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石佛寺,古嘉兴文化的中心(图:玉文/文:叶子)

(2018-04-16 19:42:28)
标签:

石佛寺

嘉兴凤桥镇

2018年

春节假期

旅游

分类: 中国宗教文化之旅

人,不过是这大千世界的匆匆过客,既然来了,就该留点什么,至少能够证明我们来过。于是,在2016-11-02 15:17:59我开始了我的博客生涯。——叶子题记

石佛寺,古嘉兴文化的中心

2018216日 嘉兴凤桥镇) 石佛寺,古嘉兴文化的中心(图:玉文/文:叶子)

石佛寺,古嘉兴文化的中心(图:玉文/文:叶子)

石佛寺位于嘉兴市南湖区东南部的凤桥镇。凤桥镇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凤桥镇原名冯家桥,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里人吴家驹、徐东煌等募款重修,并改名凤喈桥,从此凤桥之名遐迩远播。

石佛寺,古嘉兴文化的中心(图:玉文/文:叶子)

石佛寺,古嘉兴文化的中心(图:玉文/文:叶子)

凤桥在古代属于嘉兴县永丰乡,去府城三十里左右,民风淳朴,景色宜人,历来为诗人骚客所喜爱。从清代晚期开始,凤桥逐渐成为嘉兴东南重镇和经济中心,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抗日游击政府十区专员公署及嘉兴县政府就驻扎在凤桥,并在此领导全县抗战。 

石佛寺,古嘉兴文化的中心(图:玉文/文:叶子)

石佛寺,古嘉兴文化的中心(图:玉文/文:叶子)

石佛寺,始建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因为立寺基时挖掘出四尊石佛,故名为“石佛院”,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改称保圣院,明太祖洪武十五年称为“石佛教院”,从此以后,历代都有扩建重修,规模逐渐宏大,成为嘉兴一带有名的佛教丛林,同时也为历代文人雅士所钟爱。石佛寺,古嘉兴文化的中心(图:玉文/文:叶子)

石佛寺,古嘉兴文化的中心(图:玉文/文:叶子)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喜欢游历山河大川,唐朝有李白,一叶扁舟,能看到银河落九天,陶渊明则是隐居山野,采菊东篱下,明朝徐霞客走遍大江南北,留下著名的游记。行走,游历,僻静而探幽,是所有文人墨客的一大爱好。而凤桥的隐秘美景,每到春天遍野的桃花阵阵飘香,淳朴的民风,石佛寺的幽静禅意,亦吸引了文人驻足寓居。

石佛寺,古嘉兴文化的中心(图:玉文/文:叶子)

石佛寺,古嘉兴文化的中心(图:玉文/文:叶子)

自明末以来在石佛寺隐居或留有诗作的人有数十家之多,其中有岳飞后代嘉兴知府岳元声,闻名于世的大收藏家项元汴,与董其昌齐名的著名文人画家李日华,明亡后称作"海内三遗民"之一,以制"槜李匏尊"闻名的巢鸣盛,以及大文豪朱彝尊与其祖父朱国祚,知名文士彭孙贻等等。及至长毛之乱,为避兵祸,又有《寒松阁谈艺琐录》之著者张鸣珂,著名书家王蘧常之祖父王稔,禾中书画世家天官牌楼郭家之祖上郭古乔指挥以及城中石中玉、计廷拔、许荣奎、王朝翰、朱禾、朱采等一大批名士文人或大家巨族纷纷侨寓至此。

石佛寺,古嘉兴文化的中心(图:玉文/文:叶子)

石佛寺,古嘉兴文化的中心(图:玉文/文:叶子)

一个地处深乡算不得集镇的小市,竟然曾住过这么多文化人物,加上千百年来积淀形成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在其他地方或许也是很少能凑成这样的机缘的。而流传下来的诗词歌赋,也让我们对古时的石佛寺,有了更多遐想的可能。

石佛寺,古嘉兴文化的中心(图:玉文/文:叶子)

石佛寺,古嘉兴文化的中心(图:玉文/文:叶子)

石佛寺环境幽雅,景色宜人,可以称得上是人间清凉之境。早在明朝,诗人高道素就说石佛寺已经是“精蓝崇观,游观聚会胜地”。在明代,石佛寺就已经形成着名的“八景”,即金刚桧、菩提树、一鉴泉、四佛石、梅花洲、青莲池、香花桥、白云邱。

石佛寺,古嘉兴文化的中心(图:玉文/文:叶子)

石佛寺,古嘉兴文化的中心(图:玉文/文:叶子)

到了清朝乾嘉时期,凤桥诗人潘鸿谟总结石佛寺的景观,写下了组诗《石佛寺十二景》,分别为:青莲沼、白云邱、双龙眼、一鉴泉、八菩提、万竹林、金刚桧、狮喉槐、读书台、文笔峰、藤罗市、梅花洲。

