建于宋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其面积约33公顷,为五个湖泊环抱,并由网状河流将镇分割成七个小岛,而将这七个小岛串联起来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便是遍布全镇大小河道上的49座桥。
走进同里,也就来到了一个桥的世界。自宋代以来建造的各式各样的桥,使这座千年水乡古韵浓浓,也见证和叙述着同里传奇故事。
三桥跨三圩、越两港,呈“品”字形鼎立于古镇的中心,它们分别建于明清两代,是同里的桥中之宝。
特别有趣的是,三桥在当地人心中是吉祥和幸福的象征,凡新人嫁娶、老人寿诞、小孩满月以及重大节日人们都要走一回三桥,以图吉祥如意,由此,“三桥”也就逐渐演变成当地民间风俗的实物载体。

长庆桥,俗名谢家桥,桥体刻有“鲤鱼跳龙门”图案,桥两侧分别刻有桥联:共解囊金成利济,好留柱石待标题。桥联褒奖了建桥者“为民建桥、利在千秋”的义举。
如今的三桥已是网红打卡地,成为同里人气最旺的桥(我是清晨拍照,游客稀少)

有点意思的,还是这座生命力极强的乌金桥。它始建于明代,在清代曾几次重建和翻修,可谓命运多舛。此桥最早位于古镇的入口处。上个世纪末,因所在的位置改道,为保护文物,遂将其整体迁移至古镇十字河西端,真是福大命大,遇难呈祥。


同里古镇最具神话色彩的,是富观桥。它始建于明元至正十三年(1353),清嘉庆十八年(1813)重修。此桥最大的看点,是拱圈中部那幅“鲤鱼跳龙门”的浮雕,寓意读书人走过富观桥,就能跳出龙(农)门,飞黄腾达。

据说,同里历史上出过很多进士举人,而最能反映同里人勤奋好学的桥,则莫过于普安桥。这座初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的古桥,在其西侧右壁上刻着一副“一弘月色含规影,两岸书声接榜歌”的对联,描绘了同里当年科举兴旺的景象。


这两座石桥家族中的小字辈,建于民国时期(1927年),也有了近百年的历史,看起来似乎不甚美观,但却坚固实用。


在同里,古桥的桥洞大多为半圆形,与水中倒影虚实相接,合成整圆,波光粼粼,秀丽异常。


同里有名有姓的古桥还有许多,比如永泰桥、永寿桥、大兴桥、升平桥、中元桥,等等,不一而足。它们是古镇的文化载体,也是古镇的魅力所在。这些历经岁月磨砺的古桥,已经成为记载古镇的活史料,也是我们阅读同里的一本厚重的书。
前一篇:独具风姿的梅家坞【杭州】
后一篇:平江老街雨中行【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