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些年来,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更多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出现在大家面前,受到大家热烈推崇。影视创作者以其敏锐的眼光发现了其中的商机,越来越多的网络小说被改编成影视剧,如《何以笙箫默》,《琅琊榜》、《花千骨》、《微微一笑很倾城》、《楚乔传》等轰动一时。在这些影视剧热播的同时,有很多人对其展开了评论,类似于"电影(电视剧)没有原著好看","改动的也太大了吧","电影(电视剧)不错"等评论更是争的热火朝天。总而言之,其争论的主要问题就是:文学该不该改编成影视剧,文学改编成影视剧要遵循什么样的原则。
其实,在中国,文学改编成影视剧,很早就出现了,从最初的报刊通俗小说改编成世俗滑稽剧,到民间故事古典小说改编的奇异故事,以及武侠神怪片,再到一些古典名著例如四大名著的改编,或是现当代文学名著如《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红高粱》等,亦或是类似于《杉杉来了》这样风行一时的网络畅销小说改编的影视剧,对于这些影视剧的改编,其中有成功,有失败,既展现了影视剧这一艺术形式的独特优势,也暴露出了文学在改编成影视剧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接下来,我主要从三个方面简述我对文学改编成影视剧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文学与影视剧 忠于原著 商业效益与社会价值
一、影视剧与文学的区别及其独特优势
文学较于影视剧,其侧重点在"文"。文学是通过语言文字叙述来刻画人物形象,展现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跌宕曲折,更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使其内容具有画面感,让作品中的人物处于特定的环境之中。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其实是在大脑中对其进行重构的过程,就像是依照作品而作画,根据作品中的字字句句描绘作品中所写的人物、环境的全貌。这一过程,是靠读者的想象与联想完成的,要求读者要有一定的生活体验,从而产生与作者的对话与"共鸣"。而影视剧更强调画面感,它把一个个真实、直观、生动的画面直接摆放到你的面前,并通过人物对话"还原"小说的故事情节,展现人物活动,并通过精细的后期制作给人以真实、美的视觉体验。如果说文学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是一幅幅平面图画,那么影视剧则是3D映像,它最直接地模拟、还原文学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全貌。即使一些人并没有足够的生活体验,也会因为影视剧中的人物、环境等足够真实,被带入"情景"之中,从而引发观众一定的所想所感。因此,影视剧的表达方式更加直接,更加直观,让人更容易接受。
同时,文学改编成影视剧,更是弥补了文学在传播方面的限制性。文学之所以能被改编成影视剧,肯定是因为文学本身有一定的质量,有一定的高度。优秀的作品当然要让更多的人去品读,学习,这样才使文学具有更大的价值。然而,有一部分人,或因年龄、身体、或是文化水平等各个方面的限制,他们可能没办法之间接触文学作品本身,这时,文学改编成的影视剧则就成了他们了解优秀文学作品的不错选择。他们可以单纯观看,聆听便能从中获取信息,达到了解文学的目的。因此,影视剧较于文学作品,它的受众性更广泛,把文学改编成影视剧,一定程度上也能达到文学传播的作用。再加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互联网的发展,大众传媒更是以多样化的传播手段与途径使得越来越多由优秀文学作品改编成的影视剧呈现在人们面前,人们的生活因此而丰富,人们的思想与心灵也会受到或多或少的净化与启迪。
除此之外,相较于影视剧,文学作品本身更倾向于其中的内涵性,表达作者思想是文学作品的主要目的。但这些思想大多是隐含性的,需要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去深层挖掘。而影视剧则更倾向于以直观的方式来给人带来情感体验与审美体验,使得作品中隐含的深层意义逐渐显露于表层,使观众更容易理解。文学改编成影视剧,以这种简单直接的方式,使文学与影视相结合,二者的独特优势也相互交融,相辅相成,达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二、忠于原著,有所取舍
文学改编成影视剧,也是一个对文学进行改造和创新的过程。一千个人眼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千千万万的读者在读文学作品本身时肯定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想法。而把文学改编成影视剧,首先就是剧本的改造。编剧把文学作品(主要是小说)改编成剧本,只是根据编剧的个人想法完成的,带有强大的主观性色彩,并不能迎合所有人的想法或倾向。因此,文学改编成的影视剧出现之后,由于影视剧与原著之间有改动,有差异,观众存在着某种心里落差这其实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在我看来,忠于原著是文学改编成影视剧的重要前提。忠于原著,一是对作者本身劳动成果的尊重。作者的作品之所以优秀,是因为作者付出了真情实感,表达了作者自身的一些思想。要知道,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动作,甚至是一些谨小慎微之处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价值,都是作者反复掂量,刻意而为之。如果未经准许擅作改动,则会引起作者的不满,甚至是引发作者与编剧的矛盾,这样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并非少数。二是忠于原著,能让受众的"心理落差"最小化,使影视剧受到更多的欢迎与好评。有时候,文学作品对于影视剧来说不乏有"先入为主"的因素在里面。就拿一些文化水平较高、青年学生、或是文学爱好者这样的群体来说,他们平时接触的文学作品较多,对于一些由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剧,他们大多都是"慕名而来",因此对于改编而来的影视剧,他们更是有发言权。如若影视剧对原文学作品中的一些地方处理不到位,导致影视剧人物、情节或者主题思想相去甚远,那么就必然会引起受众的情绪化。所以,忠于原著,更是要求编剧对原著作者的表达意图进行反复、仔细的揣摩,要求演员对人物形象理解到位,演绎到位,从而完美诠释,更要导演、后期精心编排与制作……,从而
影视剧中的主题思想,主要人设以及故事的重要、主要情节与脉络在合情合理的基础上能最大程度地符合原著,这样就不会引起大多数受众的极大不满,那么影视剧的改编也就算是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