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海南黄花梨沉水料之我见

(2016-09-23 11:03:03)
标签:

杂谈

收藏

图片

娱乐

时尚

无论海黄方面的书籍还是度娘,对海黄密度的介绍都是,沉水料极少。可现在天天都能看到沉水料,一条手串动辄50几克。包括近几个月我所买的料做的串,好些密度都大于1.0 。而且价格非常亲民,谁能回答为什么?
话要先从海黄在历史上的用途说起,最早的用途是中医和佛教,但用量非常小,这里不展开去说。正式大量的应用是始于明清时期的家具用料。直到资源枯竭。海黄陷入沉寂期。那时人们对海黄的认识,只停留在可供利用的树干上。树枝树杈树头树根,利用率非常低。自然也没有纳入研究人员的视野。

而我们知道一棵完整的海黄树木,无论密度,含油量,颜色,花纹,味道。不同部位截然不同,密度,含油量,味道越往树枝越低,颜色越浅,而花纹却相反。这和沉水料多有什么关系?别急往下看。

上边说了,那时人们对海黄的认识只停留在树干上。加上地形的限制,那些长在悬崖峭壁的少数‘铁花梨’(海南称做山石料,这种料子由于生长环境恶劣,大部分不成才。也因为环境恶劣,密度油性也基本沉水)没有被砍伐。所以从古留下来的结论就是黄花梨密度小于水,只有极少数能沉水。还是和沉水料多没关系!还往下看,嘻嘻....

清中期到上世纪末,有关海黄方面的新观点非常少,仅有不多的一些也是老调调,几乎没有新东西。这段时期我称之为海黄的沉寂期。从67十年代开始到80年代底的药厂收购(药厂收回去无论什么样的海黄,都统统切块打粉,是不是心痛的不要不要的),海南百姓纷纷拿出那些烧火旺的木料换钱。而药厂更青睐树头与树根,因为油大密度大。便有经常上山采药打柴的农民,顺便也捡以前砍伐留下的树岔树枝以及容易砍伐的树头(海黄芯材雨淋日晒几百年不腐不烂)。而那些不宜砍伐的树头树根,却留了下来。

90年代初一直到今天,海黄从几元一斤飙升到上万一斤。尤其近几年,更是几近疯狂。手串的出现,使得树枝树杈的价格,更是论根买。而囤料的大户却鲜于出手。跑题了,马上说沉水料多的事....

前面说到几百来埋在山上的梳头树根及山石料,也说道密度油性最好的就是树头和树根和山石料。说到这里我想大家应该明白了。是的从今年开春以来,当地一大批老乡上山挖料,以前采药砍柴的老乡纷纷改行,凭记忆寻找以前挖剩下的木料。凭经验寻找新的宝藏。造成一批树头树根及山石料料集中上市,这些料子几乎全部沉水。从而给人一种假象,到处都是沉水料,不沉水的反而成了少数。

最后说说树头树根及山石料子到底好不好,先说优点,密度高,油性强,降香浓,荧光好,料子经过几百上千年的陈化,已经非常稳定,降香纯正浓烈而且久久不散。做出的成品,古朴,深沉,尤其质感给人以宁静深远的感受。而有的树头料花纹也毫不逊色,无论雕刻还是其他最容易出极品。再说缺点。小料居多(一般几斤到十几斤,很少有百斤以上的大料),而树根料更是毛孔粗大,花纹单一,缺少层次,尤其根须料,不良料商冒充枝料骗人,做出的手串毫无美感可言,还没发找他理论。总之无论老料,新料,树干料,树枝料还是树头树根都有好料精品料,也都有垃圾料,毛孔料,大家多看少买,多多学习,多多总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