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写小楷,《灵飞经》单字原创教程

教你写小楷,《灵飞经》单字原创教程1“行”字
笔者根据多年来临习《灵飞经》的体会和经验,试对《灵飞经》四十三行本进行独家解密,所谓解密就是把我所看到的想到的悟到的说出来写出来。练字先练眼,同样的字,因书家的修养、阅历、胆识不同,看到的得到的悟道的可能会有天壤之别。书法讲究口传亲授,不说不明,不点不透。每次读《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对颜真卿顿生怜意。所以萌生了面对面、手把手的模拟方式即解密系列,虽然笨拙,如对初习《灵飞经》的读者有所帮助,笔者甚为欣慰! 为避免读者第一次阅读感到茫然,所以本系列将采取《写在前面的话》、《灵飞经》四十三行本高清单字独家解密集》及附录《钟绍京及灵飞经简介》、启功记《灵飞经》四十三行本、《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本》高清大图9张等全面呈现。具体到《灵飞经》四十三行本高清单字原创教程》分为字型特点、结构特点、笔画特点等,按照这个模式单字解读,大同小异。笔者只是尝试,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写在前面的话 教你写小楷,《灵飞经》单字原创教程1之“行”字 一、字形特点1、字形偏小 2、整体长方 二、结构特点1、左右上下参差 2、顶部左高右低 3、底部左短右长 4、左小右大 5、大小比例为左1右2 三、笔画特点01、左“双立人”上部两撇倾斜角度不同 02、左“双立人”上撇倾斜角度小 03、左“双立人”下撇倾斜角度大 04、左“双立人”二撇非平行关系 05、左“双立人”下撇起笔于上撇中部 06、左“双立人”的“竖”短 07、左“双立人”的“竖”收笔顿笔左收笔
08、右“亍”
09、右“亍” 10、右“亍”字下横长且收笔回锋 11、右“亍”字下横的中部略上拱从而整个笔画呈扁担型 12、右“亍”字竖钩从下横中部起笔 13、右“亍”字竖钩与上“变横点”对齐 14、右“亍”字竖钩右拱 15、右“亍”字竖钩起钩外方内圆 16、右“亍”字竖钩起钩短小 17、右“亍”字竖钩起钩收笔平出而上挑 附1 钟绍京及《灵飞经》简介
钟绍京(659-746),字可大,虔州赣(今江西赣州市)人,钟繇十七世孙,时称“小钟”。绍京嗜书画,倾其家产而搜求法书名作,王羲之、王献之、褚遂良真迹家藏数百卷。书学薛稷,武则天时(684-704)诸宫殿门榜、明堂门额及九鼎之铭皆为绍京所书。宋代曾巩《元丰类稿》云:“绍京字画妍媚,遒劲有法,诚少与为比。”宋代米芾《书史》称钟绍京书“笔势圆劲”。明代董其昌说:“绍京笔法精妙,回腕藏锋,得子敬神髓。赵文敏正书实祖之。”
清代翁方纲所藏《灵飞经》墨迹本,又称“四十三行本”,现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每页20.8 ×
8.9cm 此作笔势圆劲,字体精妙,笔法以中锋行笔为主,露锋顺入居多,流畅中求稳健,轻而不浮,重而不滞。其结体隽永端庄,匀称大方,妙趣横生,秀媚舒展。章法参差错落,疏密有致,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顾盼照应,虽为楷书,却有行书的流畅与飘逸之气韵,历来受到书法家的重视,是最佳的小楷临摹范本之一。 2 启功记《灵飞经》四十三行本 《灵飞六甲经》是一卷道教的经,在明代晚期,发现一卷唐代开元年间精写本,它的字迹风格和砖塔铭一派非常相近,但毫锋墨彩却远非石刻所能媲美。当时流入董其昌手,有他的题跋。海宁陈氏刻《渤海藏真》丛帖,由董家借到,摹刻入石,两家似有抵押手续。后来董氏又赎归转卖,闹了许多往返纠纷。《渤海》摹刻全卷时,脱落了十二行,董氏赎回时,陈氏扣留了四十三行。从这种抽页扣留的情况看,脱刻十二行也可能是初次抵押时被董氏扣留的,后来又合又分,现在只存陈氏所抽扣的四十三行,其余部分已不知存佚了。 《灵飞》本身的书法,在唐人写经中,允推精品,试用敦煌所出那么多的唐人写经来比,够得上《灵飞》那样精美的,也并不太多。在清代科举考试的标准,书法的优劣,几乎与文章的优劣并重,所以它又成了文人士子学习小楷的极好范本。于是《渤海》初拓遂成稀有珍品。