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西广灵的古长城遗存(图:玉文/文:叶子)

(2018-06-28 07:09:01)
标签:

古长城遗存

2018年6月15日

山西广灵

宜兴乡红土坡

旅游

分类: 陪你一起走长城

人,不过是这大千世界的匆匆过客,既然来了,就该留点什么,至少能够证明我们来过。于是,在2016-11-02 15:17:59我开始了我的博客生涯。——叶子题记

山西广灵的古长城遗存

2018615日 广灵宜兴乡红土坡) 

山西广灵的古长城遗存(图:玉文/文:叶子)

山西广灵县城南13公里的天王岭上,有我国建筑最早、保存完好的一段长城,它东起河北蔚县,西伸浑源恒山,东西绵延55公里,走向宛如青龙盘磬,坐落在山脊和峻岭之上。

山西广灵的古长城遗存(图:玉文/文:叶子)

2018615日,上午游完圣泉寺后,便驱车前往宜兴乡寻找古长城。打听到,古长城就在张家营村的红土坡、靠近圣泉寺。到达张家营村后,在村南的山路边看见了古长城的身影,走到近处,便发现了路标提示。但网上查到的这里是战国赵长城,而路标标注的是南北朝时期的北齐长城,谁对谁错,不得而知。

山西广灵的古长城遗存(图:玉文/文:叶子)

中午时分叶子和夫君把车停在了北岳恒山山脉天王岭山脚下,决意要翻越天王岭去看古长城。没有上山的路,我们选择了一条山水冲下的沟谷,艰难地向上攀爬。

山西广灵的古长城遗存(图:玉文/文:叶子)

说法1.战国赵长城

据《广灵县志》记载,赵长城为战国赵肃侯所建。全国长城协会理事、新华社主任记者陈大林1996年实地考察认定,广灵境内的长城属全国唯一现存较好的战国赵长城。

山西广灵的古长城遗存(图:玉文/文:叶子)

中国古代万里长城的最早出现,根据文献记载和专家们的研究,据说是在公元前7世纪左右,相当于我国东周的春秋时期。而春秋时期最早修建长城的则是南方的楚国,这是我国当代古长城研究专家们的看法。

山西广灵的古长城遗存(图:玉文/文:叶子)

与古楚国长城的始建年代相比,位于山西高原上的古晋长城的出现则要晚出大约300年以上。其历史原因主要是由于春秋时期的晋国其四邻均是一些落后的戎狄部落或弱小诸侯。从军事方面来讲,自西周建国初期直至春秋时期中叶以后,大约500余年间,晋国基本上一直处在一个向外进行军事扩张的状态中。

山西广灵的古长城遗存(图:玉文/文:叶子)

从某种角度讲,还有一个自然方面的原因,那就是晋国当时所处的地理位置,四周山河阻隔,天然封闭。一些具有能与晋国进行军事抗衡的大国,如齐、楚、秦、宋等距离晋的核心地域又很远,即使意欲犯晋,碍于像太行山和黄河这样的天险屏障,再加上晋国本身已有的军事实力,这就可能成为古代长城在山西高原出现较迟的另一个原委。

山西广灵的古长城遗存(图:玉文/文:叶子)

较为准确地讲,我国古代长城在山西高原的最早出现,应该是在韩、魏、赵三家于周安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76年)彻底瓜分晋国之后。

山西广灵的古长城遗存(图:玉文/文:叶子)

当时,魏国在山西高原的西南部隔黄河与秦国相对峙,赵国则将其军事扩张的目标基本指向塞北翟、代之地及太行山以东齐、燕的势力范围。韩国在当时的实力大不如魏、赵。在秦、魏、赵的强力夹缝中,它则不得不逐渐地避其身边的强敌,而将有限的军事力量施加于比它更弱的郑、宋一类的小国,渐次向东南方向发展,以至最后将其国都由山西境内迁出,定于太行之外和黄河以南的郑地(今河南新郑)。

山西广灵的古长城遗存(图:玉文/文:叶子)

在韩、魏、赵这三个由晋派生出的新诸侯国的各自发展中,魏惠王十九年(公元前352年),因魏国在此之前曾经一度攻过黄河,占领了河西原来属于秦的一些领地,为了能永久保住这些地方,所以就有了发生于此年的筑长城,塞固阳之举。据知这是战国三晋筑长城的最早记载,但其所建地理位置并不在山西界内,而是在今天陕西省洛水东岸一线。