石佛寺,古嘉兴文化的中心(图:玉文/文:叶子)

石佛寺,古嘉兴文化的中心(图:玉文/文:叶子)

其中《白云邱》诗说“溪南一篑山,登眺胜台榭”;《万竹林》诗说“勒编六枳篱,养就万竿玉”;《梅花洲》诗说“地非罗浮村,村村绕梅花”,读着这些诗句,可以想象当年有山有水有清竹有梅花的清幽景象。但把八景与十二景相比较,可见四尊石佛在清代中期已经不存在了。

石佛寺,古嘉兴文化的中心(图:玉文/文:叶子)

石佛寺,古嘉兴文化的中心(图:玉文/文:叶子)

除了《石佛寺十二景》,潘鸿谟还写下了许多有关石佛寺景物的诗歌,比如《石佛寺古桧歌》、《寺门步月》、《芳游曲》等等,从他的诗里,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不在“十二景”之列的景物,比如《寺门步月》中的“香花桥晚风”,《芳游曲》中的“瞿林塘口踏春泥”等等,按瞿林塘即麒麟塘,南北长三十六里。迤俪东北流至石佛寺前。

石佛寺,古嘉兴文化的中心(图:玉文/文:叶子)

石佛寺,古嘉兴文化的中心(图:玉文/文:叶子)

当然,在其他诗人的作品中,我们还可以看到石佛寺一带的其他景色,比如芦苇秋雪之景,清人谭献诗云:“芳洲八九曲,曲曲芦花明”。另外,清朝人总结的凤桥十景中还有“石佛宵钟”,也可归入石佛寺。

石佛寺,古嘉兴文化的中心(图:玉文/文:叶子)

石佛寺,古嘉兴文化的中心(图:玉文/文:叶子)

因为石佛寺的地理位置及自然风光的优势,使得无数英雄竞折腰,到过石佛寺的历史名人目前已很难完全统计,就已知的来看,这个名单是很为惊人的,这里面有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等,包括了各个层面的精英人物。

石佛寺,古嘉兴文化的中心(图:玉文/文:叶子)

石佛寺,古嘉兴文化的中心(图:玉文/文:叶子)

譬如陈舜俞、孙植、金灿、岳和声、朱国祚、李日华、陆鸣和、朱彝尊、彭孙贻、颜鼎受、高孝本、张廷济、张鸣珂、谭献、蒲华等等,这些在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的人物竟然不约而同的来到石佛寺,甚至选择这里作为读书养性之所,可以看出石佛寺的魅力所在。

石佛寺,古嘉兴文化的中心(图:玉文/文:叶子)

石佛寺,古嘉兴文化的中心(图:玉文/文:叶子)

据光绪《嘉兴县志》记载,文化名人到石佛寺最为集中的一次是1864年,这一年到石佛寺的文人并且寓居于此的有许荣奎、鲍昌照、石中玉、徐銮、张鸣珂、曹咸熙、金鼎升、徐镇、计廷拔,陈其炯、赵铭、王朝瀚。而正因为有这些人的到来,石佛寺的名字得以频繁的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同时,也大约在清代中后期,石佛寺一带逐渐形成集市,商业也日见繁华,因此,清朝政府开始在这里设置了军事性质的石佛寺汛,有汛房一间,烟墩三座。

石佛寺,古嘉兴文化的中心(图:玉文/文:叶子)

石佛寺,古嘉兴文化的中心(图:玉文/文:叶子)

石佛寺的“李日华时代”:明代是石佛寺历史上特别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有众多文化精英来到石佛寺,而其中的李日华可以说是与石佛寺关系最密切的文人之一,单就著作中有关石佛寺诗文的数量来说,李日华无疑也是其中翘楚。

石佛寺,古嘉兴文化的中心(图:玉文/文:叶子)

石佛寺,古嘉兴文化的中心(图:玉文/文:叶子)

李日华(1565—1635),字君实,号九疑、竹懒、痴居士等,浙江嘉兴人。万历二十年进士,官至太仆寺少卿,《明史》附传于《王惟俭传》,有明一代嘉兴县人在《明史》有传的不到十人,由此也可见李日华的地位。

石佛寺,古嘉兴文化的中心(图:玉文/文:叶子)

石佛寺,古嘉兴文化的中心(图:玉文/文:叶子)

他的祖上除了曾祖做过一任小官之外,其他都无所表见。可以说,在他之前,李氏家族并不是嘉兴的望族。李日华的父亲李应筠(1531—1617),字怀庄,以经商致富,但富而好施,造福乡里。平时好与僧人打交道,石佛寺僧允冲大师便是他的好友。李日华说自己“多方外交”,未始不是受他父亲的影响。

