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马尾绣:惊艳了时光,温柔了岁月(图:玉文/文:叶子)

标签:
水族马尾绣2018年8月11日呼和浩特内蒙古展览馆旅游文化 |
分类: 走遍内蒙古 |
人,不过是这大千世界的匆匆过客,既然来了,就该留点什么,至少能够证明我们来过。于是,在2016-11-02 15:17:59我开始了我的博客生涯。——叶子题记
水族马尾绣:惊艳了时光,温柔了岁月
(2018年8月11日 呼和浩特内蒙古展览馆)
2018年8月10—16日,作为第十五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活动内容之一的“守望相助——56民族非遗邀请展”,在内蒙古展览馆开展。
展厅共分四个展区:体现各民族民间文学和传统美术的“根脉相连”;体现各民族纺染织绣类传统工艺的“锦绣中华”;体现茶叶和茶艺文化的“古道茶香”;体现各民族金银器、石雕、木雕、编扎、漆器等传统技艺的“匠心筑梦”。
“守望相助——56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邀请展”,以民族团结为主题,从全国22个省区市筛选了56个民族最具各民族典型意义、又能体现民族间互助共有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171个,183名传承人在现场进行了展示展演。
展览期间,除了传承人现场展示展演外,还有“品茶休闲看曲艺”、“音乐舞蹈戏曲天天演”、“民族服饰对对碰”、“传统工艺手传手”等系列活动,能够让观众进行深度体验。
在贵州黔南自治州三都县,有一个独特的少数民族水族,他们世世代代在大山的深处、流水的附近耕作和生活。这里的女性勤劳又爱美,用精美的刺绣装点自己和家人的服饰,并以一种叫做“马尾绣”的细腻刺绣来表达对子女的疼爱和对长辈的敬重。
马尾绣,是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以马尾作为重要原材料的一种特殊刺绣技艺,分布在贵州三都境内的水族村寨,是三都水族自治县一种现存最古老而又最具有生命力的原始艺术,被称为刺绣的“活化石”,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风、图腾崇拜及民族文化的珍贵艺术资料。
水族马尾绣的起源已不可考,主要产品形式有马尾绣背带和马尾绣花鞋等。四川成都织绣和其他民族的刺绣技艺也用马尾为原材料,但只有水族才如此集中地将之用于背带等绣品。
制作工艺
水族马尾绣工艺有自己独特的制作技艺与方法。第一步先取马尾3至4根做芯,用手工将白色丝线紧密地缠绕在马尾上,使之成为类似低音琴弦的预制绣花线。第二步再将这种白丝马尾芯的绣线盘绣于传统刺绣或剪纸纹样的轮廓上。第三步用7根彩色丝线编制成扁形彩线,填绣在盘绣花纹的轮廓中间部位。第四步再按照通常的平绣、挑花、乱针、跳针等刺绣工艺绣出其余部分。
马尾绣工艺十分复杂,采用这种工艺制作的绣品具有浅浮雕感,造型抽象、概括、夸张。马尾绣工艺主要用于制作背小孩的背带(水语称为“歹结”)及翘尖绣花鞋(水语称为“者结”)、女性的围腰和胸牌、童帽、荷包、刀鞘护套等。虽历经时代和环境的变化,但其造型理念和程式化符号基本不变。
马尾绣背带主要包括三部分,上半部为主体图案,由二十多块大小不同的马尾绣片组成,周围边框在彩色缎料底子上用大红或墨绿色丝线平绣出几何图案,而在上部两侧为马尾绣背带手,下半部为背带尾,有精美的马尾绣图案与主体部位相呼应,“歹结”成为通体绣花的完整艺术品。制作这样一件“歹结”要花一年左右的时间。
水族中老年妇女制作“歹结”尾花,一般不用剪纸底样,而直接在红色或蓝色缎料上用预制好的马尾绣线盘绣,综合运用结绣、平针、乱针,灵活自如,图案美观耐看。
2006年,水族马尾绣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这一古老的原始艺术的保护带来了更好的机遇。遗憾的是,由于社会变革等方面的原因,马尾绣工艺传承出现严重断层,现代马尾绣的工艺制品质量下降,人们已很少愿意使用,对水族马尾绣这一特殊的工艺门类应当进行抢救、保护。
相比于平绣等绣法,马尾绣最大的特点是它带有一种凸起的纹理感,像是镶在布上的浅浅浮雕。绣娘将几根马尾用白线一圈圈缠绕,马尾被包裹起来,成为较扎实硬挺的白线,然后盘绣出一定的轮廓——好比素描的外部线条,然后在轮廓中间,以不同的颜色、用双针绣的手法进行填绣。
在广西、贵州交界的地带,是苗、侗等少数民族集聚地区。水族是若干少数民族中的一个,他有着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总人口约40万人,将近七成居住在黔南州三都县。三都也是中国唯一的一个水族自治县。
和这一带其它少数民族类似,水族人也以耕田种地为主要的营生,也住在干栏式的木建筑里,也以自己酿的酒和动听的酒歌来招待远方来客,水族的女人也以质朴的针线和勤劳的手织锦绣花,装点颜色单一的粗布。