山西广灵的古长城遗存(图:玉文/文:叶子)

真正最早在山西高原范围内建筑长城的,应该是战国三晋中的赵国。史曰:赵肃侯十七年(公元前333年),围魏黄,不克。筑长城。这里所记载的两件事,实际上是两件互不相干的事情。一件是讲赵肃侯十七年这一年赵国攻打魏国叫做黄的地方,没有攻打下来。后面筑长城则是指赵国在另外一个地方筑长城以防另有强国攻赵。

山西广灵的古长城遗存(图:玉文/文:叶子)

根据当时赵所处环境分析,赵所攻打的魏国的黄,当在今山西南部沁河上游一带,而赵当年修筑长城的地方则应该远在今天山西北部忻定盆地的西北方一线。因为赵当时要时时提防秦对其西北代地的突然侵袭。

山西广灵的古长城遗存(图:玉文/文:叶子)

根据有关方面近年来的考察,从今天山西兴县西北部的黄河东岸开始,向东经岢岚、五寨、神池、代县、繁峙诸县,直到山西东界的广灵与灵丘交界一线,沿着管涔山和恒山山脉伸向今河北境内,近500公里的距离内均有战国长城遗址与遗迹发现(其中从今阳方口开始向东,其走向基本与明代的内长城有所重叠)。这些战国时代的长城遗迹与遗址,应该而且也只能是三晋之中赵文化和赵历史的遗存。

山西广灵的古长城遗存(图:玉文/文:叶子)

韩、魏、赵三家分晋之后,特别是战国七雄的鼎立之势基本形成之时,赵国立足晋阳,据有今山西北部大片土地,其向西、北、东三面的军事扩张速度非常迅速。

山西广灵的古长城遗存(图:玉文/文:叶子)

1979年以后,由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中国古代长城遗迹调查的结果表明,战国时期赵国长城的分布地域及其建筑总长度在当时各诸侯国中,无疑是居于前列位置的。除了其初期在今山西境内的修筑,赵的长城绝大多数则分布在今内蒙古阴山以南以及与山西隔河而望的陕北地区,还有恒山东侧的冀西地区。

山西广灵的古长城遗存(图:玉文/文:叶子)

正像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在他的一篇有关古长城的调查报告中所讲的那样:当时的赵国也和魏国一样,在今山陕之间的黄河以西拥有大片土地。现在宜川县西北就是赵国宾定阳故地(《战国策齐策》五)。而黄河以东,现在山西离石、柳林诸县附近,也是赵国当日的离石、蔺(《战国策?西周策》)、皋狼诸地(《战国策-赵策》)。在司马迁的笔下,同样记载了赵国的第六代国君赵武灵王(公元前325—299年在位)在实行了他的著名的胡服骑射制度之后,又在修筑万里长城方面的业绩。

山西广灵的古长城遗存(图:玉文/文:叶子)

史曰: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而赵武灵王亦变胡俗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此处引文中司马迁所说的高阙,位于今天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库布齐沙漠西北处的杭锦后旗东北阴山山脉。

山西广灵的古长城遗存(图:玉文/文:叶子)

从高阙至今天的山西大同市的直线距离足有500公里以上,可见当时赵国长城的修筑规模何其宏伟壮阔。至于云中、雁门和代郡的地望,已确保其中有的在今山西与内蒙古的交界地区,有的则完全处于山西省境内。

山西广灵的古长城遗存(图:玉文/文:叶子)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后,中华民族首次形成大一统局面。这位当时刚38岁的千古一帝在诸多国家大事中,首先想到的一件事就是将原来由秦、赵、燕等诸侯国分别修筑的长城联结为一体,以抵御来自于北方戎狄及匈奴部落的侵扰袭击。

山西广灵的古长城遗存(图:玉文/文:叶子)

说法2.北齐长城(南北朝时期)

两汉过后,从三国直至隋唐之初,亦即从公元3世纪初到公元7世纪初,500年间中华民族又沦入了一个像春秋战国时期那样战火纷飞的动乱时代。由于前后有数十个割据政权分

布于大河上下与江淮流域,所以长城在战争中的特殊防御作用又在此时显现了出来。

山西广灵的古长城遗存(图:玉文/文:叶子)

