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的刺绣,传承人:农茄郡

标签:
布依族的刺绣传承人:农茄郡2018年8月11日呼和浩特内蒙古展览馆文化 |
分类: 走遍内蒙古 |
人,不过是这大千世界的匆匆过客,既然来了,就该留点什么,至少能够证明我们来过。于是,在2016-11-02 15:17:59我开始了我的博客生涯。——叶子题记
布依族的刺绣,传承人:农茄郡
(2018年8月11日 呼和浩特内蒙古展览馆)
布依族,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布依语,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与壮语有密切的亲属关系,通用汉文。
布依族由古代僚人演变而来,以农业为主,布依族祖先很早就开始种植水稻,享有"水稻民族"之称。
布依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等省,其中以贵州省的布依族人口最多,占全国布依族人口的97%。主要聚居在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安顺市、贵阳市、六盘水市,其余各市、州、地均有散居,一小部分居住在越南。
布依族的服饰以青、蓝、白等色为主,妇女的服饰样式尤为丰富,自制的织锦和蜡染是布依族服饰的主要特点。布依族妇女讲究头饰,婚前头盘发辫,戴绣花头巾。
布依族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刺绣,刺绣的内容十分丰富、绣法多种多样、刺绣题材广泛,绣在衣裤、布鞋、手帕上,绣在枕套、枕巾、被面乃至桌布、靠垫上,一件件别具一格的手工艺品,展现了布依人的聪明智慧和心灵手巧。
布依族刺绣艺术是民间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色彩明丽,表现手法灵活,花样繁多,生动形象。
该项刺绣艺术主要有四类:第一类是素绣法,属布依族最古老的刺绣工艺,也是布依族刺绣中最难掌握的技法。第二类是彩绣法彩绣主要是绣制背带、鞋面、帽子、门帘、帐帘、枕头、围腰、鞋垫、糠包、绣球等生活用品。第三类是剪帖法,这个办法仅适合于制作背幼儿用的背带。第四类是扎染法。
2018年8月10—16日,作为第十五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活动内容之一的“守望相助——56民族非遗邀请展”,在内蒙古展览馆开展。
展厅共分四个展区:体现各民族民间文学和传统美术的“根脉相连”;体现各民族纺染织绣类传统工艺的“锦绣中华”;体现茶叶和茶艺文化的“古道茶香”;体现各民族金银器、石雕、木雕、编扎、漆器等传统技艺的“匠心筑梦”。
“守望相助——56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邀请展”,以民族团结为主题,从全国22个省区市筛选了56个民族最具各民族典型意义、又能体现民族间互助共有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171个,183名传承人在现场进行了展示展演。
展览期间,除了传承人现场展示展演外,还有“品茶休闲看曲艺”、“音乐舞蹈戏曲天天演”、“民族服饰对对碰”、“传统工艺手传手”等系列活动,能够让观众进行深度体验。
布依族工艺美术主要有蜡染、刺绣、织锦、竹编、织染及陶瓷和雕刻等等。
蜡染,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其传统工艺有靛染、蜡染、枫染和扎染四种,其中以蜡染最为著名。制作方法先用铜蜡刀沾蜡液在白布上绘成涡状纹、波浪纹、菱形、对称几何图案等,再以蓝靛溶液配合草药印染,去蜡后即成。成品的自然冰裂纹,形式多样,美观大方。
1980年以前,布依族地区有许多印染作坊。1953年,为了发扬少数民族的优良工艺传统,当地政府曾在安顺市建立了一所蜡染工厂,在传统的图案、去蜡、清洗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许多革新,使传统的蜡染工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成为畅销海内外的珍贵工艺品之一。
织锦,亦称"纳锦",布依语称"读桂"。有"羊羔锦"、"鱼儿锦"、
素有"土呢子"之称的布依族土花布,质地优良,品种多样,可制作成服装、床单、被面、桌布等用品。今日农村仍保持着自纺自织的传统。1985年重庆博物馆在镇宁县六马区一个村寨,就征集到各色土花布35种之多。荔波县以土花布为开发项目,年生产200多个品种,产值250多万元,创外汇20多万美元。
此外,荔波的凉席、独山的斗笠、平塘牙舟的陶器等都很有名。各地妇女的刺绣、剪纸技术、银铜首饰加工以及惠水的枫香印染蜡画等,亦甚精致。特别是平塘牙舟陶工艺考究,历史悠久。由本民族美术家设计制作的陶瓷,还曾作为贵州省政府的礼品赠送给新西兰总理等外国贵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