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水河县窑沟乡黑矾沟古窑址群(陈玉文、张丽华旅途见闻分享)

(2022-04-07 16:49:14)
标签:

黑矾沟古窑址群

清水河县窑沟乡

历史

旅游

文化

分类: 走遍内蒙古

清水河县窑沟乡黑矾沟古窑址群,一处保存较好的明清时期窑址群

[202246日(周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窑沟乡黑矾沟]

图文/玉文丽华双行记

清水河县窑沟乡黑矾沟古窑址群(陈玉文、张丽华旅途见闻分享)

黑矾沟村位于窑沟乡西南山脚下,东北距清水河县城关镇50公里,西临黄河与准格尔旗隔河相望,南距宁边州故城2公里,北距窑沟乡政府所在地10公里。

清水河县窑沟乡黑矾沟古窑址群(陈玉文、张丽华旅途见闻分享)

202246上午,我们沿着又陡又急的沿黄公路,跟着导航寻找黑矾沟村。到了一个村子里一打听,黑矾沟不在这里,得翻过一座山,顺着沟底走30多分钟才能到达。

清水河县窑沟乡黑矾沟古窑址群(陈玉文、张丽华旅途见闻分享)

清水河县窑沟乡黑矾沟古窑址群(陈玉文、张丽华旅途见闻分享)

好心的老乡担心我们走差了路,专门送我们到了沟口。在山沟沟里我们沿着坑坑洼洼的土路仔细辨认着有人走过的痕迹。山沟好深一番长途跋涉后,我们终于徒步翻越大山沟,到达这个曾以烧瓷闻名的古老村落。沟口住着一户人家,房顶周围还有两口水窖。

清水河县窑沟乡黑矾沟古窑址群(陈玉文、张丽华旅途见闻分享)

清水河县窑沟乡黑矾沟古窑址群(陈玉文、张丽华旅途见闻分享)

我们从沟口沿着山路往沟里面走去。黑矾沟全长2500米蜿蜒曲折,坡陡沟深,海拔高度有一千多米,古瓷窑遗址群就坐落在沟内。

清水河县窑沟乡黑矾沟古窑址群(陈玉文、张丽华旅途见闻分享)

清水河县窑沟乡黑矾沟古窑址群(陈玉文、张丽华旅途见闻分享)

窑址群座北朝南,依坡而建,建筑特点多为圆形圆顶状(俗称馒头窑)和方形窑。大小不一,高者在12—13米,低者6—8米。

清水河县窑沟乡黑矾沟古窑址群(陈玉文、张丽华旅途见闻分享)

窑炉共有27座,其中半倒焰馒头窑20座,馒头窑年代久远,建造最晚的也百年之久,馒头窑多属于古窑炉。窑炉多位于沟谷附近,长年遭受风吹日晒,雨水冲刷,均有不同程度损坏。剩余7座为20世纪60-90年代所建造的完全倒焰窑,大多保存状况良好。

清水河县窑沟乡黑矾沟古窑址群(陈玉文、张丽华旅途见闻分享)

窑体基本分为两部分,上下各有窑口,底部有出灰口。连接上下部分间有台阶,左右两侧为生产作坊石砌窑洞作坊,也是生产工人的住房。

清水河县窑沟乡黑矾沟古窑址群(陈玉文、张丽华旅途见闻分享)

作坊为石砌窑洞式建筑,平面为矩形,总面阔10米以上,进深9米有余。内部呈“十”字形空间,沿东西向一字相连。黑矾沟内现遗存窑路27座,作坊21座,大部分保存完整。

清水河县窑沟乡黑矾沟古窑址群(陈玉文、张丽华旅途见闻分享)

清水河县窑沟乡黑矾沟古窑址群(陈玉文、张丽华旅途见闻分享)

据介绍,窑沟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有煤、高岭土、铁矿石、耐火黏土、铝土等。窑沟地区瓷土储量大,土质细腻,胶性大,是生产陶瓷产品的极好原料。

清水河县窑沟乡黑矾沟古窑址群(陈玉文、张丽华旅途见闻分享)

经专家鉴定,黑矾沟古瓷窑址群是一处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烧造瓷器的民窑作坊遗址。2009年黑矾沟古瓷窑址群被国务院“三普”办公室列为2008年度全国三普重大发现之一,同时也成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内蒙古自治区评选出的“二十大新发现”之一。

