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张丽华的旅行博客
张丽华的旅行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3,048
  • 关注人气:22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清山三清宫景区(图:玉文/文:叶子)

(2018-12-26 07:09:00)
标签:

三清山三清宫景区

2018年10月1日

江西婺源

旅游

文化

分类: 中国宗教文化之旅

不过是这大千世界的匆匆过客,既然来了,就该留点什么,至少能够证明我们来过。于是,在2016-11-02 15:17:59我开启了我的博客生涯。——叶子题记

三清山三清宫景区

2018101日 江西婺源)

三清山三清宫景区(图:玉文/文:叶子)

名山自然也有宗教文化,三清山的兴衰沉浮始终与道教的兴衰有密切的关系。葛洪就是三清山的“开山始祖”,也是三清山道教的第一位传播者。

三清山三清宫景区(图:玉文/文:叶子)

随后,三清山的香火逐渐鼎盛,而留下来的便是诸多的文物古迹,今日人们所能看到的遗留也正是对文化的最好表述,而三清山的香火也从未间断,成为信徒朝拜的圣地。

三清山三清宫景区(图:玉文/文:叶子)

三清山三清宫景区位于江西上饶市三清山北部,是三清山人文景观的集萃地,也是道教古建筑群的“露天博物馆”。三清宫景区平均海拔约1500多米,范围南至“九天应元府”,北至“风门”,东至“东海岸”北接口,西至涵星池边“西海岸”。

三清山三清宫景区(图:玉文/文:叶子)

三清山自晋朝葛洪开山以来历时迄今1600多年,道教历史源远流长,共有宫、观、殿、府、坊、泉 、池、桥、墓、台、塔等三清山石刻古建筑及石雕260多处。

三清山三清宫景区(图:玉文/文:叶子)

这些古建筑及石刻依据先天八卦图式后天八卦图式交相融合精巧布局,是研究我国道教古建筑设计布局的独特典范。

三清山三清宫景区(图:玉文/文:叶子)

三清宫景区古建筑群的“先天八卦”布局方式非常值得细细玩味,它是整个布局的核心,其它建筑围绕这个核心往八方辐射,各占一卦的位置。三清宫景区的景点造型设计非常特别。

三清山三清宫景区(图:玉文/文:叶子)

这里的建筑规模都不大,但在造型上却有很高的造诣。风雷塔的设计、龙虎殿的选址等,都体现了道家“道法自然”的运用和对“天人合一”的追求,人文、自然景观浑然交融,不分彼此。

三清山三清宫景区(图:玉文/文:叶子)

三清宫是三清山人文景观集中的景区,只有游览三清宫,才能发现道教文化在塑造三清山的品性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三清山三清宫景区(图:玉文/文:叶子)

三清宫景区是人文景观集萃地,不受天气的影响,故游三清宫景区在时间的选择上非常自由。一般游客会将西海岸、三清宫景区联在一起游览。三清宫景区在风门处往右拐可转去西华台景区,到九天应元府往南走可至玉京风景区,在涵星池畔往南可连接西海岸景区。

三清山三清宫景区(图:玉文/文:叶子)

九天应元府位于三清福地正南方“离”位

三清山三清宫景区(图:玉文/文:叶子)

龙虎殿,处于三清福地正东“震”位,建于景泰至天顺年间

三清山三清宫景区(图:玉文/文:叶子)
龙虎殿前石雕盘龙。龙性属木,木居东方,卦象为震,喻为青龙。

三清山三清宫景区(图:玉文/文:叶子)

龙虎殿前石雕卧虎。“水火、龙虎,铅贡之属”皆为炼丹术语
三清山三清宫景区(图:玉文/文:叶子)
龙虎殿正面。殿呈长方形,面阔6.63米,进深7.2米。建筑面积48平米。前庭后殿,仿木斗拱缩形建筑。左右廊庑配殿。内奉老子神像21尊。殿门转角处脊梁顶端做翘角挑起,有汉魏遗风,古朴粗放厚重。

三清山三清宫景区(图:玉文/文:叶子)

