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串的盘玩是修身养性的过程

标签:
时尚收藏图片娱乐杂谈 |
在北京山顶洞人遗址中,出土了距今约1万多年的旧石器时代原始人所生产佩饰的“珠串”,用有穿孔的兽牙、贝壳、小石珠、鲩鱼眼上骨等串连而成。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各地遗址中也都有大量穿孔的石珠、骨管、蚌、玉、玛瑙等饰件出土。商周时期,玉文化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玉石骨器的制作也极其发达。周代的贵族以玉、石、玛瑙等珍贵材料穿成串,称做“礼玉”,用来佩戴以显示其身份或地位。这种习惯到秦汉以后渐微,但仍有所传承。
魏晋、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土发展并兴盛起来,佛珠也开始被大量用于中土佛教中,在寺院甚至社会上也逐渐流行。佛珠本是念佛或持咒时用于记诵和束心的工具和信物,故又称“念珠”,最早诞生于古印度,公元4世纪开始流行于印度佛教中。因佛祖释迦牟尼讲法、圆寂于菩提树下,菩提树被奉为佛教圣树,其树籽(菩提子)也为教徒所用贯穿成串,在诵经念佛时记录次数。手持佛珠在佛教中也被认为能消除业障,象征一种美好的愿景.
随着佛教的发展,菩提子的种类也在不断发展。因地取材,中国制作佛珠的菩提子也被香木、硬皮树的树籽所取代,但均同佛教有着极深的渊源。佛珠成为与本土珠串文化发展并行不悖的饰件及用品。
随着满清入关后国家舆服制度的不断完善,朝珠逐渐成为宫廷冠服佩饰的定制。清代皇帝以及后妃、在朝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及其命妇还有侍卫等,均可佩挂朝珠。清代朝珠由身子、结珠、佛头、背云、纪念、大坠、坠角七部分组成,周长大约在130——170厘米之间。身子由108颗珠子组成,意寓12月、24节气、72候为一年,总数定为108。还有一种说法,即佛教认为人生有108种烦恼,旧时佛寺每日朝暮各撞钟108下,称为“醒百八烦恼”。
宫廷手串的材质、工艺和朝珠并无二致,主要配饰上包括两颗结珠、一枚佛头、一个背云、两个坠子;所不同的是,宫廷手串具有的挂绳和用于隐藏绳结的珠簇。清代的宫廷手串,在佩戴上丝毫不受朝珠礼制的苛刻限制,可挽在手腕上,在闲暇时把玩欣赏。还特意在佛头处增设挂扣,以方便悬挂在纽扣上,佩戴于衣服。这种由18子佛珠演化而成的宫廷手串,在后宫妃嫔中曾风靡一时。
手串因其材质、色泽、雕工的精美,随着清室的衰败而从深宫中流散到民间,成为文人把玩的高雅之物或是互相馈赠的礼品。在近代由于历史的影响,手串的传承一度出现断档的情况。
文玩手串市场的升温,得从2003年的“非典”说起。在那个十分敏感与恐慌的时期,一种被赋予驱魔辟邪且具有保健功效、焕发香味的绿檀手串被大家所关注,虽则昙花一现,到底带动了文玩手串的发展。之后随着文玩概念逐渐被大众所接受,文玩手串也自然而然地成了引领时尚的全新标志。
近几年来,文玩饰品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市场产业。人们逐渐把视线转移到了更有文化气息的把玩物件上。不同品类、款式的产品琳琅满目,红的(战国红、南红)、白的(白玉)、黄的(蜜蜡)、蓝的(绿松石)、绿的(翡翠),除自成美感的手串之外,作为配珠也成为塑造其它材质手串个性和魅力的重要一环。
目前最流行的木质手串以各种菩提子为主。海南黄花梨和印度小叶紫檀为辅,菩提受到年轻人追捧,黄花梨和紫檀则受中年男人所钟爱。
文玩手串之所以受到大众喜爱,在于其本身价值之外还蕴含着文化,这是辈辈相知、代代相传的宝贵经验和财富。目前盘玩手串的群体年龄层次主要以中青年蓝白领主。其中青年人主要看重的是手串的装饰功能,中老年人则以追求其丰富的内涵为主。
把玩文玩代表一种精神,也代表着一种生活态度。一件好的把玩件,经由岁月的裹洗,与主人息息相通,颐养身心的同时,也彰显主人的文化品位。珠串的盘玩,是一种心境,是修身养性的过程,更是文雅人士的一个乐——挑选是个乐,串珠子是个乐,把玩是个乐,看到自己手串随盘玩一天天的变化就更是个乐。当下都市人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把玩一条手串,任小小珠子在手里滚动,能让繁杂的心情平和,令紧张的神经得到释缓,多几分对世间百味的参透。
整理自记者对姜跃进的采访
前一篇:海南黄花梨沉水料之我见
后一篇:美丽神奇的海南黄花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