驽马方阵(113)——《月迹》教学设计
(2019-12-15 07:45:26)
标签:
《月迹》教学设计教育 |
分类: 团队活动足迹 |
《月迹》教学设计
宁波市北仑小浃江学校 钱磊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悄、累”等8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悄、累”等。
2.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3.在对文本中趣味语句的研读和有感情朗读中,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初步体会动、静两种描写方式。
4.在朗读交流中,初步理解“月亮属于每个人”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说说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
2.抓住趣味性语句,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静态与动态描写。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静态与动态描写。
2.初步理解“月亮属于每个人”的深刻含义。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本课“悄、累”等8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悄、累”等。
2.默读课文,借助作业本思维导图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3.通过发现文字的趣味,感受月亮在孩童眼中俏皮可爱的形象。
3.在有感情朗读中,感受儿化音和叠词的细腻优美,初步体会动态、静态两种描写方式的不同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画意诗情,谈话引入
1.师生交流有关月亮的诗句
2.引出课题并板书,简介作者
二、整体感知,理清线索
1.引导默读课文,圈出表示“孩子们寻月的足迹”的词语
2.检查预习,词语过关
3.结合圈画的词语,理清写作顺序并完成作业本思维导图题。
4.师总结利用思维导图理清文章线索的作用。
三、月夜始趣,品读悟情
板块一:儿化训练
1.
2.
3.
板块二:拾趣悟情
1.找出第2自然段中你觉得最有趣的句子,说说你的感受。
2.在交流中感受月亮的俏皮可爱及其变化过程——动态描写。
3.在交流中感受孩子们的心情,体会童真童趣。
板块三:叠词成诗
1.读第3段,说说对院中场景的感受
2.圈出叠词,教学多音字“累”
3.叠词填空,化文成诗
4.感受叠词的作用——静态描写
5.配乐齐读
6.比较:你更喜欢动态描写还是静态描写?
7.写法总结——动静结合
四.课堂小结,引导思考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诗意朗读
1.
二、探究变化,体悟童心
1..当奶奶告诉孩子们月亮上有桂花树时,孩子们都有什么反应?
2.当奶奶告诉孩子们一个女子住在月亮里,孩子们又产生了什么想法?
3.课件出示:三妹是我们中最漂亮的,我们都羡慕起来;望着她的狂样儿,心里却有了一股嫉妒。我们便争执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
(1)这段话写出了孩子们什么样的心理变化?
(2)这种心理变化引发了怎样的争执?为什么有这样的争执?
4.谁化解了争执?用了什么方法?
5.后来孩子们又在院子里的什么地方找到了月亮?
6.指名朗读4~19自然段。在朗读中,表现出这份童真童趣。
三、沐浴月光,感受哲理
1.孩子们还在哪里找到了月亮?(河边沙滩上、河水里、眼睛里)
2.指名朗读课文课文第21到23自然段。
3.对“噢,月亮竟是这么多: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4.理解句子“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和“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的含义。
(1)小组交流。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
(3)教师评议并小结:一轮圆月衬着无边无际的天空,既然月亮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那无垠的天空也是属于我们的了。对美的事物,只要你去追求,就能够得到。
(4)齐读第24自然段。
5.课堂小结:文章为什么要以“月迹”为标题?
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也可以理解为月亮的变化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通过记叙寻月的过程,描绘了美丽的月色,赞美孩子们美丽纯洁的心灵,表达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纯真愿望。同时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美好的东西是属于每个人的,只要我们努力去寻找,就能找到自己所想要的美好事物。
四、拓展延伸,推荐阅读
1.
2.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