虽然南北朝以前的古长城遗迹目前在山西已很难寻觅,但若征之于历史文献,有许多记载却是非常清晰明确的。如以有关南北朝时期北魏、东魏、北齐、北周在山西境内所修筑长城的记载为例,就极易得到。

山西广灵的古长城遗存(图:玉文/文:叶子)

北魏、东魏、北齐、北周几个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小朝廷,都曾在山西大地上多次大肆修筑过长城,其中北齐时期在晋西北的管涔山由北向南在关帝山西隅一线修筑的百余公里长城尤为突出。

山西广灵的古长城遗存(图:玉文/文:叶子)

北齐王朝作为一个地方性政权,承东魏之后,其行政区划基本上是由北魏、东魏沿袭而来。北齐辖境相当今天山东、河北全境及山西大部和河南的一部分。北齐王朝有来自各个方面的威胁,柔然寇其北,北周伺其西,稍微不慎便有国破家亡之患。

山西广灵的古长城遗存(图:玉文/文:叶子)

处在这种环境中,想要争霸中原,耀威华夏,不先巩固边防、断绝后忧是不可能的,因而北齐在立国仅28年中(为北周所灭),不惜巨资,屡兴长城之役,在山西境内修筑长城计有五次,分别有天保三年、天保五至七年、天保六年、三保八年和河清二年。共修筑了5 道长城,纵横数千里,其工程之大,在秦汉之后、明朝以前的长城修建上可推为第一。

山西广灵的古长城遗存(图:玉文/文:叶子)

在山西境内发现的北齐长城有三条:

第一条:位于五寨县城南1公里的大洼山上。长城起于大洼山山顶,顺山的北坡而下止于山脚,约长1200米。大体呈南北走向。上半段长约600米,墙体为砂岩垒砌,保存较好,现存于地面遗迹残高3.9米,顶宽2.5米。下半段为夯土版筑,损毁较重,现存地面遗址最高处约0.7米。长城又于600米处向东叉出一枝,呈东西向,此段墙体已为沙土掩埋为平地,具体长度不确。2000年夏作者调查时,在东距长城主体约200米左右的地方,当地百姓开山取石,暴露出一段墙体,长约8米,石灰岩片石砌就,高约2.5米。在大洼山东向约6公里处有前、后边墙村,疑长城经由地,经调查,未果。

山西广灵的古长城遗存(图:玉文/文:叶子)

第二条:西起岢岚县阳坪乡松井村,经岢岚、五寨、宁武、代县、应县、浑源,至广灵加斗山。以县为段分述于下:

岢岚段:长城起温泉乡涧沟村,长城时断时续向东延伸,长约三千米,残高1~4米,底宽2~10米,顶宽2~3米。再向东于阳坪乡松井村东发现长城,此段沿岚漪河北岸东行,经王现庄乡大榆庄、神堂沟等村,城关镇于庄子豪村。在城关镇道生沟村东南折,于县城北1公里处跨天涧堡,直上青城山,后沿山梁蜿蜒一直东向,经宋家沟乡、王家岔乡辖境,于王家岔乡武家坪村入五寨县。境内大体呈东西走向,全长约70多公里。本段长城多为片石构筑,只有在黄土堆积较丰处夯土版筑。大部分段落损毁严重,现存残高一般为1—2米,宽2米,在靠近聚落处,遗迹不存。局部段落保存完好。

山西广灵的古长城遗存(图:玉文/文:叶子)

五寨段:位于县东南境。由岢岚县王家岔乡武家坪村向东延入本县,经荷叶坪山顶,向东跨清涟河,于黄草梁山入宁武县境。大体呈东西向,全长约13公里。墙体为砂岩砌就,毁坏较重,类似石垄,现保存于地面残高1.3米。

山西广灵的古长城遗存(图:玉文/文:叶子)

宁武段:长城于黄草梁山由五寨县入本县,经前、后马仑、李家沟村,至东寨镇窑子湾村前越汾河上源各河,逾雷鸣寺山脊,又于坝沟湾村跨石片河东上管涔山西坡,沿管涔山山脊蜿蜒至黄花岭止。境内全长70余公里,呈西南—东北走向。遗址断续相连,除边墙梁、坝沟湾村东两段保存较好外,其余损毁严重。