马尾绣是水族刺绣中的精品,在传统中被当作地位和身份的象征,人们都希望能够拥有马尾绣的用品。另外,在婚嫁习俗中,是否掌握较好的马尾绣技法,也是人们评判年轻的姑娘是否心灵手巧的重要标准。一个水族姑娘出嫁的时候,通常会带马尾绣品陪嫁,如果能有个三五件,那是一件非常有面子的事情。
但由于马尾绣绣法过于复杂,有些人家如果自己做不了马尾绣,就会选择通过购买来弥补,于是就在水族内部,产生了针对马尾绣的市场需求。
南方的水稻种植地区,耕牛往往是农民的主要帮手,而三都的马却比牛多。也许马在水族中有着特殊的地位,马是当地农业的重要动力来源,它不仅是运输工具,也被用来拉犁,是劳作工具。
在以前水族里有人去世的时候,后人都会宰杀一匹马与之陪葬,但却会把马尾巴割下来,留着用。
马尾巴的长毛,纤维长、拉力强、耐磨耐湿,而且不易折断,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用途,它被用于制作衣服的衬布,丝竹乐器的弓弦,或者毛刷,而水族人则用它来制作马尾绣。
马尾作为对先人的思念的寄托,被包裹进白色的线条内,出现在幼儿的背带或者长者的腰带、绣花鞋之上,配合上丰富的颜色和针法,绣成代表一切生命之源的“生命树”,或是生机勃发的植物和动物,生命轮回,刺绣代代传、代代用,这里头隐藏着水族人对家庭、人生和生命独到的理解。
而且,马尾绣也成为了记录水族历史的重要载体。传统的水族马尾绣图案中,有一个典型的题材是五只凤凰组成的一幅画。这里隐藏着水族的一个传说。
传说是这样的,古时有位父亲生了四个儿子——这幅马尾绣上的四只凤凰就代表这四个兄弟,由于人多了,田地不够用,父亲只好让几个兄弟迁到不同的地方去寻找新的土地,在丰收和节庆时,兄弟间再轮流走动维系情感。
这个传说里,背后是水族作为一个从外地迁徙而来的民族,对于田地和发展的隐忧。古老的水族在殷商之后从中原迁至岭南,又在秦统一中国后迁至黔南、桂北等地。黔南山多地少,并且其它的世居少数民族也不少,水族人需要在崎岖的山地中找到安身之地,还需为子孙留足发展的空间。
水族的先民是打仗的部落,他们骑着马四处征战,所以水族人和马有着天然的联系,然后在迁徙过程中,马逐渐演变成了水族人的农业劳作的重要工具。而流传至今的水族端节的赛马活动,是南方民族绝无仅有的习俗,而且也被认为和水族先民在发祥地的征战遗风有关。
端节是水族的重要节日,相当于水族人自己的春节。水族的“水历”以农历九月为一年之首,每年九月初一迎来端节。每年端节前后,水族村寨处处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杀猪宰鸭,开塘捉鱼等,还要进行庄重的祭祖仪式,而赛马活动是端节庆祝活动的高潮。
有意思的是,水族端节赛马的民间传说同样和寻找新的耕田有关。传说,从前水族有的几个兄弟迁徙到不同的地方,有到红水江上游的,有到了广西南丹的,也有来到现在的三都的,兄弟们在定居后约定每年稻谷成熟时相互走访、庆贺丰收,由于交通不便只能以马代步,也因此形成了养马、爱马、赛马的习俗。
随着时间的推移,年轻人已不再穿传统的水族服饰。刺绣对于新一代的姑娘们,不再是必须掌握的技能,马尾绣在水族社会中的地位不断下降。
今天一些水族村寨里,会刺绣的人已越来越少,做水族绣的则更是只存在于部分村落里,且多数是四十岁以上的妇女。即使是在村容变化不大的村落里,也再难看到绣娘在房前屋后绣花的场景了。
往昔的场景,现在只能通过古旧的物件来回忆。三都县城的水族马尾绣博物馆,也是一座水族文化的小博物馆,是一座两层半的木房。这个收藏馆里,最多的东西是马尾绣的背带、帽子和绣花鞋。这三件东西,也代表了传统水族马尾绣的主要用途。
水族马尾绣的刺绣流程非常繁琐,光是缠绕定框的白色马尾线就非常细致。这种线以白色纺线缠绕马尾,然后为刺绣的图案定框。马尾质地较硬,不易变形,使绣品呈现出浮雕的感觉;同时,马尾不易腐坏,经久耐用。所以,一幅成功的马尾绣是不应该看到马尾的。之后还要经过“填心”、镶边、订“金钱”、装订几个流程,运用绣、挑、补、梭等多种技法。一条幼儿的背带,需耗费的流程有十几道,每一道都需付出耐心,大约要一年才可以完成。
因而水族的马尾绣是弥足珍贵的。事实上,在过去,马尾绣被几近严格地限定在婴儿的背带、帽子,长辈的绣鞋上,最多也是一些挂在马尾绣上的零钱包等小物件。
水族人有很深的敬孝老人和爱惜子女的传统。体现在马尾绣上,传统的水族女孩穿的衣服,围腰都是普通的平绣或其他绣法,但他们出嫁要为婆婆准备珍贵的马尾绣尖头鞋。
水族人对孩子的爱,更是集中地体现在马尾绣上。小孩的背带,做工非常精致,每一条背带上,还要订上很多半径接近黄豆大小的“铜钱”。水族人相信,铜可以辟邪,人们希望孩子用上这样的背带可以健康成长。
水族的童帽也非常讲究。帽子顶部是精致的马尾绣,帽子前檐装饰一排绣片,后檐镶银铃挂饰。不管是马尾绣的图案,还是银片的形状,都是一些吉祥如意的意向,寄托了父母希望子女健康成长的愿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