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襄阳民间有个习俗——在“二月二,龙抬头”这天,必须吃荠菜饺子,据说因为吃了荠菜饺子后,这一年里就不会害眼。
民间很多习俗之所以能流传,自然是有它的道理。《黄帝内经》里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荠菜入药最大的功效是祛陈寒,并能祛血热,使得伏寒无法化为内火,维持人体的寒热平衡,而药性又十分平和。二月二的荠菜,承天地之灵气,储存了冬的能量,散发着春的气息,吃起来开胃败火,用荠菜来预防春天的“温病”,“吃了荠菜饺子不害眼”的说法自然是言之有理。
俗话说:“三春荠菜饶有味,九熟樱桃最有名。”宋代诗人陆游也曾赋诗:“日日思归饱蕨薇,春来荠菜忽忘归。”描述了他在异乡品尝到当地美味荠菜的兴奋心情。荠菜是鲜嫩的时令野菜,加上荠菜与“聚财”“吉菜”谐音,所以倍受老百姓们喜爱。
http://s1/mw690/006zkHXczy78NkdwPFC70&690
记得小时候,每到二月二前夕的放学后,大人便安排我们小孩子去野地挖荠菜,这对于我们来说是很开心的事,因为要吃饺子啦!于是我和弟弟每人挎着一个竹篮,掂着一把镰刀,像两只快乐的小鸟,叽叽喳喳、蹦蹦跳跳地向野外出发。“春风又绿江南岸”,吹醒了青蛙,吹绿了田野。田埂旁,河堤上,一大片一大片绿油油水灵灵的荠菜,迎着风儿向我们点头微笑。不大一会儿工夫,我们便提着沉甸甸的篮子,笑嘻嘻地满载而归。
初春的荠菜,水灵灵的,像刚出生的娃娃,娇嫩得不忍使一点劲儿去触碰她。母亲小心翼翼得把荠菜洗干净,沥上一会,再切碎,然后把炒得金黄的鸡蛋兑进去,用筷子搅匀。翠翠的绿,灿灿的黄,不消说香味扑鼻,看到都勾人食欲!
噼啪作响的柴火越烧越旺,咽着口水的弟弟和我,早已各捧一个大碗等待在锅台旁边,锅里的饺子终于摇摇摆摆地飘荡起来,母亲就先给我和弟弟各盛一碗,我们便狼吞虎咽地大快朵颐,母亲擦了擦沾满面醭的手,开心地笑着。
直到今天,家乡依然保持着“二月二吃荠菜饺子”的风俗,而我却没有时间再去野外挖荠菜,母亲便在每个二月二包好荠菜饺子给我送些过来。母亲送来的荠菜饺子,有一股特别的清香,超市里那些包装炫目、花红柳绿的饺子是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
又是一年二月二,春风劲吹荠菜香。翠绿的荠菜饺子,勾起了我多少童年的美好记忆和对母亲的无限感激之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