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村鄂伦春民族博物馆《闯关东之(十九)》

标签:
北极村鄂伦春民族博物馆鄂伦春族斜仁柱萨满 |
分类: 游记 |
文、图/江边鸟
中午在北极村吃了“东北铁锅炖”后就来到了北极村鄂伦春民族博物馆。民族博物馆就位于北极村,是一个充满神秘和美丽的地方,也是鄂伦春族的传统生活区域。
这是一个展示中国最北部,尤其是鄂伦春族人民的历史、文化和生活的博物馆。博物馆大门上是一只马鹿头的雕塑,这种动物在北极村地区有着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进入民族园,道旁一侧耸立着几座雄伟壮观的青白色“斜仁柱”,这是鄂伦春族人过去住所的放大版,“斜仁住”亦是狩猎文化的一种创造。“斜仁柱”形同半张开的雨伞,由数十根树杆塔成,外面夏季覆盖桦皮,冬季覆盖兽皮,可随时拆卸。这七座高大的“斜仁柱”就组成了鄂伦春民族博物馆。听说大山深处的“斜仁柱”中央终日会燃烧着篝火,用以熟食和取暖。
“斜仁柱”前遍插彩旗,还有几尊骑士的雕塑。“勇敢的鄂伦春骑士”是这里的主题雕塑,由底座、人物、马匹组成,雕塑的主体是一个骑着马匹、手持弓箭的鄂伦春族骑士形象。显得气势恢宏、威武壮观,展现出鄂伦春族勇敢、坚毅的精神风貌。
来到了中央最大的一座“斜仁柱”前,门楣上镌刻着《鄂伦春民族博物馆》的字样,博物馆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现代元素和鄂伦春族的传统风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进入博物馆,进门处是个圆形的大厅,大厅中有“鄂伦春族大事年表”和鄂伦春最后的萨满——关扣尼。博物馆内分为很多的版块,有“森林猎神”,“兴安骄子”等等,有讲解员在认真地讲解。
“鄂伦春”一词的意思为“大山上的人们”。鄂伦春族源于古肃慎族,语言与满语相近,是大兴安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鄂伦春人以原始的生产方式生活在中国最北的大森林中,创造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文化,在新中国成立后,鄂伦春人从原始社会大步踏入了社会主义阶段,成为了我国56个民族大家庭之一。鄂伦春族是伟大的兴安骄子,鄂伦春民族博物馆以兴安骄子为设计主题,力求形象生动,重点扼要地展现鄂伦春人的历史发展,狩猎经济生活习俗,原始宗教,体育文化等,反映鄂伦春族当今和谐社会生活和美好的发展远景。
鄂伦春族是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的大小兴安岭。他们是森林中的猎人,也是山林中杰出的艺术家。他们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和独特的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都在这个博物馆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展厅内陈列了大量鄂伦春民族珍贵历史文物,还原了多个实物立体场景,多角度、全方位展现鄂伦春民族的风俗传统、发展历程及文明成果。
在博物馆的各个展区,看到了丰富的展品,从传统的服饰、生活用品,到现代的绘画、雕塑和手工艺品,都展示了鄂伦春族的丰富多样和独特魅力。最让人震撼的是博物馆中展示的鄂伦春族狩猎和捕鱼等传统生活方式,这些图片和视频资料非常珍贵,它们详细记录了鄂伦春族人民在艰苦环境中的生存智慧和勇气。
鄂伦春民族博物馆是一座声、光、电等智能化高新科技方式与初始民俗极致结合的博物馆。该馆由七个依次排序的“斜仁柱”展览厅构成,主题分别是:兴安猎神、猎民人家、游猎兴安、神秘萨满、朴素民风民俗、文娱活动和全新衣食住行,含有照片百余幅、实物展览品数百件,详细介绍了鄂伦春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包括狩猎、捕鱼、采集野果等。充分展现了鄂伦春中华民族历史的变化和发展全过程。
最引人注目的是民族英雄——玛领阿,他是鄂伦春族传说中的英雄,带领着族人在大兴安岭中抵抗外敌,保卫家园。他的英勇事迹和他的弓箭、猎犬等战斗用品都在博物馆中展出。
参观北极村鄂伦春民族博物馆是一次富有启发和令人难忘的体验,它不仅让人深入了解到鄂伦春族的历史和文化,这个少数民族虽然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但他们却用智慧和勇气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美丽文化。也让人感受到了这个少数民族在现代社会中的变迁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