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2016-12-15《徐州日报-都市晨报》陈玲】
寒冬来碗牛肉面
多年漂泊在外,始终对家乡襄阳的牛肉面念念不忘,特别是在滴水成冰的冬天,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就像冬天里的一把火,温暖着我的肠胃。
家乡人的一天是从一碗牛肉面开始的,央视《远方的家》栏目拍摄的视频较为全面地介绍了襄阳牛肉面。襄阳牛肉面历史源远流长,始于清朝康熙元年,迄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一直保持着“一辣二麻三鲜”的独特风味:它的辣很劲爆,却不呛;它的麻很浓烈,却不涩;它的鲜很悠长,却不腻。正因为它拥有这三个与众不同的特色,才使得很多襄阳人如果三两天不吃牛肉面,就感觉索然无味。
襄阳牛肉面的制作非常有讲究,其中最关键的是汤料的熬制:将牛肉切片,去血水;砂糖两大匙,油三大匙,用小火熬成糖色酱,放入牛肉,改中火翻炒均匀,加豆瓣酱,红油同炒;最后将牛肉移入炖锅,下高汤、中药卤包、盐、老抽、姜、蒜、干辣椒、花椒、八角、葱段,烧开后转小火炖煮两小时,加味精调均。一碗老汤就熬好了。
襄阳牛肉面的面条必须是专业厂家制作的碱面,前一晚就备好面,过了水,拌了油,摊在大大的竹簸箕里。第二天凌晨,架起两口大锅,一锅白开水,咕噜咕噜响得欢,热气腾腾,雾气缭绕;另一锅是熬制好的汤料,上面浮着红通通的辣油和白嫩嫩的葱段。吃面的来了,喊一声“来一两面,一碗黄酒”,老板便利索地抓起一团面,再抓一把脆生生的绿豆芽,丢到长柄的竹笊篱中,娴熟地在开水锅里抖几下,烫个半分钟,手臂一扬,竹笊篱在空中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面条便稳稳地落在碗里;浇上红汤,然后小心翼翼地端着滚烫的牛肉面给食客。食客们迫不及待地接过面,根据喜好加醋加辣加葱花,再配上黄酒或豆浆,便是襄阳人经典的“过早”了(吃早餐)。
襄阳牛肉面吃得普及、吃得豪放,大街小巷牛肉面馆星罗棋布,鳞次栉比。尽管寒风浸肌,折胶堕指,但早餐高峰时间,家家依然是门庭若市,座无虚席。多数人吸吸溜溜地大口吃着面,酣畅淋漓,大块朵颐,身体很快由里到外暖和起来,新的一天就这样热乎乎地开了场。
襄阳牛肉面成为荆楚饮食文化园圃中一朵艳丽的小花,如果你到襄阳,赏了“三顾茅庐”的隆中景,怀了“华夏第一城池”的古,千万不要忘了来一碗襄阳牛肉面,特别在冬天,它像一把雪中送炭的火,让你立马被热情的古城焐热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