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故居建筑特色(图:叶子 / 文:叶子)

标签:
胡雪岩故居建筑特色2016年11月浙江杭州旅游杂谈 |
分类: 那山、那水、那人 |
胡雪岩故居建筑特色
(2016年11月22日 浙江杭州)
胡雪岩故居采用了我国传统宅第的对称布局,中轴区为待客厅堂,由轿厅、正厅(即百狮楼)、四面厅组成;右边是居室庭院,由楠木厅、鸳鸯厅、清雅堂、和乐堂、颐夏院、融冬院组成,供成群妻妾居住;左边是芝园,其间有回廊相连,曲池相通。亭、台、楼、阁,高低错落,清雅和谐。更有碑廊、红军石栏、小桥、水亭,款款用心,步步是景。
“芝园”,怪石嶙峋、巧夺天工,其中的假山为国内现存最大的人工溶洞,曲折迂回,巧夺天工。 整个建筑布局紧凑,构思精巧,居室与园林交融,建筑材料可媲美皇帝故宫,可谓无材不珍。
百狮楼、锁春院、怡夏院、洗秋院、融冬院、延碧堂、载福堂、和乐堂、清雅堂无处不奇。木雕、砖雕、石雕、灰塑彩绘,工艺高超,可谓无品不精。
全部建筑用了整整三年时间,耗费3009万两白银,成就了我国江南晚清一处私家豪宅,其精美简直就是一所民间工艺珍宝馆。
进入故居,那回旋的明廊暗弄、亭台楼阁、庭院天井、峭壁假山、小桥流水、朱扉紫牖、精雕门楼,使人仿佛进入一个大大的迷宫。
故居内还有董其昌、郑板桥、唐伯虎、文征明等名家的书法石刻作品,轿厅内的两顶做工考究的红木官轿很是值得欣赏一番。
1885年,显赫一时的胡雪岩在穷困潦倒与忧惧中结束了传奇的一生,1903年胡家无奈以区区10万两白银将豪宅抵债给刑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文煜,后又转让蒋家,此后日渐破败。
故居修复前,先后成为工厂、企业单位、学校和民居,故居东部的和乐堂与清雅堂更是入住居民100多户,故居长年失修,早已面目皆非,到处是一副破败的景象,文物建筑受到严重破坏。
2001年1月20日,胡雪岩故居经过500多位工人16个月日夜施工后正式对外开放。故居经过测绘、考古、设计和维修,总计耗资6亿元。
经浙江省林业厅及北京相关专家对原有老建筑的木料取样化验鉴定,发现原有建筑均以银杏木、楠木、酸枝木、紫檀木、南洋杉、中国榉木等名贵材料来建造。
胡雪岩故居的修复是严格遵循"不改变原状"的原则,按原样、原结构、原营造工艺、原使用材料、修旧如旧的要求来恢复建设的,因此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修复后的故居,基本再现了120多前胡雪岩故居历史的风采。
斯人已逝,其物犹存。胡雪岩故居几易其主,历经沧桑。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先后被学校、工厂占用,并有135户居民入住。长年失修,建筑物毁损严重。1999年初,杭州市政府决定重修胡雪岩故居,总投资55000万元,居民动迁,专家到场,于是有了一个新的传奇。
档案馆尘封多年的一沓图纸,救活了历史。早年留学意大利回国的杭州籍建筑师沈理源,在1920年测绘的胡雪岩故居平面图和相关图照,成为当今修复的依据和指南。
一一按图纸,敲出了被封死的圆洞门,凿出了被封存的砖雕,挖出了被填平的池塘,撬出了被泥掩的青石板。全面考古发掘,地面都打开。调集文献资料,梳理历史疑难。聘请罗哲文、杨鸿勋,郭黛妲3位国内著名文物建筑专家为高级顾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