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山水故乡情

标签:
广西兴业鸣岗村古州肚故乡游记 |
故

文/江边鸟 编辑/江边鸟
(2012.11.30于广西兴业)
背靠长龙岭,脚踏清水江,依山又傍水,风光美如画。一侧是灰岩高矗的秀山碧水,一侧是松林苍翠的崇山峻岭。就在那个山岗下,有一个小村庄,因为曾有金鸡在山岗上啼鸣,全村都能知晓,所以就叫做鸣岗村,也就是鸡鸣山岗的意思。
这是生我养我的地方,这里有我从小一起玩泥巴的伙伴,这里有我一起放牛的小牧童,这里有我的童年,这里有我的青春…
我是从这个山村走出去的,走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但是,人走了,心还系着这个小山村,这里有我的父老乡亲,这里有我熟悉的一草一木,这里有我的魂牵梦绕。
当我又重新踏入这片让我魂牵梦绕的土地的时候,小山村的变化却让我认不出来了,村后的长龙岭更加翠绿啦,古老的村庄变成新农村了,旧貌换新颜,家家户户都盖了新房。村前的田野里耸立着座座的新屋,肥沃的农田变成了新村。而那村里的老房子,因为没人住了,大都倒塌啦。我和父母曾经住了很多年的老房子,也变成了断垣残壁了。老房子前长满了野草,一人多高哪,已经无路可走了。对农村来说,可能也是一种土地资源的浪费哦,很多的老宅基地都弃荒了,新房子却占用了大量的肥沃土地。而且最大的问题是农村建设缺乏规划性,农村形成的大量生活垃圾无法处理。






但我还是为小村庄的变化而欢呼,父老乡亲们脸上洋溢着的是幸福的微笑。进村已经不是羊肠小道了,代之的是已经达数米宽的水泥路面,房前屋后的香蕉、龙眼、竹子、羊桃,大田里沉甸甸的杂优水稻,绿油油的甘蔗,成熟了的淮山,正在告诉人们,又是一个丰收时节。
离家几十年啦,山川依旧,人物已非,却有许多许多的回忆
村后的长龙岭是儿时最常去的地方,那里有大树,有野草,有野果,在山上放牛砍柴的时候,会尽情地采那些野果吃。特别是一种叫做“捻子”的野果,小指头那么大的一个,长着五至七个小耳朵,外形就像个小坛子一样,挺可爱的。五月时节,那种捻子花开得就像一朵小喇叭,开起来满山遍野都显得五颜六色的。花谢后结出一种拇指头般大小的果实,没有成熟前是绿色的,慢慢转变为红色,完全成熟了则变成黑色。成熟的捻子是甜甜的,十分可口,孩子们都很爱吃这种野果。






当我再次闲步到“三只后土”的时候,似乎又看到了艳阳高照,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蝴蝶在野花丛中飞舞。在那一片雾色中,仿佛又看到了那位十岁时的“小宝妹”和一群女孩子在摘“捻子”哪,竹帽下那清秀可爱的小脸蛋上挂满了汗珠子,朴素的衣着并没有掩盖住那靓丽的容颜与温柔可人的清新气质。女孩子们正在嬉闹着,踏歌而来。唱的仿佛是:
五月野花开满山
七月野果结满坡
阿妹上山摘野果
献给妈妈尝尝鲜
当我要重新擦擦眼睛,想把姑娘们看得更清楚些时,却发现眼前还是一片荆棘,只不过是个幻影而已。
过了大虫垅就是虾地。大虫垅的野草长得很高啦,牛进到山里也看不见了。老一辈人说,以前是有老虎的,那个山窝窝里就是老虎的窝。虾地是一面很大很长的大山坡,我和同伴就曾经在那片山坡上挖过树根,烧过木炭。记得只有十岁左右,学校也不怎么上课,冬天了,一群放牛娃一早起床,拿着砍刀、锄头就上山了。我们一般是两个人一组,先有一个人去挖坑,要挖一个一米见方,约一米深的大坑,另外一个人就开始挖树根,一些杂木的树根比较硬,烧出来的木炭会好一些。在中午时刻,在挖好的坑里点上火,把那些挖出来的树根,砍下来的树杈放到正在燃烧的泥坑中,然后就一边继续挖树根,一边不断的加到土坑中燃烧。要直到傍晚,把挖出来的树根基本烧完,然后在正在燃烧的坑中加上刚吹下来的树叶子,很快地在叶子上加上泥巴覆盖着,一定要封严密,如果封得不好,坑中的火还在燃烧,第二天就会变成炭灰了。第二天我们就会挑着箩筐去出炭,把那些木炭从土坑中取出来,放到箩筐中,然后挑到集市上去卖,一箩筐的木炭可以卖个五毛钱哪。有人把那些木炭买回去用于烤火。






