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风姿的梅家坞【杭州】

标签:
杂谈 |
这是一个青山绵绵、溪涧潺潺、草木繁盛、茶山叠翠、白墙黛瓦、绿茶飘香的古村落。有人曾这样比喻它:如果说西湖是夜明珠,那么梅家坞就像一颗翡翠,镶嵌在狮峰山下的溪谷之中,
作为龙井茶最大产地的梅家坞(产量占整个龙井茶一半以上),由老村、新村和小牙坞等农居点组成,现有农居550余户、农业人口1200多人,茶园面积约2380亩。其盛产的茶叶,做工讲究,外形扁平挺秀,色泽翠绿,滋味鲜爽,为“西湖龙井”中的珍品,闻名遐迩。
据记载,1316年前后梅家坞先民就扎根于此,距今已有700年历史,西湖龙井群体种茶树也有650载岁月。经过多年的整治和创建,梅家坞已是今非昔比,成为一个以茶文化为主题,集青山、溪水、古韵、茶香为一体,具有浓郁的茶乡风情的休闲村落。

每当清明前后,烟雾缭绕的山坡上,采茶女的身影隐现在碧绿如茵的茶园里,“巧手翻飞忙采摘”,鸟鸣茶歌,婉转动听,为秀美山水平添了几份灵气,形成了初春西湖一道独特美景,由此也就有了被列为西湖新十景之一的“梅坞早春”。

就在这如诗如画的“梅坞早春”时节,我来到杭州西湖,穿过梅灵隧道,走进让我魂牵梦绕的“十里梅坞”,第一次以悠闲浪漫的心态和欣赏探究的目光,细细品味这个西湖名村的一山一水、一景一物。
其实,梅家坞于我而言并不陌生。自2000年始,在朋友的邀约下,我曾三次来过梅家坞,游山赏景,品茶聊天,但每次都是蜻蜓点水,匆匆而过,没有深度地去感受“十里梅坞蕴茶香”的迷人风情和秀山丽水,留下了诸多遗憾。而这些遗憾,在此次梅坞之行中全部得以弥补。
我来到梅家坞的那天下午,天正下着蒙蒙细雨,淅淅沥沥,这让青山环绕中的梅坞古村极富诗情画意。我在一家位于半山腰的民宿登记入住后,便急不可耐地打着伞,在春雨的陪伴下,悠然自得地在梅灵路上漫步。

我边走边看,仔细端详沿路既熟悉又有点陌生的景物:这是梅家坞的一条主街,长约500米,街道两旁古树参天,郁郁葱葱,鸟语啁啾,生机盎然,并有一条与街平行的小溪缓缓流过。掩映在主街两侧林荫之中富有江南特色的农舍错落有致。抬头环视,丛丛茶山近在眼前,似乎伸手可触。整个看去,夹在两山之间的梅家坞,在细雨如烟的笼罩下,犹如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
置身于此情此景之中,我有点想入非非:倘若此时能邀上三五好友,坐在花格木窗、白墙黛瓦的农家茶庄小院,沏一杯刚刚采摘和炒制的龙井新茶,品着芬芳的茶香,放眼翠绿的茶园,谈天说地,道古论今,那该是多么惬意的人生享受啊!
我遐想中的这一生活场景,在梅家坞已是司空见惯,稀松平常。作为杭州市西湖区精心打造的茶文化村,梅家坞以其优美的自然山水和深厚的茶文化底蕴,已经成为杭州对外的一块“金字招牌”和深受都市人青睐的休闲之地。每到周末或节假日,这里的茶楼高朋满座,宾客盈门,人们在恍如世外桃源般的环境里,看茶、采茶、品茶、吃茶(用茶做的佳肴),度过一段美妙的时光。
说起来,梅家坞之所能成为如今的西湖名村,除了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即这里曾经是周总理农村工作的联系点和对外交流的开放单位。从1958年至1963年,他先后五次陪同外宾或专程来到来到梅家坞视察和调研,踏遍茶山路,走遍社员家,与干部谈规划,同群众话茶事,并把梅家坞介绍给许多外国友人,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逐渐被外界所熟知,名气大增。
而且,在周总理的关怀下,龙井茶成还为接待外宾的指定茶,从而走向了世界。毫无疑问,梅家坞如今的发展成凝结着周总理当年的心血
梅家坞人当然不会忘记周总理为茶村的建设和发展作出的贡献,他们非常珍惜与周总理结下的这份茶缘。
1993年,村委会自筹资金,将原村里大队接待室改建为“周总理纪念室”,展出周总理在梅家坞活动的珍贵照片和资料,复原陈列了周总理视察过的村小学教室,以此缅怀伟人,激励后人。
纪念室占地约1500平方米,为江南风格的小四合院,主体为一座晚清二层木结构古民宅。纪念室院子中央矗立着周总理半身塑像。现在这里已成为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梅家坞最吸引游客的一个参观点。
既然慕名来到了梅家坞,那就还有一个绝好的去处不容错过,它就是距离梅家坞街区约两公里、由陈云同志亲笔题写的“云栖竹径”。
前一篇:看了让人感慨良多的两张照片
后一篇:同里古镇赏古桥【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