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每日人物(ID:meirirenwu) 图文 / 张晓晶
编辑 / 陈
9月23日,因为一次突发的窒息,我患病的家人被紧急送进本地医院的重症监护室(ICU)。
ICU病房没有窗户,24小时亮着白炽灯,无法分辨昼夜,里面的病人大多昏迷或者半昏迷,也无需分辨昼夜。
在这间房间里,人们每天都面对抉择和生死。陪护区的人常常谈论生死。有人会说,突然出车祸死亡最好了,免得拖很久让人牵肠挂肚,也有人觉得有个心理缓冲和告别最好。
1
住进ICU的前两天,往往是最忙的,准备物件、做各种检查,病区大门不停打开。
外面陪护的是他的父母——一对儿五十多岁的中年夫妇,丈夫退休前干了30多年交警,妻子是一名普通公务员。妈妈每次进去探望,出来都会哭好久。
我们住进来没多久,这对中年夫妇的儿子过世了。
医生说人怕是不太行了,让夫妇俩人进去看下。俩人进去后,一直待到12点多才出来,陪护区的灯已经熄了,因为没有窗户,室内特别黑,只看到两个黑影回到床铺上悉悉索索地收拾东西。
我想那时屋里所有人都醒了,但是静悄悄的,没有人问。
他们一直在感叹儿子的命苦,自己命更苦——独生子,未免娇惯,儿子大学毕业后一直没有正当职业,听人忽悠去做了不知道哪门子生意,赔了一百多万,把老两口的积蓄也都搭进去了。夫妇俩说,那时候还安慰自己,钱不要紧,花了再赚,人都平安就好。可是现在,人也没了。儿子还留下个2岁多的小孙子,在电话里一开口找爸爸,奶奶就流眼泪。
他们还想象着,孩子可能出院后要留下后遗症,不管咋样,都得养活他。孩子欠下的债慢慢还,退休金不够花,他们还得找个生计。现在,一切计划都戛然而止。最迫切的事儿是给孩子临时准备殓衣,老父亲连夜去敲开寿衣店的门买一应物件。
这位退休交警日常性格坚强,一直带着明显的职业特征,走路风风火火,说话大嗓门。不敢想他连夜去敲开寿衣店门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
陪护家属住在ICU病房外,一间三四十平米的房间里。屋里摆满了上下铺的床。
医院周边各种小店和小摊贩都卖一种儿童使用的塑料制爬行垫,二三十块钱一张,陪护区的家属人手一张,用圆珠笔写上自己的名字,晚上打地铺用,或者铺在硬板床上代替褥子,白天卷起来戳在一角。
2
那天凌晨,住我对床的一位家属,在床上翻来翻去睡不着,我们就聊了起来。
她老伴18年前被查出肺癌,经过前期的放化疗治疗后,一直在家休养,全靠她照顾。她曾经独自带着老伴前往北京天坛医院看病,在医院外等了一个月才排到床位做手术。很难想象,这样一个老太太拖着一个重病的老伴,是怎么穿梭在北京拥挤的医院中,挂号、排队、等待、找旅馆、防被骗。成功住进医院后,手术前后的护理也是她自己完成的。
此等大事,一定得是强悍的、泼辣的人才能办到。而恰恰相反,老太太瘦瘦小小、柔言细语、干净整洁,行事作风还颇有些女人味。一个女人的坚韧,有时候真是超乎想象。
医生说,肺癌作为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之一,常阿姨的老伴能生存这么多年,跟她良好的护理有很大关系。
老头的病,她心里有数,也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了。
早就忘了外面的世界什么样,也忘了自己。
我建议她在老伴过世后好好放松下,出门旅旅游。她说:“人家都是两人搭伴出去玩儿,我形单影只的有什么好玩的,也没精神玩儿,不想去。”
3
10床病人走后的第二天,陪护区的人照常起床、吃饭,没人谈论昨天夜里的事,死亡的阴影仿佛消散了,又仿佛就隐藏在某个角落。
对于突然消失的人,大家好像对他们的去向都心照不宣,很少谈论。
在陪护区待久了,陪护的家属都有点儿像受惊的野兽,一点动静都会从座位上弹跳起,心惊肉跳。
此时,陪护区的人们都放下碗筷跑去张望,几个年轻人涌到走廊边问是否需要帮忙。男医生回头丢一下一句“帮我摁着电动开关,开着门”,一阵风又跑过去了。
不一会儿,一群医生护士推着一张病床过来,床上还跪着一个医生,不停地给病人做心脏按压。一行人很快进去了ICU,只留了三个小伙子在外面。紧接着,陆续赶来好几位其他科室的医生,进入ICU做会诊。
半小时过去了,里面没有任何消息传出来,走廊里很快安静下来,陪护区的家属们又都回到自己的位置上继续被打断的晚饭。留在外面的三个小伙子,一看就知道谁是病人家属——那个男人一直蹲在地上哭。
