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精卫填海》教学设计及简评反思
| 分类: 方哥简评反思 |
《精卫填海》教学设计及简评反思
奉化区班溪小学
一、教材分析
二、第一课时目标
1.认读“溺、曰”等字,读准多音字“少”,会写“溺”“衔”。
2.借助注释、插图、工具书等读通读懂故事,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3.借助连环画、示意图、展开想象,四人小组合作讲故事,进一步感受神话故事神奇的想象。
其中第2个目标是教学重点,第3个目标是教学难点。
三、教学准备:PPT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互动,了解神话
1.出示单元篇章页:说说课外读过的神话故事?
2.回顾文言文学习方法
(二)初读课文,读通故事
1.板书揭题,齐读课题
2.师范读课文
3.生自读,读通读顺
交流反馈:
(1) 读准字音:投影2个学生的作业本
你赞同谁的答案,为什么?
联系上下文理解“为”的意思是成为、化为。因而读“wéi”;
指名读、同桌互读过关
(2)读好停顿
请你完成课堂作业本第44页第3题的第(2)小题
迁移尝试给第一句做停顿
生动笔在书上做好停顿标记(借助停顿符号,生再读课文)
4.出示精卫图片,你对精卫有哪些了解?
5.通过读课文,你了解这个故事结局是什么?
(三)结合注释,读懂内容
1.
2.投影反馈:2份作业——游
3.书写“衔”和“溺”;交流注意事项;师范写,生在课堂作业本上练写。
(四)借助画面,背诵全文
1.出示4幅图画,找一找“游”“溺”“衔”“堙”4个关键字对应的画面。
2.展开想象,读出画面感。指名、开火车读出画面感。
3.随机出示插图,多媒体视频,随机说对应的句子;熟读句子
4.只剩下4幅插图,引导背诵课文。自由练习、指名背
(五)展开想象,讲好故事
1.师:神话故事通过老百姓口口相传、流传至今。每一次讲述,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怎样让《精卫填海》这个故事变得更加神奇、吸引人呢。先选择一幅连环画,用自己的话来讲故事。
指名说,点评(精彩或不足之处)
2.
随机补充小妙招——神奇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等
3.
汇报展示
指名1到2组上台汇报
4.展开想象,就能感受到它的神奇,下课后,请你把故事绘声绘色地分享给家人,下节课,我们将开展班级故事会,评选班级故事大王。
5.介绍《山海经》。
五、板书设计:
游——溺——衔——堙
方哥简评及反思
《精卫填海》选自《山海经.北山经》。讲述了炎帝的小女儿女娃去东海游玩时不幸溺水身亡,化为精卫鸟,衔来西山的树枝和石子填塞东海的故事,塑造了面对困难不退缩、不放弃、勇敢执着、坚韧不拔、坚持不懈的精卫形象。
阅读教学时,我们就得要引领学生去用心体味、沉吟、感悟那有情感、有生命、有灵性的语言,“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在鉴赏玩味中,在比较惦量中,在切记体察中,把课文中的语言文字通过积累、运用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这是我听此课时想到的一段话——
一是符合学段特点:能针对中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灵活运用多媒体手段让传统文化与图画等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营造了自然、和谐的学习气氛,成功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使原本可能枯燥无味的古文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这种方式激发了孩子们阅读小古文神话故事的积极性,让孩子们能自觉地去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是符合文体特点:结合学小古文学习的方法,总结出学习文言文的三部曲(读通课文、读懂内容、读出感受),并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实践,使古文学习化难为易,同时,结合神话特点,让学生想象神奇,图文结合讲故事,步步化文为我,最后,达成目标。
当然,还有值得反思之处:
一是虽然教学中安排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但仍然存在朗读训练不足的问题。部分学生在朗读时缺乏适当的停顿和节奏,无法准确表达古文的语言特点。需要加强朗读训练,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磨刀不误砍柴功,为讲故事更好地作好铺垫。
二是要加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课文中的思想内涵和精神价值。通过组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形式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精卫的精神品质和行为意义;同时,如果能抓住“常衔”让学生来想象画面体会精卫坚忍不拔的精神可能更好。通过“大海之大”“精卫之小”的对比,让学生想象精卫不间断,无论天气如何,忘记饥饿劳累,日日夜夜衔石子、树枝来填海,这是面对强大欺辱时的无畏,这是弱者执着的抗争。从而实现在语言文字运用水乳交融达成语文核心素养达成。
这真是:学文品词提素养,神奇精卫真英雄。代代相传小故事,文化大道蕴其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