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文豪萧伯纳谈京剧

2024-03-08 15:55:59
马连良 叶盛兰 谭富英的《借东风》

众所周知梅兰芳先生曾带京剧团访问美国。殊不知外国名人也有来中国看京剧的。1933年英国文豪萧伯纳在马连良和叶盛兰先生陪同下,观看了京剧《借东风》,在《梨园春秋笔 马连良文集》中,马连良先生曾有过记载:

英国文豪萧伯纳2月22日观看了我在华乐演《借东风》,第二天,我去拜访他,请他批评中国的戏,他说:‘我很不客气地问您,我昨天所看的戏,那吵人震耳的锣鼓声是表示什么?还有台上站着许多和剧中人所穿的不同的衣服的人表示什么?”第一个问题,我回答他说:锣鼓不是每出戏、每场都有的,也如同西洋影片中的音乐,代表喜怒悲乐,比如

 马连良与卓别林

打仗或事情很紧急时,便大敲锣鼓,以示紧张。第二个问题,我惭愧得很,实在没有法子答复人家,那些站闲的人是表示什么了。受了这个刺激,我决心改良舞台,尽自己的能力。中国戏剧的本身是很好的,他不是单为娱乐、消遣,同时也是随助社会教育不足的一种工具,所以我们无论在哪一方面都要用时来进步与改良的。

马连良先生的回答应该是非常到位,时至今日,我们的京剧在依然是东方戏剧的代表,尤其它的锣鼓,是非常独到的表演形式,它的千变万化,它推动剧情,它配合人物,它是京剧艺术的灵魂。

马连良扮演的诸葛亮

旧时候的京剧。一个演员在场上演戏。随时有饮场和跟包的工作人员行走在台上为演员服务。饮场的是身穿蓝大褂,手里拿着一个精致的紫砂壶为主演送水,演员或在唱段前,或在唱段中间间奏的时候,喝一点儿水,记得,侯宝林先生在相声里提到,演员喝水时,穿蓝大褂的工作人员还有胳膊挡在前面,为演员遮挡一下他的“喝相”。跟包的。诸如唱《玉堂春》时,当苏三在三堂会审时候,要跪下几十分钟,有大段的剧情,这时跟包的工作人员。及时上来把一个垫子放在苏三要跪的地方。这些情景我没见过,因为我是50年代的人,我没在那时的剧场里见过这样的场面。只是在侯宝林先生的相声中和一些反串喜剧中听到、看到过。但这个现象在肖伯纳先生于1933年那个年代是很正常的。

京剧,在马连良先生和诸多当年的京剧艺术家的努力下,他们不仅创作新的剧目,也在京剧包括场面上去粗取精、在伴奏、音响、服装、道具、等等方面做出改进和改良,到现在京剧已经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了,但是,今天的京剧传承大环境和四五十年代的京剧全盛时期,那些名角云集的时代相比,在传承和创新上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京剧界上下齐手发扬光大。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