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斡尔族民间剪纸——哈尼卡(图:玉文/文:叶子)

标签:
哈尼卡达斡尔族民间剪纸2018年8月11日呼和浩特内蒙古展览馆文化 |
分类: 走遍内蒙古 |
人,不过是这大千世界的匆匆过客,既然来了,就该留点什么,至少能够证明我们来过。于是,在2016-11-02 15:17:59我开始了我的博客生涯。——叶子题记
达斡尔族民间剪纸——哈尼卡
(2018年8月11日 呼和浩特内蒙古展览馆)
达斡尔族的民间剪纸历史悠久,妇女是剪纸艺术的主要创造者,达斡尔族的剪纸主要有“哈尼卡”(达斡尔语即纸偶)、玩具车马、图样、装饰等几种。
刺绣图样主要是在衣袍、手套、靴鞋、枕头顶、摇篮头衬等处使用刺绣,比较注重对称,以适合纹样为主,还具有象征意义。还有一种装饰剪纸主要用于室内纸糊的天棚上,以云卷纹、蝴蝶花、花纹为主,多用红色彩纸来剪制角花。
“哈尼卡”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苏梅
苏梅,女,1967年10月出生,达斡尔族,1998年毕业于黑龙江教育学院美术系,现任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文化馆美工,副研究馆员,内蒙古美协、内蒙古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主促进会剪纸艺术委员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剪纸艺术委员会会员,呼伦贝尔市美术家协会理事。
多年致力于达斡尔族传统纸艺术和民族服饰的研究、设计、创作,努力继承传统,博采众长,推陈出新。其作品多次在市、省(区)、全国获奖、演展(收藏)。
“哈尼卡”是达斡尔族小女孩喜爱的玩具纸偶,由剪纸的人物头形和可以站立的圆锥形的身体组合而成,然后在身体上外加剪纸的坎肩、配饰等;也有用一张纸剪出整个身体,包括头的轮廓、头饰、衣饰、手脚等然后从中间弯折摆成坐姿。玩具车马等也多用于孩童游戏,仅剪出马、牛、狗、鹿等动物的站立、走跑等姿态的外形轮廓即可。
“哈妮卡”为达斡尔语,也有称之为“阿涅哈”或“阿涅卡”的,与达斡尔语“眼仁”一词同音,是眼仁中的小人形之意。哈妮卡一般10到15厘米高,用剪纸的方式剪出形状,粘贴成人形,大小不一、小巧玲珑。
它的材质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纯粹的纸制作,一种为纸、布、蛋壳相结合制作。纯粹用纸制作分为素、彩两种样式,素即为白纸剪影的头饰、面孔、不给上色。彩即为彩纸贴绘,绘有五官和头饰,还要加上交叉在胸前的双臂,身上可用色彩纸剪纸的腰带、坎肩等配件。
制作"哈尼卡"时,先用一张白纸对折剪出对称的各种人物"哈尼卡"头形。头形剪出后,把它用浆糊贴在一根小细棍上。其身体部分是用红、黄、绿等各色彩纸做的圆锥形,把贴有剪纸头形的小细棍插进圆锥形身体的上部,"哈尼卡"便成形了。
再根据男女老幼不同的"哈尼卡",给它配上各种彩纸剪制出的长短衣袍、坎肩、马褂,在领口、大襟、下摆、袖口处,配贴各色装饰花边;还为男性"哈尼卡"戴上礼帽、腰带等。
"哈尼卡"多是由小姑娘玩。达斡尔族小姑娘每人都有十来个到几十个"哈尼卡"。玩"哈尼卡"时,可以一个人玩,但有几个人一起玩才更有意思。她们在炕上摆出各自的"哈尼卡",每个女孩摆弄组成一个家庭老小几个"哈尼卡"。用纸盒或折纸摆出房子和院落。
哈妮卡造型不同于其他民族二维平面剪纸艺术,哈妮卡是一个立体的、可以站立的人形,正反两面,身体是四棱椎体,游戏时可以独立站稳,收藏时可以摺叠而放。
