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青河村清代古戏台(陈玉文、张丽华旅途见闻分享)

标签:
清代古戏台窑沟乡柳青河村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旅游文化 |
分类: 走遍内蒙古 |
柳青河村清代古戏台,1998年从原址整体上移60多米,搬迁到现在的高坡上
[2022年4月5-6日(周二、三)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窑沟乡柳青河村]
图文/玉文丽华双行记
柳青河清代古戏台,位于窑沟乡柳青河村,戏台建于清乾隆二年,到乾隆十五年又续建,戏台由西向东,背靠黄河,面对山峦。
戏台为砖木石结构,屋面为卷棚顶硬山式,垂背施雕花砖,顶扣筒瓦,安吻兽。戏台梁架及其外檐施以青蓝杂式彩画,柱施红色油漆,色彩运用鲜明丰富,具有很强的对比感,戏台后墙面靠上左右各开启一拱券形窗扇,外形砖套里单扇木窗,既能通风又起装饰作用。
戏台最为独特之处在于台口设有栏板,使戏台能和外周封护隔离。栏板在演出时开启,演出结束后将隔离护板封上,这样设计不仅为了装饰美观,而且更能起到防火防盗和防风雨侵蚀戏台的作用。
这座戏台虽说是古戏台,但设计的造型与功能及梁柱雕刻、地丈和油漆彩绘工艺非同一般,是现代村里盖起的戏台都无法与之相比的。这座戏台历来受到当地村民们的保护。
柳青河村从清朝康熙年间兴起,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1998年,为配合万家寨水库工程建设,柳青河村从原址整体搬迁到向上60多米高的坡地上,其中始建于清乾隆二年的古戏台仍使用原戏台上的构件和材料,经工匠们悉心移建到现址,若不知情者真还看不出些许痕迹来。
在清代、民国一直到解放初期,柳青河村借助黄河水道和村边天然良好水旱码头,经济和文化相当繁荣,古戏台一年内不同时节总有戏班子演出。
清水河地区在古代凡建戏台子的地方,那一定是经济文化繁荣的码头或者关口。事实上确实如此,清水河县现存的6座明清古戏台就分布情况看,都在长城边上和黄河岸边。
这些地方历史上都是黄河码头和长城口子,尤其是柳青河在清代时期就是黄河流域十分出名的地方,据《绥远通志稿》记载,柳青河在清代和民国时期就是清水河县除城关镇外的第二大镇。由此可见当年的辉煌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