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1-选择题(金榜希望APP试卷分享)

标签:
初二物理期末试卷八年级物理期末试卷初二物理期末考试试卷八年级物理期末考试试初中物理期末试卷 |
分类: 金榜希望APP初二学习资源 |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
1.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
A.初中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约为1mm
B.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
C.物理课本的长度大约是100cm
D.人的正常体温约是37℃
2.下列事例中,属于紫外线应用的是( )
A.夜视仪
C.验钞机
3.近年,全国各地掀起跳广场舞的热潮,广场舞有益身心健康,但也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为避免给周边居民的生活造成干扰,下列措施合理有效的是( )
A.调节音响的音量,使声音的音调不要太高
B.居民关闭门窗,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C.在广场上安装噪声监测装置,以阻断噪声的传播
D.晚八点半以后停止跳广场舞,以防止噪声的产生
4.“节约用水、美化环境、防止污染”已成为每个泗阳人的共识.在下面三项中,与我县水环境的改善不相符的是( )
①生活污水排入大运河
②将生活垃圾倒入大运河
③工业废水经处理后循环使用.
A.①②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超声波就是速度超过340m/s的声音
B.超声波能够获得较集中的能量,可以进行超声清洗
C.次声波就是没有传播介质,使人听不到的声音
D.超声波能够成像,人耳能直接听到超声波
6.在空中喷洒干冰是人工降雨的一种方法,干冰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冰粒,冰粒下降过程中变成雨滴,水蒸气为成冰粒、冰粒变成雨滴的物态变化过程分别属于( )
A.凝华、熔化
7.2014年春季,西南地区遭遇大旱.为了节约用水,果农们利用了滴灌的方法给果树浇水,如图所示.他们把细水管放入树下的土里,使水分直接渗透到果树根部,减慢了水分的蒸发,其原因是( )
http://s1/mw690/006zvP5kzy76DRyAAcob0&690
A.减少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
C.加快了地面上方空气的流动 D.提高了地面上水的温度
8.在我县举办的青少年科技节上,某中学天文爱好兴趣小组自制一台天文望远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它的物镜和显微镜的物镜作用相同
B.它的物镜相当于放大镜,用来把物体放大
C.它的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虚像
D.它由两组透镜组成,靠近眼睛的为目镜,靠近被观测物体的为物镜
9.敦煌曲子词中有这样的词句:“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 )
A.船和山
10.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磨砂玻璃做教室的黑板是为了克服漫反射
B.看到池子里的水深比实际的浅是由于光的折射所致
C.雨后天空出现彩虹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D.光的色散现象说明彩色光是由白光组成的
11.P、Q是同一直线上相距10m的两点,甲、乙两小车从P点出发向Q运动,它们运动的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
http://s7/mw690/006zvP5kzy76DRB4w2G76&690
A.甲车速度小于乙车速度 B.经过6s,乙车离P点10m
C.甲车比乙车早3s通过Q点
12.甲乙两人各乘一台升降机,甲看见楼房在匀速上升,乙也在匀速上升,乙看见楼房在匀速上升,甲在匀速下降,则他们相当于地面( )
A.甲上升,乙下降
C.甲乙都下降,但甲比乙慢
答案解析:
1.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
A.初中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约为1mm
B.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
C.物理课本的长度大约是100cm
D.人的正常体温约是37℃
【考点】长度的估测;温度;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
【专题】应用题;参照思想;估算法;估算综合应用题.
【分析】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解:
A、头发丝的直径在70μm左右,一张纸的厚度与此差不多,在70μm=0.07mm左右.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B、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为3.0×108m/s,在空气中的速度略小一些.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在340m/s左右.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C、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20cm,物理课本的长度略大于20cm,在26cm左右.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D、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7℃左右,变化幅度很小.此选项符合实际.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物体的数据的了解情况,本题告诉我们一定要对实际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做到熟知,以免闹了笑话自己还不知道.
2.下列事例中,属于紫外线应用的是( )
A.夜视仪
C.验钞机
【考点】紫外线.
【专题】应用题.
【分析】了解紫外线与红外线的作用与特点,才能顺利解答此题:
(1)紫外线的作用和用途:紫外线的有杀菌的作用,制成消毒灯;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制成验钞机;紫外线能合成维生素D能促进钙的吸收.
(2)红外线的作用和用途:红外线的热作用很强,制成热谱仪、红外线夜视仪;红外线可以用来遥控,制成电视遥控器.
【解答】解:
A、夜视仪是利用红外线的热作用强来工作的.不符合题意.
B、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可以进行遥控来工作的.不符合题意.
C、验钞机是利用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来工作的.符合题意.
D、全自动感应水龙头是通过接收人体辐射的红外线来进行控制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掌握红外线和紫外线的作用和应用,两者放在一起对比记忆记忆效果比较好.
3.近年,全国各地掀起跳广场舞的热潮,广场舞有益身心健康,但也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为避免给周边居民的生活造成干扰,下列措施合理有效的是( )
A.调节音响的音量,使声音的音调不要太高
B.居民关闭门窗,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C.在广场上安装噪声监测装置,以阻断噪声的传播
D.晚八点半以后停止跳广场舞,以防止噪声的产生
【考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专题】声现象.