遗址保存较好的段落是位于东寨镇坝沟湾村东500米管涔山西坡上。呈东西向,长约6公里。现存残段最高处3.8米,宽2.5米。墙体采用箱式作法,墙体两侧由石灰岩垒筑,中间添填碎石与土。外侧墙体自上而下规则地分布着四排20χ10厘米的长方孔,排距50厘米,间距约55~60厘米。墙体顶部用厚10~20厘米的片石平铺。

山西广灵的古长城遗存(图:玉文/文:叶子)

代县段:起自雁门关乡麻布袋沟村西北2公里处,经雁门关乡、胡家滩乡、分水岭乡,于分水岭乡长城村东3公里处入应县。县境内大体呈东西向,全长约80公里。遗址时断时续,墙体由花岗岩、砂岩块石垒砌,大部分塌毁,个别段落尚保持完形墙体。现存地面之上残段最高难2.5米,宽2米。

应县段:长城遗址由代县长城村延入本县。经下马峪、犁树坪、白马石、北楼口等乡,于北楼口乡入浑源县。大体呈西南—东北向,全长约100公里。大部分墙体由片石垒筑,有个别地段为土夯或削石为堑。墙体塌损严重,现保存于地面之上遗址残高0.6~3米,宽2.6米。


山西广灵的古长城遗存(图:玉文/文:叶子)

广灵段:长城遗址由浑源县大仁庄向东延入广灵县,经香炉台、作疃、宜兴、张岔等乡出山西。呈东西走向,长约69公里。墙体均由片石垒筑,现存残高1.5~2米,宽2.5~3米。

位于宜兴乡磨湾村南1公里处的长城遗址保存较好。局部呈西北——东南走向,长约2公里。墙体均由片石垒筑,现存残高1.5~2米,宽2.5~3米。现存墙体遗址,隔3~5米有类似掩体类洞穴,疑为当地百姓开荒时所为。

山西广灵的古长城遗存(图:玉文/文:叶子)

第三条:在晋城市泽州县晋庙铺镇南。起自晋庙铺镇斑鸠岭村南1公里处,东北行近3公里。越山谷,又于背泉村西100米处的石崖起,经背泉、大口村,向东行4公里于满安岭的断崖处止。大体呈东西走向,全长约8公里。墙体两侧均由石灰岩块石砌筑,中部填以碎石。斑鸠岭段在抗战时曾改筑工事,遗址基址尚好,顶部变易较大。现存残段最高处约4米,基宽4米。背泉、大口段保存尚好,现存高3米,顶宽3米。

山西广灵的古长城遗存(图:玉文/文:叶子)

第一条在今天五寨县城南1公里处的大洼山上,长城顺山坡而下,基本呈南北状。第二条西起于岢岚县西境的阳坪乡,经岢岚,越芦芽山入宁武,沿管涔山主脊向东,止于黄花岭,又于代县太和岭起,经代县、应县、浑源止于广灵。第三条在晋城泽州县南大口、小口一带。

山西广灵的古长城遗存(图:玉文/文:叶子)

北齐文宣帝高洋,这是一位在他那个时代就被人们比作为夏桀和殷纣的残虐的封建帝王。虽然他在位时间仅仅只有10年,然而如若论及他横征暴敛与大兴土木的业绩的话,可以说他的所作所为绝不亚于秦始皇时的大修万里长城,以及隋炀帝开辟京杭大运河的残酷程度与巨大规模。

山西广灵的古长城遗存(图:玉文/文:叶子)

根据历史文献中有关记载的显示,他在北齐天保三年(公元552年)时,就曾不顾冬天的严寒,亲自君临晋西北的吕梁山上,次黄栌岭,仍起长城,北至社于戍,四百余里,立三十六戍。这段南北向的长城,大约北部起自今天的岚县一带,南部一直修筑至现在汾阳与离石交界处的薛公岭(亦即历史上的黄栌岭)之处。其历史遗迹至今仍能在一些地方偶然发现。

山西广灵的古长城遗存(图:玉文/文:叶子)

