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并非传说:嵩山发现外星人令科学家们震惊

(2024-02-29 07:36:22)
标签:

历史

文化

王建淞

嵩山地处天地之中,这里不仅“萃两间之秀,居八方之中”“四面云山拱岳,八方风雨会中”,而且是峻极于天、五岳之宗,配天作镇,总统四极,宇宙俱瞻,天下名山朝中,天地人三界各路精英会中的圣境灵地,更是与天地对话,与日月谈心的地方。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讲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那就是1000多年前,这里曾发生过人间凡人与天上天人——外星人亲密接触并对话的事情,这是全世界发现外星人最早的记录,并且对话内容与现代科学发现相互吻合,这就不得不让当代科学家们惊叹不已了。这个事件记录于唐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段成式《酉阳杂俎》中的“天咫”一卷里。

事件的具体经过是这样的:唐文宗大和年间(公元827——836),有一次,郑仁本的表弟和王秀才一起相约爬嵩山。他俩攀藤越涧,爬到了山顶,饱尝“嵩高惟岳,峻极于天”的神韵,感知“翠岭千重包楚塞,黄河一线下秦川”的王者气派。万万没有想到,下山时不论怎样走都下不了山,两人在半山腰迷失了方向,直到松间明月照的深夜也没有走出嵩山。

二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到处乱转寻找出路。就在这时,恰巧发现了不远处有一个凉亭,而且还隐隐约约地从凉亭处传来了打呼噜的声音,二人高兴极了,找到了当地人不就有路了吗?于是赶紧向凉亭方向走去。

靠近一看凉亭中躺着一个人,但奇怪的是这个人的穿着十分不寻常,浑身上下都被套的严严实实的,穿的衣服看起来非常地厚,而且颜色特别地白,既不像是山间野人的打扮,也不像是城里的富家公子。为了能够下山,二人还是斗胆向他问了路在哪儿。

穿白色衣服的人被吵醒,十分不情愿地睁开眼。王秀才问道:“我等偶然来此,迷了归路,君可知官道的方向?”那人抬头略看了看两人,不答,重新睡倒。二人再三叫他,白衣男人坐起身来,招呼道:“跟我来。”二人紧随其后。这时王秀才好奇地问,您从哪里来?怎么穿着如此奇怪?听到这个问题,白衣男人呵呵一笑,给他们娓娓道来自己的身份。

穿白色衣服的男人抬手指了指天上的月亮,说:“我从那里来”。接着解释道:“月亮是由金、银、吠琉璃、颇胝迦、玛瑙、砗磲和七赤珍珠七种宝物合成的,而且月亮的表面并不是抬头看起来的那样光滑,反而到处都是凹凸不平的,月亮本身也并不会发光,它是借着太阳的光才能在晚上发出光亮来。”

一连串的说辞让二人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接下来的话就更令人震惊了。白衣男人说:“因为那上面现在有一共有八万两千人在修月亮,我也是其中之一,只是太累了所以下来歇会儿,因此对这些了解得十分清楚。”

最后神秘的白衣男人还给二人分发了它们常吃的玉屑饭,并且告诉二人说:“你们吃了。即使不足以长生不死,也能保一生无疾。”二人还以为遇到了神仙,赶忙磕头拜谢。白衣男人扶着二人,指着一条小路道:“顺着这条路走,自能走到官道。”二人刚走两步,再回头望去,凉亭和白衣男人却全都不见了。

这个故事最细思极恐的地方就表现在,神秘的白衣男人说出了直到现代才被人们确定了的月球秘密:月球是一个球体,它自己不会发光,需要反射太阳光,而且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在科技根本不发达的唐代,准确地说出这些天文学知识点,难道是仅靠想象的吗?