达斡尔族受萨满教万物有灵的影响,怕这些纸偶有灵魂,所以传统的哈妮卡不制作五官。现代哈妮卡的工艺制做随着达斡尔人的宗教观念淡化,随着其由玩具游戏功能变成艺术观赏功能,哈妮卡的制作样式和材质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所以现代传承人制作的哈妮卡比传统哈妮卡在形象上更具体、更逼真,有着精致的五官,丰富的头发样式,带着各种各样的帽子和头饰,还有了动态的手臂,服装的款式更是制作者的喜好和随意发挥而创作。
达斡尔族“哈尼卡”的历史渊源:哈尼卡(达斡尔音译)是达斡尔族纸偶,是一种儿童玩具。在纸张传入达斡尔族地区之前,已有剪花、剪桦树皮及皮偶艺术形式存在,而皮偶艺术在达斡尔族中出现的较早,是伴随着萨满教文化而兴起的造型艺术形式,当时被称为“皮偶神”。
皮偶神的制做为后来的纸偶艺术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基础,清代由于纸张的传入,汉族开始迁入达斡尔族地区,带来了内地的各种民间文化,扎纸艺术的传入就促进了达斡尔纸偶艺术的进步发展。
达斡尔族“哈尼卡”的制作方法:哈尼卡这种纸偶艺术的形成,是达斡尔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勤劳智慧的一个体现。达斡尔族妇女中的剪纸能手们,善于制做供少女们游戏的玩具——哈尼卡,这种玩具的玩法简单说就是过家家,孩子们通过大人的指点,依据对日常生活的感受,复演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她们用哈尼卡做狩猎、订亲、婚宴、过年、串门、采集、打鱼、舞蹈、购物等游戏场面,能连续玩上好几个小时。
制做时,以各种色纸或白纸对折,剪出头形连带颈部,用长方形或方形纸叠成双层圆锥状三角形,顶部留有一小孔,底部剪平,再把剪好的头部下方的颈部插入圆锥三角体的项端,在纸偶的身上再粘贴彩纸剪成的图案。
制做者一般在剪面形和发式佩饰时非常用功夫,哈尼卡制做技艺是否高超也通过这里来体现。还有一种制做更繁琐的,是在上面做的基础上再给哈尼卡配上短夹袄和双臂,在脸上绘画五官及黑发饰,及头上珠、花、簪、帽子等。哈尼卡一般高约10至15厘米,收藏起来非常方便。
除上述两种方法,也有用布、桦皮、软皮制做的“哈尼卡”,这种“哈尼卡”是大型的,头部用去了蛋黄清的蛋壳做成,上面精心描绘五官,头发用黑丝线粘上,上面饰以头饰发花。根据性别、身份、年龄的不同,哈尼卡的服饰也配以不同的坎肩、马褂等,领口、袖口等处还饰以花边。
在制做哈尼卡的同时,还以空药盒、火柴盒面贴上剪纸花纹,当做哈尼卡的箱柜桌椅,哈尼卡的被褥枕头也用彩纸配上对称的剪纸花纹,据说当时有的达斡尔族小姑娘拥有的纸偶可达上百个。
达斡尔族“哈尼卡”的存在价值:达斡尔族哈尼卡民间艺术,在达斡尔族人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达斡尔族人聪慧才智的充分体现,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抢救,挖掘保护“哈尼卡”这门传流艺术,其价值主要为:
1、 学术方面,从皮偶发展到纸偶,从材质、形式、应用等方面,无一不体现达斡尔族人的审美造型,育人教子等特征,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含量,是达斡尔族人生活历史的一个缩影。
2、