原石又因捶拓渐多,不断泐损,随着出现了种种翻刻本。《磁蕙堂帖》翻刻的笔画光滑,又伪加赵孟頫跋,在清代中期曾成为翻本的首领,事实却是翻本中的劣品,和《渤海》的原貌相离更远。 嘉庆中嘉善谢恭铭得到陈氏抽扣的四十三行,刻入《望云楼帖》,刻法比《渤海》不同。不但注意笔画起落处的顿挫,且比《渤海》本略肥。凡是看过敦煌写经的人都容易感觉《望云》可能比较逼真,而《渤海》可能有所失真。 这四十三行在清代后期归了常熟翁氏,从影印文恭公同和的《瓶庐丛稿》所记中,得知在翁家已历三代。文恭的玄孙万戈先生,前几年来北京,欢然互叙世代交谊处,我第一询问的即是这四十三行,万戈兄慨然以摄影本见赠,还亲自抄录了陈氏累代的题语和文恭的若干条跋记。庐山真面入目以后,才真正看出唐人的笔法墨法,始知无论《渤海》、《望云》都一样走了样.尤其墨彩飞动的特点,更远远不是石刻拓本所能表现万一的。这次万戈先生把它交给《艺苑掇英》,发表,使这四十三行《灵飞》,真面目与世相见,实是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 我所说的重大意义,不仅只是广大书法爱好者得见著名的唐人真迹这一方面,更有意义的是翁万戈先生除拿出《灵飞》外,还把家中世藏珍品,加上自己历年收集的,一同印出与海内外同好共赏,岂不堪称一件无私的盛举。 从《灵飞》的书法论,它那秀美中有古趣的风格,舒展中有团聚的结体,平易中有变化的用笔,都已把唐人书法的特色表达无余。此外对学书者有更重要的启示两端: 一是明白了任何精工的石刻,也难把墨迹中最重要的活气显示出来,这可譬如看乐谱上排列的音符,即使是记得再细的,把主旋律外的各个装饰音都写上去的,也不如听一次演奏。这不但《灵飞》墨迹与刻本有别,一切石刻都与原写墨迹有别。看了《灵飞》墨迹,可以“豁然心胸”。这项启示的价值,又岂止在欣赏《灵飞》一帖为然?它有助于学书者临习一切石刻时,懂得石刻与墨迹的关系是怎样的。不致再把死板刀痕,看成毛锥所写的完全效果。 二是自从《灵飞》刻石行世后,对于清初许多书家,都起着极大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它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清朝一朝。直到包世臣出,奋力提倡北碑,唐碑派和《灵飞》的势力相对的有所减弱,但在科举废止之前,考卷的领域中,这种影响还没有全被北碑所取代。这里要附加校正说明的:清代馆阁卷折吸取《灵飞》刻本的一个侧面,并不减弱《灵飞》在书法真谛上的地位。到今天真迹出现更可一洗把《灵飞》与馆阁卷折齐观的误解。 清代中期陆续有少量的唐人写经墨迹出现,书家对这种墨迹的重视,也逐渐加强。例如王文治得律藏经,屡次谈到印证其笔法。成亲王、吴荣光也屡次题跋赞赏一个分了许多段的《善见律》卷。这些写经墨迹,也曾被摹刻在几种丛帖中。但它们的声威,都不及灵飞的显赫。原因何在,当然《渤海》传播的既久且广是一个因素,而仔细对校那几种写经,它们的风采变化,确有逊于《灵飞》处。即在今天,拿敦煌所出、日本平安朝所遗的写本来与《灵飞》比较,《灵飞》仍然可以敢当那一比,而不轻易出现逊色。那么这四十三行经得起多方比较的杰出艺术品,在今天印出,我都替那位无名英雄的书手,感觉自豪。 世间事物没有十分完美无缺的,看这四十三行,总不免有不见全文的遗憾。但从另一角度看《渤海》也不是真正全文,它既无前提,也不知它首行之前还有无文字,中间又少了十二行,也是较少被人注意的。如从“尝鼎一脔”的精神来看这四十三行,字字真实不虚,没有一丝刀痕石泐,实远胜于刻拓而出的千行万字。而《渤海》所缺的十二行,即是这四十三行的最后十二行,拿它与《渤海》全本合观,才是赏鉴中的一件快事。 至于什么钟绍京书等等臆测之论,实是自古鉴赏家的一项通病,无款的书画,常要给它派一个作者,有的在卷外题签或在卷后跋中指定,这还不伤原迹;有的即在卷内添加伪款,破坏文物,莫此为甚。《灵飞》从元人袁桷指为钟绍京后,明、清相承,有此一说。至今若干唐人真迹已为世人共见,那此一推测已无辩驳,而古人所见不多,有所揣度,也就不足为奇了。 3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灵飞经》四十三行本(高清大字图共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