【分析】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防治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解:A、调节音响的音量旋钮,能够改变声音的响度大小,音量大则响度大,音量小则响度小;调节音量旋钮不能改变声音的音调、音色和频率,故A错误;
B、居民关闭门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B错误;
C、在广场上安装噪声监测装置,不能阻断噪声的传播,故C错误;
D、晚八点半以后停止跳广场舞,防止噪声的产生,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特征、传播以及防治噪声的途径,属于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相对比较简单.
4.“节约用水、美化环境、防止污染”已成为每个泗阳人的共识.在下面三项中,与我县水环境的改善不相符的是( )
①生活污水排入大运河
②将生活垃圾倒入大运河
③工业废水经处理后循环使用.
A.①②
【考点】能源的利用和对环境的危害.
【专题】应用题;能源的利用与发展.
【分析】水污染有三大来源: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结合经验可做出判断.
【解答】解:①生活污水排入大运河,会造成水环境的直接破坏,做法错误;
②将生活垃圾倒入大运河,会造成水源的污染,做法错误;
③工业废水经处理后循环使用,可以防止水污染,做法正确.
故选A.
【点评】能源、信息、材料、环境是当今世界四大首要问题,污染的防治就顺理成章变为化学考查的热点之一,了解污染的来源和相应防治措施是解题的关键.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超声波就是速度超过340m/s的声音
B.超声波能够获得较集中的能量,可以进行超声清洗
C.次声波就是没有传播介质,使人听不到的声音
D.超声波能够成像,人耳能直接听到超声波
【考点】超声波与次声波.
【专题】应用题;定性思想;归纳法;声现象.
【分析】①超声波方向性好、传播距离远,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和破碎能力等特点;
②次声波是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
③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解答】解:
A、超声波指频率大于20000Hz的声音,不是速度大于340m/s的声音.故A错误;
B、超声波能获得较集中的能量,可以进行超声清洗、碎石等,故B正确;
C、次声波指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人耳听不到,但其传播需要介质.故C错误;
D、超声波能够成像,如B超,但人耳不能直接听到超声波.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超声波、次声波概念、特点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6.在空中喷洒干冰是人工降雨的一种方法,干冰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冰粒,冰粒下降过程中变成雨滴,水蒸气为成冰粒、冰粒变成雨滴的物态变化过程分别属于( )
A.凝华、熔化
【考点】生活中的凝华现象;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
【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知道物质直接从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
【解答】解:在空中喷洒干冰是人工降雨的一种方法,干冰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冰粒,是凝华现象;
冰粒下降过程中变成雨滴,是熔化现象;
故选A.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物态变化的特点进行分析解答.
7.2014年春季,西南地区遭遇大旱.为了节约用水,果农们利用了滴灌的方法给果树浇水,如图所示.他们把细水管放入树下的土里,使水分直接渗透到果树根部,减慢了水分的蒸发,其原因是( )
http://s15/mw690/006zvP5kzy76DS0rmV04e&690
A.减少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
C.加快了地面上方空气的流动 D.提高了地面上水的温度
【考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根据题意要寻找把细水管放入果树下的土里,使水分直接渗透到果树根部,从而减慢了水分蒸发的原因,就要从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空气的流动这三个方面去考虑,那么减慢水分的蒸发可采取的措施是降低液体的温度、减小液体的表面积、减慢液体表面上方空气的流动,本题把细水管放入果树下的土里,减小了液体的表面积从而减慢了水分的蒸发.
【解答】解:
A、减少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可以减慢水分的蒸发.故A正确.
B、增大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可以加快水分的蒸发.故B错误.
C、加快了地面上方空气的流动,从而加快了液体的蒸发.故C错误.
D、提高了地面上水的温度,提高了液体的温度,从而加快了液体的蒸发.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减慢水分的蒸发采取的措施,要寻找减慢水分的蒸发的原因,必须知道减慢水分蒸发的方法有哪些?从而对症下药.
8.在我县举办的青少年科技节上,某中学天文爱好兴趣小组自制一台天文望远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它的物镜和显微镜的物镜作用相同
B.它的物镜相当于放大镜,用来把物体放大
C.它的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虚像
D.它由两组透镜组成,靠近眼睛的为目镜,靠近被观测物体的为物镜
【考点】望远镜.
【专题】应用题;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1)望远镜是由两组透镜组成,靠近眼镜的叫目镜,靠近被测物体的叫物镜;物镜的作用是使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显微镜包括物镜和目镜,物镜相当于幻灯机(或者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解答】解:A、望远镜的物镜的作用是使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幻灯机,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A错误;
B、望远镜的物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错误;
C、用望远镜观察远处物体时,物体通过物镜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错误;
D、望远镜是由两组透镜组成,靠近眼镜的叫目镜,靠近被测物体的叫物镜;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正确本题主要考查光学器件(显微镜)(望远镜)的作用,对于它们的用途应当了解,属于基本应用常识题.