清水河县窑沟乡黑矾沟古窑址群(陈玉文、张丽华旅途见闻分享)

清水河县窑沟乡黑矾沟古窑址群(陈玉文、张丽华旅途见闻分享)

经了解,黑矾沟是一个生产日用白瓷的地方,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以瓷业为生。从杜家开辟黑矾沟到张家制瓷业的兴起,前后经历了400多年的历史从张大文父购买杜家黑矾沟产业至今又有300多年的历史。

清水河县窑沟乡黑矾沟古窑址群(陈玉文、张丽华旅途见闻分享)

清水河县窑沟乡黑矾沟古窑址群(陈玉文、张丽华旅途见闻分享)

黑矾沟的陶瓷生产规模经历了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从粗放型到精细型、实用型的转变过程,尤以张氏家族的业绩更为突出,历经十一代人的发奋努力,黑矾沟白瓷在二十世纪末代表呼和浩特市建材产品大批量地进入“亚运村”并出口日韩等国。

清水河县窑沟乡黑矾沟古窑址群(陈玉文、张丽华旅途见闻分享)

清水河县窑沟乡黑矾沟窑址是我国北方民窑“磁州窑”系列在晋蒙交界处的传承与发展。古窑址群的发现,对研究宋、元、明、清时北方瓷系以及蒙、汉交界处人们的生活习惯、饮食文化、民族风情等诸多方面将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清水河县窑沟乡黑矾沟古窑址群(陈玉文、张丽华旅途见闻分享)

传统的烧瓷工艺流程第一步是选料,就是从山里挑选出优质的胶泥土第二步是把土放在石槽子上,加上水,用牛拉着一人多高的石轮子磨土。把磨好的泥糊糊流在100平方米左右的大沉淀池里沉淀。沉淀好后把水倒出去,剩下的泥浆自然干燥半年后才能成为原料。一般都是在春天磨浆,后半年使用

清水河县窑沟乡黑矾沟古窑址群(陈玉文、张丽华旅途见闻分享)

第三步是和泥。一个老师傅带着一个徒弟在一个绞轮上作业。老师傅绞轮子,做好泥胚后递给徒弟拿出去烘干。烘干后要在上面上白色的底釉,然后上亮釉就有了光泽。

清水河县窑沟乡黑矾沟古窑址群(陈玉文、张丽华旅途见闻分享)

第四步是装窑。要把上好釉色的瓷器一个个码在轮奎子也就是匣钵上,送入瓷窑里准备烧瓷。第五步是烧窑冷却。瓷窑里的温度在1300度,10天后,一个个洁白亮泽的碗就诞生了。

清水河县窑沟乡黑矾沟古窑址群(陈玉文、张丽华旅途见闻分享)

黑矾沟瓷窑现状:介绍,那时都是家庭式手工作坊。一盘轮一天能生产500个碗。最辉煌时,黑矾沟一年能生产280万只碗。这些碗从清水河县黑矾沟源源不断销往了内蒙古的中西部地区,由一只只船载着通过黄河这条水路销往了包头、巴彦淖尔市等地,还有一条旱路就是靠肩背驴驮走出了山沟,由销售商卖到了呼和浩特周边旗县和乌兰察布市等地。

清水河县窑沟乡黑矾沟古窑址群(陈玉文、张丽华旅途见闻分享)

那时,窑沟地区的瓷窑生产的产品都是和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比如腌菜、盛水、放粮食的大缸,坛坛罐罐、点煤油灯的灯盏、拔火罐的大大小小的火罐、盘子等等。

清水河县窑沟乡黑矾沟古窑址群(陈玉文、张丽华旅途见闻分享)

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过去的一些瓷器、瓷具逐渐远离了生活。古老的制瓷业遭遇了巨大的冲击。

清水河县窑沟乡黑矾沟古窑址群(陈玉文、张丽华旅途见闻分享)

当地经济制约,家庭式作坊生产规模小技术、设备落后,拥有400多年历史的窑沟乡瓷窑在现代生活的冲击下一个个陆续关闭了。现在传统技术传统工艺的瓷窑一个也没有了,瓷窑变成了砖窑,有个别的砖窑在生产耐火砖。 

清水河县窑沟乡黑矾沟古窑址群(陈玉文、张丽华旅途见闻分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