三清山三清宫景区(图:玉文/文:叶子)
风雷塔:位于三清福地东北向凹口悬崖峭壁上,全石雕凿刻而成。塔底宽0.62米,高1.96米,为仿唐宋木楼阁式。作七层(第七层作葫芦形)造型,六面实心。每层皆作复缶式披水,六角微微翘起,显得浑厚敦实,历经风雨而不动。相传建王祜墓时,为避山口风雷而建,故名风雷塔,实为三清宫副城门标志性建筑。此塔建于北宋。

三清山三清宫景区(图:玉文/文:叶子)

古丹井:位于三清福地东南西北中的中间戊已“土”位,相传为葛仙公修道炼丹所掘,丹井由花岗岩砌成直径1米,井深3米。

三清山三清宫景区(图:玉文/文:叶子)

井水清澈见底、终年不枯、质地甘纯。为三清山第一名泉。以古丹井为中心,以三清宫座山立向设定的中轴线为坐标纵轴线,是三清山道教宫观八卦形制的重要内涵,二者起了统领全局的作用。
三清山三清宫景区(图:玉文/文:叶子)
三清宫。井前设置石香炉、石香亭、甬道、排云桥,牌坊及左右灵官魁星殿构成一严密群体建筑单元。
三清山三清宫景区(图:玉文/文:叶子)

三清宫前石刻流霞桥

三清山三清宫景区(图:玉文/文:叶子)
涵星池。位于三清福地正西方“兑”位,天然低洼聚水而成,水深清澈见底。“兑”代表沼泽,紧靠涵星池,还有清华池,净衣池。三池合一,养有五色鲤鱼。

三清山三清宫景区(图:玉文/文:叶子)

涵清池畔摩崖石刻
三清山三清宫景区(图:玉文/文:叶子)
三清山道教文化历史

三清山的兴衰沉浮,始终与道教的兴衰有密切的关系。三清山道教文化开始于晋代葛洪,葛洪在三清山拥有特殊地位。据史书记载,东晋升平年间(357-361) 年,炼丹术士、著名医学家葛洪与李尚书上三清山结庐炼丹,著书立说,宣扬道教教义,至今山上还留有葛洪所掘的丹井和炼丹炉的遗迹。

三清山三清宫景区(图:玉文/文:叶子)

尤其是那口丹井,历时一千余载,依然终年不涸,其水汪洌味甘, 被后人称之为仙井。于是葛洪便成了三清山的开山始祖,三清山道教的第一位传播者。

三清山三清宫景区(图:玉文/文:叶子)

在唐朝,道教被朝廷奉为国教,道士穿行往返于大江南北,三清山的道教也随之兴盛起来,香火不断,朝山香客络绎不绝。唐()证圣元年(695),朝廷为了加强统治,割衢州须江(今称为江山市)之南乡、常山之西乡和饶州弋阳之东乡,设玉山县,遂将三清山划为玉山县所辖。

三清山三清宫景区(图:玉文/文:叶子)

其后,方士将化缘所得,在葛洪结庐炼丹之处营建了三清山上第一座道教建筑——老子宫观(此观被称为三清福地),进一步巩固了三清山在道教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清山三清宫景区(图:玉文/文:叶子)

北宋时期,宁真宗笃信道教,奉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此时,在三清山一带开始出现成批的道教建筑。方士们为了纪念葛洪开山之功,在山上建起了葛仙观,内中供奉葛仙翁和李尚书石像;同时建起的还有福庆观、灵济庙。

三清山三清宫景区(图:玉文/文:叶子)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方士们在天门峰的悬崖之上,用天然花岗岩雕干砌成一座六层五面的风雷塔,此塔历尽千年风雨,至今巍然不动,被誉为三清山上道教建筑中的一颗灿烂明珠。

三清山三清宫景区(图:玉文/文:叶子)

元时朝廷把道教当作控制汉民族的思想武器,道教进一步受到重视。此时三清观内出现了信奉全真派的方士(出家),他们专门从事道教活动,多时达几十个人。

三清山三清宫景区(图:玉文/文:叶子)

