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驽马方阵(85)——《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及点评

(2019-09-04 11:57:31)
标签:

《望湖楼醉书》教学设

教育

分类: 团队活动足迹


《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及点评

 

吉林龙井市安民小学  秦四利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诵读古诗。
2
、体会诗的意境美,感受诗人对望湖楼雨景的赞美之情。

3、尝试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品读,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 出示描写雨的诗句。问春天雨的特点。(下得温柔)

2,引入诗题:那夏天的雨下的如何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描写夏天雨的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

3, 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会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
4,
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5,
介绍作者背景

1)学生自主收集汇报

2)教师补充说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读顺。

2、教师范读,强调注意停顿。

3、指导学。生读出节奏感!(个别读,分组读,齐读)
三、精读课文,理解诗意。
1
、小组合作交流诗意。

2、学习第一句
1)下雨前是怎样的一幅画面?翻墨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未遮山是什么意思?
2)你能用一个字形容这样的乌云吗?(快、奇、来势凶猛)你能用学过的四字词语形容一下这样的乌云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句话。

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

 6、学习第二句

1)云的来势凶猛,雨也绝不温柔,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了?
2)从哪里感受到雨下的如何?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指导看图,用一个字概括一下这样的雨?(大、猛)用自己的语言介绍见过的最大的或最有特色的雨? 
5)让我们记住这样的雨,齐读第二句。

6)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句话。

生:白花花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

师:当我们沉浸在白雨跳珠的美景中时,这调皮的雨却似乎有意躲着人们,转眼间就不见了。哪个字写出了这样变化的快?(忽)此时此刻呈现给游人的又是怎样的一幅画面?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这两句表达的内容?

3)让学生说说三、四句诗的诗意。

卷地而来一阵大风忽然间把雨吹散,风雨后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四、感受诗意境美:(品 诗)
一起朗读,读出诗的美!

五、背诵古诗

学生各种形式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六、小练笔
改写《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望湖楼醉书》评课稿

 

前段时间方校长对我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古诗教学课进行了精彩点评,听后感受的最多的是,要想上好古诗课,教师必须“认真”备课。 这个“认真”指的是细读文本,全面深入地把握教材。“细读”是教师全面深入地把握文本的必要途径。教师只有深刻地领会一首诗歌的背景、意境,乃至每字、每词、每句的精妙之处,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做到举重若轻、游刃有余。

首先要“背”诗人。文如其人、诗如其人,一首首古诗,要么是诗人的托物言志,要么是诗人的触景生情,诗人性格、命运的差异对他的诗歌创作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例如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要从题目中的“醉”字中揣摩诗人苏轼再喝醉的情况下写下的诗篇,以至于先看到了天上的乌云在看到了水中的“跳珠”。了解了这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感情色彩,更深的体会到诗歌的含义。

    其次要“背”创作背景。每一首诗都是与作者的思想、经历密不可分的,而作者的思想、经历又无法脱离“社会”这个大背景、大环境。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要想要学生真正走进这首诗,教师就要充分的挖掘苏轼的一生以及官场生活的经历,让学生从一首诗爱上这个诗人,再由诗人本身爱上他的所有作品,从而达到真正的走进苏轼,走进他的作品。

     再次,方校长提到高年级的古诗教学应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坚决杜绝教师一句一句的教授,让学生利用想象发散思维,从而读懂诗句,感悟诗情。

最后,在古诗教学中要注重课外拓展,要利用课堂所学进行学以致用,比如本节课中我所拓展的《与莫同年雨中饮湖上》只做到了蜻蜓点水,应让学生自主走进诗中,从后两句中体会到诗人对十五年前的那场暴雨念念不忘。就达到了教学效果。

此次评课,让我益匪浅,在古诗教学上指明了方向,我会将此次评课中的教学策略及方法融汇到自己的教学中!

 

(方哥的话:感谢秦老师的辛勤付出及记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