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村(原河口镇),今日繁华不在(图:古渡口落日:玉文/文:叶子)

标签:
河口村(原河口镇)2018年7月22日呼和浩特托克托县旅游 |
分类: 走遍内蒙古 |
人,不过是这大千世界的匆匆过客,既然来了,就该留点什么,至少能够证明我们来过。于是,在2016-11-02 15:17:59我开始了我的博客生涯。——叶子题记
河口——昔日黄河中游颇享盛名的
水旱码头、“黄金水道”,今日繁华不在
(2018年7月22日 托克托县河口村)
早就听人们说:“先有河口镇,后有托县城”。电视连续剧《黄河人》向人们诉说了河口镇在中国内河航运史上曾发挥过的重要作用。2018年7月22日,叶子和夫君自驾到了托克托县河口镇,目睹了昔日黄河中游颇享盛名的水旱码头、“黄金水道”,改道后的风采。
昔日黄河中游颇享盛名的水旱码头、“黄金水道”
河口位于托县县城旁边、黄河北岸,与准格尔旗隔河相望,是黄河上游与中游之间的分界点。两岸平阔,茂柳如烟,蛙鸣鸟喧,河岸边潮湿的空气里飘有淡淡的鱼腥,黄河从西边的河套平原、土默川流淌过来,浩浩荡荡一路向东,来到这里后渐次蜿蜒向南,成为晋陕间的界河。
河口的历史很长,远在辽金时期,河口镇就成为货物集散转运的重要码头。到了元代政府更是重视,曾经在这里设水驿专门对河口码头进行管理。那时候元朝政府还曾经派有巡军沿河巡查,保护过往的商船。
从地理上看河口是通往鄂尔多斯的要道,跨过黄河就是鄂尔多斯。当年成吉思汗率领大军西征,就是从这里渡过黄河的。
河口在交通上的重要意义早在匈奴时代就已经显现出来,以后在南北朝、隋唐、宋元明诸朝代,都曾在军事和交通方面发挥过不可替代的作用。
清初作为水旱码头这里更是繁忙而耀眼,地处黄河上游的宁夏、甘肃、河套的粮油、盐碱等物资和下游的晋西北、河曲、保德、准格尔等地的煤炭、石器、木料等均运到河口交易。
此外还有山西朔县、平鲁、左云、右玉等地的物资和归化、张家口、京津等地的丝绸、布匹、杂货也要通过船载集聚到河口交易,经营范围北至蒙古国、俄罗斯,南达晋陕,东连察哈尔、京津,西接河套以及宁夏、甘肃、新疆,成为重要的贸易河运口岸。
进入清代以后,河口的繁荣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它促成了从河口也就是呼和浩特到北京的一条新的商道的形成,这就是老辈呼和浩特人经常说的大京路。
由黄河中游和上游顺流而下的物资,在河口码头上岸。过了河口,黄河就进入了晋陕大峡谷,河道变得狭窄,水流湍急,无法通航。所以上游下来的物资必须改走旱路。就是从河口经托克托——黑城——公喇嘛——一间房——黄合少——五路——隆盛庄-兴和——丰镇——柴沟堡——南口-道口。这条路上的运力以骆驼为主,也有架子车、老倌车,以及骡马毛驴驮载。
由于水势平缓,河面宽阔适于船舶行驶,内地商贾,尤其是秦晋两省的商人,利用这条“黄金水道”将边塞草原人们需要的食物、布匹、茶叶及各种用品运载过来,再将这里的牲畜、皮毛等十特产品运回内地。
每日河面上大小船只来来往往,途中自然形成一些供商人和船工们停歇和进行交易的处所。而河口恰在这两千多里航运河道的中段,由于其地理位置优越,成为黄河中游颇享盛名的水旱码头,一些有眼光的山西商人便在这里置地建房,由行商而为坐商,河口镇的规模日渐扩大。
据资料介绍,在清代,河口镇是当时呼和浩特地区著名的第二大商市、黄河水上交通重要岸口,商船云集,店铺林立,非常繁华。
官府看好这样的地面,便设置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和征收赋税,后来发展成县级行政衙门(这个衙门后来才迁到现在的托克托县城),河口镇形成空前繁荣的景象。
这里主要是山西走西口来的商人,为祈求保佑河口镇不让黄河水淹,便在咸丰年间、在河口镇黄河边建起了一座龙王庙。现存的铸铁盘龙旗杆,分左右在龙王庙的山门前对称而立。
旗杆有二,呈圆锥体,高约11.7米,造型精美,工艺精湛,比例协调,美观大方,容诗,书,画于一体,是不可多得的铸造工艺品,文物价值极高。据说,像这样用生铁铸的古旗杆现在全国仅存两对。另一对在哪里还不清楚。
龙王庙建成后,确实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庙中住持管理着徒子徒孙若干僧人,香火很是旺盛。
有道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历史沧桑,原先距龙王庙近在咫尺的黄河已南迁数华里,当年规模宏大的龙王庙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拆毁,唯有这生铁蟠龙旗杆,和河口村许多不愿离开故土的老人,还守候着河口村,在悠扬的风铃里,追忆着昔日的繁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