更多的方士则信奉正一派(不出家),他们受道教经典戒规约束,谙熟各种醮祷仪式,在民间从事道教活动:一为从事阴事,超度亡灵, 如做功德、关殓等;一为从事阳事, 如打醮等。

三清山三清宫景区(图:玉文/文:叶子)

据元人鲁起元在《游三清山记》中说,此时三清山正在大动土木,扩建三清观。观内供奉石刻石仙君、葛仙翁、李尚书、金童、玉女、潘元帅神像;山上景物、地点也以道教称谓命名,如仙人桥、雷公石、判官石等等。

三清山三清宫景区(图:玉文/文:叶子)

明朝,明太祖朱元璋特别推崇道教,张天师为全国教主,贵溪龙虎山遂成为全国道教活动中心。三清山距龙虎山仅300里,近在咫尺,传教、化缘的方士来往频繁,联系也极为密切,三清山的教务活动几乎直接在张天师控制之下进行的。

三清山三清宫景区(图:玉文/文:叶子)

此时山上朝拜之风极兴盛,散居于赣、浙、皖、闽的方士和信徒,每年的八九月份,都要组织香会一年朝三清,一年朝少华。他们结队而行,以三清神像和旌旗开道,点燃香烛,抬着猪牛羊各种祭品,并鸣三眼铳助威,配以鼓乐,吹吹打打,浩浩荡荡向三清山进发,每日多则上万人,少则几千人。

三清山三清宫景区(图:玉文/文:叶子)

明朝景泰年间为三清山道教活动的鼎盛时期。滁州詹碧云上山担任三清宫住持后,山上的道教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出现。景泰至天顺年间,山上陆续建起了玉零观、龙虎殿、纠察府、演教殿、九天应元府、詹碧云藏竹之所、天门华表、天门门坊、众妙千步门冲虚百步门、潘公殿等建筑,并重新选址在九龙山口的龟背石上改三清观建为三清宫,并在宫前建了座三清宫牌坊。

三清山三清宫景区(图:玉文/文:叶子)

明代三清宫的建置规格一反常态,十分独特,充满玄虚神奇色彩:朝向由原三清观的坐北朝南改为现在的坐南朝北;形制由三清观的单进改为现在的前后两进,前殿后阁;建材为山上的花岗岩雕凿干砌而成,整个殿内梁、柱、墙、池、门均以花岗岩琢磨、铺造,镶嵌得严丝密缝。宫内神像道、佛兼容,和谐同居一堂。

三清山三清宫景区(图:玉文/文:叶子)

前殿为三清殿,供奉道教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天尊,后阁为观音堂,中间供奉观音塑像,两旁供奉佛教十八罗汉塑像。前殿顶梁石柱石刻楹联:三天无极存道气于玉清上清太清,一统大明祝皇祚于百世千世万世。相传为明建文帝藏隐于三清山任三清宫住持时亲笔题撰。

三清山三清宫景区(图:玉文/文:叶子)

从联语中可以看出,建文帝虽遁入清静空虚之门,但仍然难以完全断绝红尘世俗之念,寄希望于三清尊神保佑大明皇位传承千秋万世。而宫殿正门楹联殿开白昼风来扫,门到黄昏云自封,与朱元璋龙兴之地凤阳龙兴寺内的一幅对联:庙内无僧风扫地,寺中少灯月照明有异联同义,相承继袭之妙,为祖孙两人一个前,一个后同入佛、道空灵清静之门的无奈经历留下了意味深长的注解和佐证。

三清山三清宫景区(图:玉文/文:叶子)
三清山三清宫景区(图:玉文/文:叶子)
三清山三清宫景区(图:玉文/文:叶子)
三清山三清宫景区(图:玉文/文:叶子)
三清山三清宫景区(图:玉文/文:叶子)
三清山三清宫景区(图:玉文/文:叶子)
三清山三清宫景区(图:玉文/文:叶子)
三清山三清宫景区(图:玉文/文:叶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