天保六年(公元555年),高洋又诏发夫一百八十万人筑长城,自幽州北夏口,西至恒州,九百余里。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又自西河总秦戍筑长城东至海,前后所筑,东西凡三千余里,六十一戍,其要害置州镇凡二十五所。天保八年(公元557年),又初于长城内筑重城,库洛拔而东,至于坞纥戍,凡四百余里。以上引文中古地名如恒州、总秦戍和库洛拔等均在今山西大同附近,坞纥戍则在今天平型关遗址的东北处。

山西广灵的古长城遗存(图:玉文/文:叶子)

高洋死后,不到6年时间内,北齐连续就换了4位皇帝,至天统元年(公元565年)北齐后主高纬时,高纬竟又自库堆戍东距海二千余里间,凡有险要,堑山筑城,断谷起障。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北齐时除了于塞北修筑长城之外,而且还曾在今山西阳城与河南济源间的太行八陉之一的轵关陉附近也修筑过数百里长城,以防御当时北周宇文氏的北侵。

山西广灵的古长城遗存(图:玉文/文:叶子)

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笔下有关齐诏司空斛律光督步骑二万,筑勳掌城于轵关,仍筑长城二百里,置十二戍的记载,即是史证。时当北齐河清二年(公元563年)春三月的时候。至清末光绪年间,当地人仍能见到这些古长城的遗迹。近年在山西阳城至晋城之间山区考察时,有关方面发现的所谓不明时代的长城遗迹,极有可能就是北齐时所筑长城的历史遗存。

山西广灵的古长城遗存(图:玉文/文:叶子)

北齐有内线长城和外线长城,经过文物部门实地调查,发现北齐内线长城西起山西兴县的魏家滩,沿着吕梁山、云中山北麓、恒山主脉进入河北省后,又沿着太行山、军都山向东北方向延伸进入北京。沿途经过山西的岢岚、五寨、宁武、原平、山阴、代县、应县、浑源、广灵,这些地区的地形十分适合修建长城,这些县的长城基本上都修建在高耸的山脊上,其北是地势平坦的高原,其南便是忻定盆地和太原盆地,从而形成天然的防御屏障。

山西广灵的古长城遗存(图:玉文/文:叶子)

北齐长城修筑距今已有1300多年,虽已失去防御上的作用,但却是中国古代建筑工程技术的伟大成就,显示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古代各族劳动人民的坚强毅力与聪明才智。

山西广灵的古长城遗存(图:玉文/文:叶子)

山西境内古长城的特点

关于山西境内历代所建长城的总长度,国家有关部门在做过勘察了解后,至目前已调查确认大约3400公里以上。南北朝以前的约为1000公里左右,其中绝大部分已很难找到遗迹。现在能够确认其遗址遗迹的古代长城,在山西境内基本上均是隋唐以后的遗存。而保存较为完好的部分,则几乎全是明代新建或重修过的长城。

山西广灵的古长城遗存(图:玉文/文:叶子)

考古界与古建筑学界认为,长城这种中国古代特有的防御建筑,从东周的春秋时代开始,直至明朝建立,所经多数朝代均有修筑。通过对山西境内古长城的调查了解,事实也证明基本如此。

山西广灵的古长城遗存(图:玉文/文:叶子)

山西地处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冲突与融合的前沿,晋北大地,几番征战,几番厮杀,几度桑田。捍卫山西,屏藩京师,成为每一个中原王朝的不懈努力,从战国到明清的两千多年时间里,历代王朝在山西共修筑了七千多里的长城,目前尚有遗迹可辨的仍有两千里左右,使得山西成为长城分布最多的地区之一。

山西广灵的古长城遗存(图:玉文/文:叶子)

山西长城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跨越历史朝代之多位居全国前列。因为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和军事防御的实际需求,战国、汉、北魏、东魏、北齐、隋、唐、宋、明、清……大多数修建过长城的王朝都在山西留下了永恒的印迹,几乎贯穿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始终。

山西广灵的古长城遗存(图:玉文/文:叶子)

在历经一千五百余年的风雨之后,山西还保存着三段北齐长城,最主要的一段西起岢岚,经五寨、宁武、代县、应县、浑源,止于广灵,至今风骨犹存。在吉县壶口一带,保存着同治年间为了防止西捻军东渡黄河而修筑的清长城,全长一百余里,它也是中国最后的长城。

山西广灵的古长城遗存(图:玉文/文:叶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