毕竟在唐代之后的800年,意大利的天文学家伽利略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望远镜,才勉强看清了月球表面确实是凹凸不平的,再之后随着天文学的发展,人们才明白月球需要反射太阳的光才能在夜晚发亮,由此来看神秘白衣男人所说的话确实令现代科学家都感到震惊。

这也表明故事中的神秘男人或许就是当时居住在月球上的外星人,而且像他这样的外星人足足有8万多个,他们能够迅速掌握地球语言,穿着先进的航天服,科技也比当时的人类要发达得多。

在后世的评价中,这个故事一直被视为是一部想象之作,毕竟谁也不知道真实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只能凭借想象。不过随着人们对月球了解的深入,再反过来看这部作品,关于月球的描绘实在是太真实了。

因此,不能仅仅将其看作是一部想象的作品,或许一千多年前的地球,确实存在外星人来过的事件,只是当时人们并没有外星人相关的概念,因此就这样被忽视了吧。

《酉阳杂俎·天咫卷》原文

太和中,郑仁本表弟,不记姓名,常与一王秀才游嵩山,扪萝越涧,境极幽夐,遂迷归路。将暮,不知所之。徙倚间,忽觉丛中鼾睡声,披蓁窥之,见一人布衣,甚洁白,枕一襆物,方眠熟。即呼之,曰:“某偶入此径,迷路,君知向官道否?”其人举首略视,不应,复寝。又再三呼之,乃起坐,顾曰:“来此。”二人因就之,且问其所自。其人笑(一曰言)曰:“君知月乃七宝合成乎?月势如丸,其影,日烁其凸处也。常有八万二千户修之,予即一数。”因开襆,有斤凿数事,玉屑饭两裹,授与二人曰:“分食此。虽不足长生,可一生无疾耳。”乃起二人,指一支径:“但由此,自合官道矣。”言已不见。

《酉阳杂俎》其书

《酉阳杂俎》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段成式创作的笔记小说集。与晋张华《博物志》相类。虽为博物类笔记小说,但其诸多篇目叙事完备且极富技巧性,对后世小说叙事具有美学意义上的影响。《酉阳杂俎》所载内容丰富驳杂,鬼怪、神仙、奇闻、动植物、习俗等各类题材皆在其中,一部分是传统志怪传奇类作品,如《天咫》《壶史》《盗侠》《诺皋》等,另外一些作品记载中外珍异事物,如《酒食》《广动植》《寿寺塔》等,涉及古今中外。

《酉阳杂俎》不止是一部志怪小说集,其内容包罗万象,涉及文学、历史学、民俗学、生物学、医药学宗教学等诸多领域,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多次提到此书,并指出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无机酸的记载就见于其中。

《四库全书总目》评价《酉阳杂俎》:“自唐以来,推为小说之翘楚,莫或废也。”

书名取“酉阳杂俎”四个字,有什么含义呢?《四库全书总目》解释说:“其曰'酉阳杂俎’者,盖取梁元帝赋'访酉阳之逸典”语。二西,藏书之义也。”这里所说的“二西,藏书之义”是什么意思?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说:“小酉山上石穴中,有书千卷,相传秦人于此而学,因留之。”元朝郝天挺《唐诗鼓吹注》卷三陆龟蒙《寄淮南郑宾书记》“二酉搜来秘检疏”注引《图经》:“穆天子藏异书于大西山、小西山之中。”梁元帝所谓的“酉阳逸典”,即藏诸世外的秘籍奇书,而古人多视小说为此类,这就是书名“酉阳”二字的含义。

段成式其人

《酉阳杂俎》的作者是段成式,字柯古,生于803年,卒于863年,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小说家,祖籍山东邹平,官至太常少卿。

段成式是一个虽出身于名门望族却无心于政治的官二代,他的父亲正是唐穆宗时期鼎鼎大名的宰相段文昌,虽然家里政治资源优渥,但段成式并不在意这些,他唯一的梦想就是像司马迁一样能够游历大河山川,写一本像《史记》一样名垂千古的作品。

好在儿子虽然不想当官,但他的梦想也不是吃喝玩乐,所以段文昌欣然应允了他的要求,给了他一大笔钱供他去中原各地甚至域外游历,《酉阳杂俎》就是段成式在游历期间写成的,其中讲述的都是他在全国各地听到的民间故事,在真实性上还是有一定可信度的。

段成式的父亲段文昌,曾任宰相,封邹平郡公,其文学成就也颇高,对段成式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段成式自幼勤奋好学,博学强记,尤其精于佛学,青年时期随父亲任职于西川、扬州、荆州等地,了解并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

段成式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小说和诗歌方面,被鲁迅誉为“小说之翘楚”。其诗歌成就也颇高,与温庭筠、李商隐齐名,时号“三十六”,因段、温、李三人皆排行十六,故有“三十六体”之称,并为子段安节娶温庭筠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