石佛寺,古嘉兴文化的中心(图:玉文/文:叶子)

李应筠尊重知识,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据当时人的记载,凡是李日华所需的书籍,哪怕是非常的冷僻,李应筠都不惜高价多方购置。李日华后来通籍“三十余年,而居官立朝无几何时”,他大多过着悠闲的隐居生活,并且广事收藏,成为继项元汴之后嘉兴收藏鉴赏界的灵魂人物,这一方面与他的情趣有关,而同时当然也与他的父亲所积聚的大量财富密不可分。

石佛寺,古嘉兴文化的中心(图:玉文/文:叶子)

李日华是明末士大夫中非常有影响的人,他在文化史上的地位,可以用两个例子来说明,第一,他与董其昌、王惟俭齐名,并称为三大博物君子,而这三人中,李日华的综合实力最好,他的书画成就比王惟俭高超,学问比董其昌渊博,而且又人品高洁,不事张扬,所以钱谦益说这三人中“当以君实为职志”。“职志”是掌旗帜之官,典出《史记》“沛公以周昌为职志”,引申为标志、代表之意。钱谦益与三人都有交往,所言当不虚。

石佛寺,古嘉兴文化的中心(图:玉文/文:叶子)

石佛寺,古嘉兴文化的中心(图:玉文/文:叶子)

第二,李日华著作很多,质量都很高,所以大多为《四库全书》所收入,流传很广,他是著作入收《四库》最多的人物之一。李日华著作为《四库全书》著录及存目的有《礼白岳记》、《玺召录》、《竹懒画剩》、《续画剩》、《墨君题语》(下卷)、《六研斋笔记》、《二记》、《三记》、《紫桃轩杂缀》、《又缀》、《恬致堂诗话》等,除此之外,还有假托他的名字的《官制备考》、《姓氏谱纂》、《时物典汇》,以及他所编撰的《梅墟先生别录》。

石佛寺,古嘉兴文化的中心(图:玉文/文:叶子)

石佛寺,古嘉兴文化的中心(图:玉文/文:叶子)

李日华与石佛寺的关系非常密切,仅在万历三十七年(1609)三月至四十四年(1616)年的八年间,李日华往石佛寺不下十多次,大约平均每年去石佛寺两次。在李日华的笔下,我们可以比较清晰的感受明代末年尤其是万历、天启年间的石佛寺景象。 

石佛寺,古嘉兴文化的中心(图:玉文/文:叶子)

石佛寺,古嘉兴文化的中心(图:玉文/文:叶子)

我们完全可以说,在古代文人的著作中,除了清朝的潘鸿谟,很少有人能够比李日华所展示的石佛寺更全面更清晰了。通过他的文字,我们知道了明末石佛寺的许多建筑,比如水西草堂、萝石山房、冰鉴房、藏经阁、禅堂、大悲殿、伽蓝殿等等;并且也知道了许多当时的石佛寺僧人,比如道光、守谦、允冲、冰鉴、古心、韵松、慈航等。

石佛寺,古嘉兴文化的中心(图:玉文/文:叶子)

同时,李日华也为石佛寺留下了众多优美的诗歌,如“山中老宿传新话,昨夜水生冲塌桥”、“一轩明月晒梅花”、“竹敲松子落,泉迸石痕穿”等,可谓佳句叠出,美不胜收,这些都是李日华对石佛寺文化上的巨大贡献,随着李日华作品之被收入《四库全书》,石佛寺这个名字也随之光芒四射。

石佛寺,古嘉兴文化的中心(图:玉文/文:叶子)

除了这个贡献,李日华及其一家对于石佛寺的具体贡献还有很多,第一,允冲大师(?—1625)起建禅堂,是石佛寺历史上的大事,它奠定了石佛寺在嘉兴佛教界的领军地位,也使石佛寺一跃而与峨嵋、普陀两大著名道场齐名,而李日华的父亲就是起建禅堂的资助者之一,李日华本人写下了《石佛寺起建禅堂碑记》。

石佛寺,古嘉兴文化的中心(图:玉文/文:叶子)

第二、石佛寺是最早购置贮藏《嘉兴藏》的寺院之一,为了使《嘉兴藏》有一个良好的贮藏之所,李日华应允冲大师之请,写了《募疏》,促成了石佛寺藏经阁的重建。第三,著名高僧湛然大师来石佛寺讲《妙法莲华经》,听众多达千人,在嘉兴佛教史上影响巨大,而作为湛然大师方外之交的李日华即是这一事件促成者之一。

石佛寺,古嘉兴文化的中心(图:玉文/文:叶子)

总之,李日华的到来,是石佛寺历史上最值得纪念的事情,而万历、天启年间的石佛寺,完全不妨称作“李日华时代”,这个时代正是造就石佛寺“僧益文而禅栖益幽胜”的典型时期。