实用方面:在非物质文化日益受重视的今天,继承和发扬具有达斡尔族民间风格的文化艺术,对提高各族人民群众的精神修养,在青少年中普及传统文化的精髓,“哈尼卡”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达斡尔族“哈尼卡”现状:在历史上,可以说有达斡尔人居住的地方就有哈尼卡,达斡尔族妇女几乎人人都会制做,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追求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供儿童们的游戏方式和玩具种类五花八门,“哈尼卡”这一传统玩具几乎很难看到了,只在一些民间收藏者或是民间艺术工作者手中才能见到,“哈尼卡”的存在和发展情况不容乐观,濒危状况比较严重。
达斡尔族纸偶艺术从形成以来,已有很久远的历史,它具有如下特征:1、随着达斡尔族人民俗活动产生而在生活中产生不断得以发展、成熟;2、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3、在七十年代之前具有普遍性;4、促进了达斡尔族民间艺术的技术交流;5、这种高技艺精心制就的哈尼卡手工艺品,在我国其它民族中是罕见的。达斡尔族哈尼卡已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达斡尔族剪纸艺术
从早期狩猎民族之一的达斡尔人创造出的民间刺绣和剪纸艺术来追溯,不难看出他们赖以生存的森林与达斡尔人生活形态有着密切的关系。达斡尔人的先辈是居住在小兴安岭山麓附近,世代是以狩猎为生的,在他们周围是郁郁葱葱的树木花草,于是聪明智慧的达斡尔人把美丽的图案花纹装饰在服饰以及生活用品上 ,特别是刺绣和剪纸造型大多则以围猎为主题。
森林狩猎民族的衣食住行离不开皮毛和桦树皮。达斡尔族民间剪纸早期的艺术形式主要有剪皮花、剪桦树皮及皮偶。
剪皮花:它在达斡尔族皮毛文化相对比较发达的时期形成的。达斡尔族早期时代主要以狩猎生产为主,野兽便是他们衣食的主要原料, 用兽皮制作皮长袍、皮套裤等,剪皮花作为各种毛皮制品的补花装饰被应用在皮袍的前襟、下摆、开衩、领口、袖口及补原皮毛的破损处。其纹样多以对称形的直线纹、云卷纹、半圆纹等组合而成。
剪桦树皮:达斡尔族先人为增加桦树皮器皿的美观,采用花纹装饰法,用桦树皮薄片裁剪出花纹粘贴在桦树皮器皿的盒盖、合璧上缝合并缝合,产生浮雕效果。
长辈们以桦树皮薄片为材料,剪出各种动物,如犴、鹿、狍子、熊、狼、马牛、狗、等。这种剪出的桦树皮动物形多为外形轮廓,多是立、走、跑的姿态。 这些有形的平面玩具是达斡尔族对儿童进行早期狩猎生活教育的手段之一。
皮玩偶:最初是以桦树皮剪成多种小人形、动物的造型供儿童玩耍, 皮偶艺术在达斡尔族中出现的比较早,又被称作 “皮偶神”。它是伴随萨满教文化而形成的造型艺术形式。皮偶神的制作方法比较简单,以熟制后的软皮剪出呈三角形的筒式袍服,剪出对称面形﹝或男或女﹞后缝于筒式袍服上口,再绘出简单五官发式等。
以上这些剪皮花、剪桦树皮及皮偶神的制作与后来的达斡尔民间剪纸工艺及纸偶工艺有着内在的联系。这些非纸质剪拼装饰和玩具形式完全出自民间,为后来的达斡尔族剪纸艺术和剪纸纸偶(哈妮卡)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清代纸张的传入,剪花的材质发生了变化,由原始的皮质、桦树皮而发展成纸、布等。同时也丰富了剪纸的形式和功用。
底样剪纸多用于生活用品刺绣的底样模具;装饰剪纸多用于屋顶、门窗、桦树皮器皿等 ;招魂剪纸:常见于一些民俗活动中,比如为小孩子受惊吓后要为之招魂祈求平安;剪纸纸偶 (哈妮卡)是达斡尔族特有一种剪纸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