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明闾”“清园”的民居古建筑群(图:玉文/文:叶子)

标签:
“明闾”“清园”2018年10月4日江西景德镇旅游文化杂谈 |
分类: 属于我们的古镇慢时光 |
人,不过是这大千世界的匆匆过客,既然来了,就该留下点什么,至少能够证明我们来过。于是,在2016-11-02 15:17:59,我开启了我的博客生涯。——叶子题记
景德镇“明闾”“清园”的民居古建筑群
(2018年10月4日 江西景德镇)
1979年,景德镇市开始在市郊昌江以西的枫树山盘龙岗建设古陶瓷博览区。在建设过程中,包括黄浩先生在内的有关专家提出将散落于景德镇市区、市域、面临保护危机的部分古窑址、古作坊、古建筑等搬迁至此,进行集中保护,从而开始了我国第一次异地保护乡土历史建筑遗产的探索。
至1982年,古陶瓷博览区建成开放,立即成为景德镇市最受欢迎的游览胜地。
博览区占地面积83公顷,由三个群落组成:清代民间建筑群、明代民间建筑群和古窑瓷厂。清代民间建筑群称“清园”,明代民间建筑群称“明闾”,均为景德镇多年来在其周边地区发现的珍贵历史建筑,经国家文物局同意,在文物部门和专业人士的参与和监督下,经过详尽测绘、编号,拆卸搬迁至此重新拼装复原。
“明闾”、“清园”古建筑群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因其散落于偏远地区,难以保存,更无法利用,迁移到博物馆内均用作陶瓷文物陈列室、画坊、接待室等,与陶瓷文化主题密切结合。
此外,在迁移这些古建筑时也注意了多样性和典型性,选择了闾门、祠堂、不同等级官僚的宅邸和一般民居等多种类型的建筑,使人们对当时的社会概貌能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
“明园”和“清园”,含景德镇市地区明至清两代遗存的十一栋村世俗精典代表作,较为集中地反映着该地区明清两代乡村建筑及乡村建设的基本状况。
进入博览区大门,沿浓荫曲径进入“清园”。园内耸立有四幢拆迁复原、形式各异的清代民俗建筑,分别为"玉华堂"、"大夫第"、沧溪民宅、窑柴行老板住宅,整个建筑立势轩昂,用料考究。
这些建筑均采用园林形式布局,并在其间点缀有假山、庭院、奇树、名花,称之为清园。清园建筑平面为一个长方形,总面积约1500平方米。
1980年开始兴建,1984年10月1日竣工开放,正式接待国内外游客。1987年12月,由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园”由四座不同类型的建筑组成。正中一栋是祠堂,名“玉华堂”。
祠堂后是清代住宅“大夫第”,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原址在浮梁县庄湾乡佑村,是一座三进两路大型住宅。
东路为主宅,为三进天井式住宅;西路为书房,仅两进,厅前设水池天井,两旁是隔扇厢廊,门外有花园对景,形成一个精巧玲珑、闲静幽雅的小天地。
祠堂右侧是一栋小型住宅,原址在浮梁县勒功乡沧溪村,为小康人家住宅,装饰简朴,平面功能清晰。
最后是“华七公大宅”,亦建于道光年间,原址在浮梁县蛟潭镇礼芳村,俗称“大屋里”,业主李华七,是景德镇当时著名的木材商人、窑柴行老板,经营“华记柴行”,与景德镇瓷业渊源极深。
该大宅是典型的天井式住宅,由门楼,门厅,前、后、中堂五个部分组成,总占地面积约530平方米,用料考究,是清代江西住宅的杰出代表。
建筑的初建年代,由清嘉庆年至道光年,贯穿清皇朝相对稳定的中后期岁月。有汪氏五股祠堂、金达故居、汪柏故居、汪柏弟宅、苦菜公大宅、桃墅汪宅、夏田闾门、礼芳闾门、庄氏农舍等。清园的建筑,较之明园的同类型、同类别的建筑,规模要大,制造精细,设计思想明显的进步而又灵活,装饰装修趋向于华丽,即使是建筑用材也是尽可能地追求高标准。
清园建筑的总体布局,不同于明园,处处展现着以宗祠为中心组成氏族居住群体的乡结建设模式。有玉华堂、大夫第、华七公大宅。这批古建筑都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1987年被列入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清园”北面有大片开阔水体,隔水相望的即为“明闾”,三面环山,一面临湖,由闾门、店铺、祠堂和五座大小住宅组成。
闾门是非常罕见的历史遗构,建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原址在浮梁县兴田乡夏田村村口。由于原址保护困难,1982年,作为景德镇市民俗古建筑的典型遗存实例,由市文物部门搬迁至“明闾”入口处。
该闾门建筑的前后檐下敞开,两侧配置“单山”式马头墙,内部架设单间五架穿斗式前后两坡屋顶形制的木质构架。面阔5.9米,进深6.6米。
明代村镇商店——瑶里程兴旺宅是全国孤例,原址在浮梁县瑶里镇,为前店后宅的两进建筑,三开间。前进明间为店堂,两次间设柜台。
店堂后墙为封火墙,开中门,为店堂与内宅的分界线。中门内为天井,迎面为正厅,两侧设厢房。除正厅为彻上露明造外,其余空间均设楼房。建筑简朴实用。
桃墅汪氏五股宗祠原址在浮梁县西湖乡桃墅村,木结构气势宏大,技术精湛。
汪柏故居原址在浮梁县兴田乡夏田村,建造时间约在明嘉靖末至明隆庆年间(1566~1572年)。
汪柏系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进士,历任大理评事、广东道副使、浙江布政使等职,有《青峰集》传世。
此宅由横向并列的两路三间两进住宅组合而成。左侧为书房。其前部有小院,由内八字门楼直通建筑外部,并在门楼左侧设有专用马厩。主构架为“三间五架穿斗式”形制。
桃墅汪宅原址亦在桃墅村,建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前部有院落,主体建筑内,宅房居中,陪屋夹持两侧,其间及外侧封火式马头墙,前后封以硬山式封檐墙。
宅房构架,采用“三间五架两层穿斗式”结构形式。建筑木雕、石雕等各式装饰,手法上开始由简转繁。
苦菜公大宅原址亦在桃墅村。据当地传说,苦菜公为明末人,姓汪,正名不详。幼时家境清贫,常以野菜充饥,故得俗名“苦菜”。
中年偶然在山野挖到黄金,以此作本经营茶叶,逐步成为桃墅镇首富,又成为当地汪氏宗族族长,后人尊称其为“苦菜公”。
其宅约建于崇祯年间,原为坐北朝南,迁建时改为坐西朝东。入口在正面正中,入内为一半天井,无门厅或门罩。天井后为大厅,带设轩顶的前廊,有楼梯在前廊端部小间内。
其后为中心天井,后进明间为后堂,亦有楼,板壁后设楼梯。大厅、后堂的左右次间和厢房均设夹层,使整个建筑成为一座三层楼房。
结构全为穿斗式木构架。这是景德镇目前发现的唯一一栋明代三层构造民居建筑遗存实例。
其他两座住宅的形制大体类似,都是围绕一个中心天井布置上下堂、上下正房、东西厢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