石佛寺,古嘉兴文化的中心(图:玉文/文:叶子)

石佛寺古迹 1、明·姚宏谟“八景”

金刚桧:寺南向,初为山门,门难列植大桧,阴森蔽日,凡三十二章;菩提树:过天王殿,则八树当阶庭,黛色参天;一鉴泉:(天王)殿右祗园亩余,中绕竹树,有大井焉,水冬夏不涸,覆以华榱,鳩以文石,汲以辘轳。

石佛寺,古嘉兴文化的中心(图:玉文/文:叶子)
四佛石:登大雄殿,则金像璀璨,端严妙丽,诸相具足,其位即故石佛座也;梅花洲:登高以望,相厥地势,则五方错峙,川流曲抱,状若梅萼;青莲池:有池一沤,中叠荷钱,萍荇菱芡,交杂映带;香花桥:临池观莲,须桥以度;白云邱:僧人示寂,遗骸归土,法也,厥有台基,既广九亩,于彼西南,若曰往生彼国云尔。

石佛寺,古嘉兴文化的中心(图:玉文/文:叶子)

2、潘鸿谟石佛寺十二景

青莲沼:佛昔思藻涑,天帝手指地。涌出般若波,取之无尽意。
白云邱:溪南一篑山,登眺胜台榭。缅想白云生,高名从此假。
双龙眼:一双正法眼,当年镇宝刹。泉枯眼欲盲,拟构金篦刮。
一鉴泉:僧园五亩余,石湫一鉴净。岂惟照鬓眉,了悟见心性。
八菩提:是树与无树,一任六祖驳。兹来迦耶城,坐成最正觉。
万竹林:勒编六枳篱,养就万竿玉。一戛众妙参,此君真不俗。

石佛寺,古嘉兴文化的中心(图:玉文/文:叶子)
金刚桧:径入法王宫,青葱多桧树。三十二分第,偻指合其数。

狮喉槐:风前两古槐,蒙茸狮形蹲。是何作大吼,要使众人尊。
读书台:昔贤下帷地,庭院犹清肃。携得五车书,来坐树根读。
文笔峰:孤堤亘而峭,万木参以桠。山僧夸落手,名曰禅杖沙。
藤罗市:空嵌精舍石,太守载其奇。倘看石上月,郎吟杜老诗。
梅花洲:地非罗浮村,村村绕梅花。空朦香雪中,鹤唳柴门晓。

石佛寺,古嘉兴文化的中心(图:玉文/文:叶子)

3、霍王庙,光绪《嘉兴县志》:在石佛寺北塘桥东,吴主皓尝病疟,有神降小黄门,曰:华亭金山咸塘,风激重潮,海水为患,非水力所能防,臣,汉之霍光也,可立庙咸塘,当统部属以镇之。翌日,皓病愈,遂立庙焉。又按,宋张尧同《霍将军庙》诗末有前人附考,说:庙在郡城东南二十七里石佛寺旁,祀汉霍光。

石佛寺,古嘉兴文化的中心(图:玉文/文:叶子)

4、永思草堂,光绪《嘉兴县志》:在石佛里,即巢鸣盛山居。

石佛寺,古嘉兴文化的中心(图:玉文/文:叶子)

在此再说点题外话,即石佛寺不独嘉兴有之,就全国来说,称作“石佛寺”的寺院也不少,现在见于记载最早的石佛寺在苏州,唐-姚思廉《梁书》说何点开讲于“吴中石佛寺”,即此。其他如元大都供奉御容的石佛寺,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广西、四川等省份也均有石佛寺,而山西一省,较为著名的石佛寺就有十余处,四川有7处。

石佛寺,古嘉兴文化的中心(图:玉文/文:叶子)

就浙江省而言,宋-施宿《会稽志》、宋-陈耆卿《赤城志》等均有石佛寺的记述,其他如杭州、金华、淳安、新昌等地也都有。仅就嘉兴而言,乌镇有石佛寺,平湖也有,而且时代也比较早,比如《至元嘉禾志》说海盐(今属平湖)“青莲寺本名石佛寺,宋治平元年(1064)改赐今额”。从中可见,石佛寺这个名字是非常受国人钟爱的。

石佛寺,古嘉兴文化的中心(图:玉文/文:叶子)
石佛寺,古嘉兴文化的中心(图:玉文/文:叶子)
石佛寺,古嘉兴文化的中心(图:玉文/文:叶子)
石佛寺,古嘉兴文化的中心(图:玉文/文:叶子)
石佛寺,古嘉兴文化的中心(图:玉文/文:叶子)
石佛寺,古嘉兴文化的中心(图:玉文/文:叶子)
石佛寺,古嘉兴文化的中心(图:玉文/文:叶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