那些由石灰岩组成的山才是最险峻的,灰岩的山上也会长有很多的树,一般人是不敢到灰岩的山上去砍柴的,因为那里太危险了。但也总是有人会上到悬崖上去砍柴,还不时地听说有人从悬崖上摔下来哪。
灰岩的山区有很多的溶洞,部队利用天然的山洞来贮存物资,所以那片灰岩的山区很多都变成军事管理区了,解放后很多人就没有进过这那片山区了。部队和我们村庄之间,有铁丝网拦着,但村民们总是会经常穿越铁丝网,到部队里去看电影,看戏等等。
故乡的这些山水因为很多是军事管理区,没有开发为旅游景区,游人极少,空旷的原野和清秀的山林也就显得更加寂静。
那片灰岩山区中有什么“王舍石”、“石儿根”、“太上岩”等等的名称,不同的山峰显示着不同的风姿,真的是风光十分秀丽。在灰岩山区中夹持着一大片田垌,人称“百八大垌”,在这秋收的时节,稻香阵阵,稻浪翻滚,加上山青水秀,确是别具一格的风光。百八大垌中一条清水江贯穿整个大垌,在这里洪不涝,旱不愁,老百姓是丰衣足食呀。
在那灰岩山区的边上,有一个依山傍水的燕山湖,我记得那个时候是叫做燕子大塘的。湖水清澈,湖边奇峰耸秀,真的是水傍山,山倚水,湖光山色,倒影如画。每逢春天时节,许多燕子从燕山纷纷飞出,齐聚湖边,在湖面上追逐嬉戏,翩翩起舞、呢喃歌唱。
传说明朝时,邻近东山村的何以尚在朝中为官,因得罪了太子,告老还乡了。太子登基后想报复何以尚,被何以尚知道了,何以尚就上表朝庭,意思是想吓唬朝庭,别到兴业这个地方来,说兴业这个地方很艰苦,路难行,山很高,其中有:
“王舍石,离天三尺,石儿根,离天三分;清水江阔三百丈,塔竹连坪棚连逢;百八大垌垌连洞,鸦飞不过,马跑脱蹄,牛行折腿,狗走断肠”。






那王舍石和石儿根都是那些山的名字,塔竹坪却是清水江边的一个村庄。尽管说得如此艰难,但是并没有阻止皇上杀何以尚的决心。御林军到达了兴业,白天派人悄悄的到东山村口插上了标志。何以尚却叫人把那标志悄悄地移到了谭村。是夜,御林军大举进犯,沿着标志,进村见人就杀,一直杀到了谭氏宗祠里,一看才知道杀错啦,这时已经是鸡鸣头更,御林军是到鸡叫就撤退的。那次谭村损失过一半的人口,并从此与东山村人结上仇啦。
在县城西一里处,有座石嶷文塔,始建于宋朝,是兴业县最具盛名的建筑。穿广场,跨小桥,故地重游,沿着石嶷江畔来到石嶷山下,置身于浓浓的树阴下,浑身就有了一种凉快感。只见这座平地突兀而起的小石山,乱石嵯峨,花卉茂盛古木参天,绿树成荫,环境幽美。山脚和山腰皆设有石桌石凳,供游人小憩。沿着石阶而上,来到古塔下,仰望古塔,备感既能像巨锥钻天追云,更似巨笔指天作画。这座古塔就建在石嶷山顶之上,是一座空心八角形密檐式砖塔,门开八面,层次七级,叠出檐,葫芦形刹顶,尖细如锥,因而得名石嶷文塔。






“一支文笔插城西,秀拔高尖与天齐;
当日蒙恬开象郡,倥偬军务未曾携”。
这是清朝人封高万对石嶷文塔的提诗。
文塔内中空,登塔须从第一层塔内沿梯阶上第二层塔檐入第二层塔内再扶木梯逐层上去,在塔上观景需站在塔檐外,没有扶栏非胆壮者不敢登之。有道是,无限风光在险峰。登塔即使只登上三四层,倚塔远眺,万、千景色令人赏心悦目。若能登上塔顶,无限风光,则更让人心旷神怡。
就在几十年前,我在这个文塔下读书的时候,这里还没有台阶,还是杂草丛生,那时的文塔有点破旧不堪,塔身已被风雨剥蚀残缺。那个时候是可以从塔内的台阶上到塔上的,我总是记得经常从学校的图书馆把那些小说偷出来后,怕同学们发现,总是喜欢躲在塔上看书哪。那个时候喜欢看的书有《再生缘》、《三刻拍案惊奇》、《艳阳天》、《金光大道》等等。
从塔上往下看,石嶷文塔面环绿水,背负良田,树阴作帷,天云作幄,清高碧瘦。塔的东面是绿草如茵的石南人民广场,原来是我们学校的大操场。广场再过去则是高楼林立的街道市区,广场与石嶷山之间一条弯曲的石嶷江蜿蜒而流,绕塔而过,江边两排垂柳婆娑,随风摇曳。塔的西边山下有游泳池、茶室,再过去是良田千顷,稻蔗绿浪。




石嶷山下就是兴业中学,我在这里读书的时候叫做石南中学。中学的容貌也是换颜一新了,原来母校的两幢三层的老式教学楼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六层楼的新教学楼和学生宿舍,还有那绿草如茵的草坪。也曾记得,那个时候我们都是要住校的,星期六晚上放学后回家,星期天晚上到学校来。我家离学校有7公里哪,都是经常靠两条腿走路的呀,有时候也搭搭同学的顺风单车。这里的文化底蕴丰厚,古塔学府融为一体,古色古香,日夜昭示和激励着校园中的莘莘学子,为民族之复兴而博学苦读,使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才,从这里走出去,建功立业。
故乡的变化让人惊叹,故乡的山水让人留恋,离别更是一种依依不舍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