这是个让人很揪心的病患。一个产妇,前一天晚上9点钟才做完剖腹产,一夜平顺。当天上午,护士鼓励产妇下床活动活动,产妇还去上了厕所,只说觉得有点虚累,有点气闷,别的倒都挺正常。
又过了一会儿,病区大门打开,护士叫产妇老公进去签字,并告诉他恢复了一点心跳,但状态还是很不好,仍然在抢救中。
3个小时后,晚上9点左右,ICU病区的电动大门打开,医生告诉产妇老公,病人情况不太好,去见最后一面吧。
4
数天前,常阿姨的女儿第一次出现在陪护区,因为这一天不是探视时间,女儿进不去看爸爸,只能在陪护区陪妈妈聊天。家里就这一个独生女,刚生二胎出完月子就来医院了。
说来这一家人真是惨,早几年,女儿的公公也患了恶性肿瘤;去年,常阿姨的女婿也查出患了喉癌,就在楼上的肿瘤科住院;再加上老太太患肺癌的老伴,一家有三口人,还都是顶梁柱的男人,都患了癌症。以后的生活,就靠他们娘俩,还拖着两个幼儿。
常阿姨总是沉默不语。
女儿走后,又来了个护工帮常阿姨一起陪护。这个护工已经在老太太家工作五六年了,日常都是下午去老太太家。他自己跑来医院,一定要帮帮忙。一开始还是每天下午来医院,后来变成全天都待在医院了。
有一天,常阿姨拿了一个信封 ,要塞给护工,护工推让半天就是不要。等护工走后,常阿姨跟我们聊天时说,人家本来是工作半天的,现在变成了全天,一定得把多余的工时费补给人家,处得好是处得好,钱该给还是得给,一码是一码。
护工悄悄把信封又塞回常阿姨包里。他说:“我不能要老太太这钱。这么些年在他们家帮忙,处得挺好,逢年过节老太太都忘不了我。再说,我来也不是为了钱,是看老太太一个人真是不容易,再说谁都知道ICU是个无底洞,我也想劝老太太理性点,好歹给自己留点棺材本。”
“理性点”是陪护区家属日常聊天常常提起的词。也经常会有病人家属,选择放弃治疗。
一个很年轻的糖尿病引发的并发症患者,进入昏迷后,他的爱人选择了放弃抢救。签字时,病人妻子和15岁的儿子都在,妻子签完字,要求让儿子也签字,医生提醒说不需要,儿子还是未成年人。
所有亲属都同意。唯一的问题是,如果老人在家中过世,没有医院开具的死亡证明。而老人是交通肇事受害者,法律上需要这一纸证明来结案,家属们才能拿到赔偿款。
这家人开了一整天会,最后还是选择了前一种方案——他们租了一辆救护车,带着氧气袋,把老人带回了家。
儿子去联系了医疗器械公司,买了便携式呼吸机、吸痰器、心率监护机等,自己学了一天怎么使用,回家组装了一个山寨版的“重症监护室”,把老父亲接回了家。
在这里面的费用一天大概最少两千块,如果用药物较多的话,大概就要到七八千块。如果还有抢救和手术的费用,就更高。
4床的大哥总是被催费,ICU里住着他父亲。每天护士都要出来叫一遍:“4床又欠费了,去缴费!”每次交完费回来,大哥都会感叹——4000斤麦子又没了。
有位医生曾开导陪护区的人:“人这一辈子攒的那点钱,百分之八十都花在生命最后这一个月了,但即使花了钱,生命也毫无质量,有时候理性点做选择也是对的。”
5
10月4日深夜,常阿姨的老伴情况恶化。夜里两三点钟,医生出来叫家属,说老人瞳孔散开,怕是不行了,叫常阿姨进去赶紧见一面。
老太太没有惊慌,先打电话给二弟,让二弟去家里把老伴的殓衣等一应物件都拿过来,说:“我都收拾好了,打包放在门口旁边的柜子里,你打开就能看得见,所有东西都在里面了。”然后准备进ICU病区里。
老人昏迷前因肿瘤扩散引起肾衰,一直在做着血液透析。医生委婉地告诉常阿姨这些额外措施都不起什么作用了,徒增病人的痛苦。
老太太终于下决心放弃血透治疗。
10月5日一整天,从下午到晚上,老太太一直精神萎靡地躺在床上,不说话也没吃饭,瘦瘦小小地蜷成一团躺在那儿。
这天夜里,我轮班回家睡觉。6日下午来替换时,发现老太太的床铺已经收拾干净,人去楼空。
在ICU病房待久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病人和家庭,遭遇各种各样的人性。最让我困惑的,其实是那个“边界”在哪里?怎么做算够了,可以心平气和地放手?
这条走廊又长又安静,鲜有人走,走廊尽头是ICU病房的西门,过世的人从这里离开,运往太平间或殡仪馆
我们可以用一万种语言、一万种说辞来说服一个疲惫的妈妈,放弃对昏迷的孩子生命的坚持,但是她还是会选择坚持,哪怕这种坚持已经没太多意义;也有人仿佛很容易就做出放弃生命的决定,不管是自己的还是亲人的,好像那道边界就在随手可及的地方,眨眨眼就迈过去了。
从来没有人告诉过我们,真正面对抉择时,我们必定是孤独的,没有前例可循,无人共担风险,只有自己,站在十字路口,孤立无援。
文章为每日人物原创,尊重原创,侵权必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