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石桥头村,太行深处的古村落(图:玉文/文:叶子)

标签:
井陉石桥头村太行深处的古村落旅游文化 |
分类: 属于我们的古镇慢时光 |
人,不过是这大千世界的匆匆过客,既然来了,就该留下点什么,至少能够证明我们来过。于是,在2016-11-02 15:17:59,我开启了我的博客生涯。——叶子题记
井陉石桥头村,太行深处的古村落
[2020年10月6日(周二)石家庄市井陉县天长镇]
图文/玉文叶子双行记
石桥头村位于井陉县西部,位于千年古镇天长古城东北4公里,是一座千年古村。一座宋代古桥,一座千年古庙,一条秦皇古驿道遗址,展示着古村落风貌。
石桥头村具有积淀厚重的历史文化,2015年3月入选《河北民俗文化名村》,2016年12月9日,石桥头村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村庄三面环岭,南面临水,井陉古驿路由东至西、县级公路贾天线由西至北穿村而过,给村庄带来便捷的交通。
南面的绵河常年奔流不息,给村民灌溉农田、洗衣,甚至饮用带来保障。村东北的凤凰岭蕴藏丰富的钙石资源,曾经是许多村民赖以生存的采石场。
在生产就业方面,因村子靠近矿区,除种植、养殖业外,煤矿工人和运输户较多。
石桥头村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村东北有龙山、先商时期文化遗址,可见村落形成久远。
据《井陉县志》记载,相传东汉时已有此村,原名“古辛庄”,后因宋代天威军石桥(通济桥)建于村头,故改名石桥头并沿用至今。
通济桥位于井陉县天长镇石桥头村,为宋代古建筑。此桥距离唐宋古城天长镇不足2公里,横跨于七里涧上,为河北省屈指可数的宋前古石桥之一。
桥相邻的天齐庙,又名井陉东岳庙,为全县唯一的东岳庙,金、明、清都有重建、大修,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除“无梁殿”外都是木质硬山顶结构,大殿斗拱悬梁,保存较好。
村内碑刻较多,现存宋代、明代桥碑各一通,明、清庙宇重修碑12通,神道碑4通。
村内保存有秦皇古驿道(北道)。北道在汉初,因县治所在天户,为方便交通,井陉驿道由南改北,即由白鹿泉西行,经井陉平望、威州,渡绵河后,经青石岭、赵村铺,过天户城,南经横涧、凤凰岭、石桥头、天长镇、板桥、长生口、龙窝、核桃园、旧关一线直通山西。自西汉至明万历时基本沿用此线。至今古驿道依然作为主要街道东西贯穿石桥头全村。
在石桥头每年最热闹的民俗活动就是春节正月二十的花会,也称“联庄会”。每年元宵节前,从正月十四开始到正月二十结束,七天内本村周边和矿区友好村,结成联庄会,排练传统民俗节目,互相到村演出助兴。
节目又大致分为文会和武会两种,文会节目繁多,有秧歌、戏剧、小品、老娘送外甥、广场舞、旱船、战鼓、跑驴、拉花、舞龙等,武会就是社火,是花会最受欢迎的节目。
石桥头红脸社火因在联庄会中久负盛名,能够换来周边武会村的精彩献艺。正月二十花会当天,从上午9点本村节目开始表演,然后按挂号顺序联庄会依次表演,一般到下午6点前结束,中间几乎不间断,而且社火表演最多,喝彩声不断,热闹一天,这在天长镇范围内独此一份。
自2004年恢复天齐庙以来,石桥头村每年举办一次大型的东岳庙庙会文化节,届时由石桥头牵头,高家庄、庄旺、王家庄、刘家沟北五村联合举办。
庙会产生于山石信仰,东岳即泰山,为保寿安邦,历代帝王多次封禅祭典泰山,并赐封“泰山神”为功与天齐的“东岳天齐仁圣大帝”,故民间俗称“天齐爷”,庙也叫“天齐庙”。东岳大帝的诞辰日为三月二十八,自宋朝始,每年此时立东岳庙会,以祭东岳大帝。
上千年来,人们始终将它作为一种精神的象征和寄托,以致影响着人们的社会活动。据井陉东岳庙现存石刻记载:从明天启、康熙、光绪年间,就先后有周仲选、吴茂林、言家驹等多名知县参与了东岳庙的修缮及祭祀活动。
届时,剧团展演、商贩设摊、文武竞技、香客云集、热闹非凡。祭祀之日,迎神、上香、初献、颂祝、送神、望燎等,敬神如在,仪礼庄重。
独具特色的是“东岳大帝出巡”的盛大庆典,鼓乐队、吹唱班开道,善男信女、众香会随轿前行,社火演员身着彩衣,勾画脸谱,边走边演,护卫着整个出巡队伍;拉花、秧歌、竹马、战鼓、高跷……各展技艺,队伍绵延数百米,巡游五村,普渡众生!所到之处,群众争相围观,广结善缘。
2013年2月25日,“井陉东岳庙文化节”申报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9月29 日,“东岳祭典”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经济成为主导,古村空巢现象凸显,社火、花会被电视、网络彻底打败,许多民俗活动也潜移默化的消逝,儿时的记忆将永远成为历史,保护和传承已成为重中之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