9.敦煌曲子词中有这样的词句:“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 )
A.船和山
【考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分析】在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选择参照物时,首先不能选研究对象本身为参照物;如果研究对象是运动的,就选择和对象位置发生变化的物体为参照物;如果研究对象是静止的,就选择和对象位置没有发生变化的物体为参照物.
【解答】解:A、“看山恰似走来迎”意思是说“山”在运动,山和船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可以选船为参照物;“是船行”指船在运动,同样可以选山为参照物,故A正确;
B、“看山恰似走来迎”的研究对象是山,故不能选山为参照物,同样“是船行”也不能选船为参照物,否则两个物体都是静止的,故B错误;
C、“看山恰似走来迎”:如果选地面为参照物,山与地面之间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应是静止,与题意不符,故C错.
D、“看山恰似走来迎”:如果选择河岸为参照物,山与河岸之间位置也没有发生变化,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在选择参照物后,一定进行验证,关键就是看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变化是否与题意相符.
10.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磨砂玻璃做教室的黑板是为了克服漫反射
B.看到池子里的水深比实际的浅是由于光的折射所致
C.雨后天空出现彩虹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D.光的色散现象说明彩色光是由白光组成的
【考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漫反射;光的色散;太阳光谱.
【专题】应用题.
【分析】(1)光照在凸凹不平的物体上会发生漫反射;
(2)水中物体的光经水面会发生折射现象,折射光线远离法线,逆着折射光线会看见比水中物体较浅的物体虚像;
(3)雨后天空的彩虹是空气中的小水珠对太阳光进行折射形成的现象;
(4)光的色散现象说明白光由七种单色光组成.
【解答】解:A、错误,磨砂玻璃凸凹不平,可以使光线发生漫反射,这样可以从不同角度看黑板上的字;
B、正确,由于光的折射,我们看到池子里的水深要比实际的浅些;
C、错误,雨后天空出现彩虹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D、错误,光的色散现象证明了白光是复色光,由七种单色光组成;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漫反射现象、光的折射以及光的色散等,都是基础知识.
11.P、Q是同一直线上相距10m的两点,甲、乙两小车从P点出发向Q运动,它们运动的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
http://s1/mw690/006zvP5kzy76DRLFUMU80&690
A.甲车速度小于乙车速度 B.经过6s,乙车离P点10m
C.甲车比乙车早3s通过Q点
【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专题】压轴题;比较思想;控制变量法;图析法.
【分析】A、比较两车速度的大小关系,可采取两种方法:①取时间相同,然后比较路程,路程长的速度大;②取路程相同,然后比较时间,时间短的速度大;
B、从图象上找出当时间为6s时,乙车对应的纵坐标﹣路程是多少;
C、因为两车都从P点出发向Q点运动,所以P点是起点,Q点是终点.从图象上找出甲车和乙车到达Q点时各自对应的横坐标﹣时间分别是多少,然后算出它们的时间差,看是不是3s;
D、从图象上找出当时间为3s时,两车图象各自对应的纵坐标﹣路程分别是多少,然后算出它们的路程差,看是不是6m.
【解答】解:A、由图象可知,当甲车和乙车都行驶10m的路程时,甲车的行驶时间是2.5s,乙车的行驶时间是5s,由于t甲<t乙,所以v甲>v乙,故选项A不正确;
B、由图象可知,当时间为6s时,乙车行驶的路程是12m,此时乙车离P点(因为两车都从P点出发,所以P点是图象上的原点O)为12m,故选项B不正确;
C、因为P、Q是同一直线上相距10m的两点,所以P点是起点(图象上是点O),Q点是终点(Q点位于纵轴的10m处).那么当两车的纵坐标都是10m时,甲车对应的时间是2.5s,而乙车对应的时间是5s,两车相差的时间是t乙﹣t甲=5s﹣2.5s=2.5s,所以甲车比乙车早2.5s通过Q点,故选项C不正确;
D、由图象可知,当时间为3s时,甲车行驶的路程是12m,乙车行驶的路程是6m,两车相距s甲﹣s乙=6m,故选项D正确.
故选 D.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利用速度公式分析图象的能力.本题有一定的难度,难度在于图象上并没有标出P点和Q点,而要解答本题就需要我们先分析出P点和Q点分别位于图象上的什么位置,要找出P点和Q点的位置,就需要根据题意去分析,所以该题也考查了学生分析题意的能力.
12.甲乙两人各乘一台升降机,甲看见楼房在匀速上升,乙也在匀速上升,乙看见楼房在匀速上升,甲在匀速下降,则他们相当于地面( )
A.甲上升,乙下降
C.甲乙都下降,但甲比乙慢
【考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专题】定性思想;推理法;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解:甲、乙两人均看到楼房在匀速上升,说明甲、乙相对于地面都是匀速下降的,甲同时也看到乙在匀速上升,说明甲的下降速度比乙快.
故选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更多的试卷尽在金榜希望APP,金榜希望APP,免费做题、免费搜题、免费答疑、免费听课,覆盖一年级到高三,扫一扫即可下载。
http://s6/mw690/006zvP5kzy76DTgwufb05&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