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武夷宫(图:玉文/文:叶子)

标签:
武夷山武夷宫2017年春节福建武夷山 |
分类: 厦门-泉州-武夷山-福州行记 |
武夷山武夷宫(2017年春节福建武夷山)
武夷宫景区是武夷山国家风景名胜区的核心部分。景区位于九曲溪筏游的终点晴川,前临溪流,背倚秀峰,沃野碧川,巧构林立。
据《武夷山志》记载:武夷宫始建于唐天宝年间(742-755年),宋朝时扩建至三百多间,赐为"冲佑万年宫"。是历代帝王祭祀武夷君的地方,也是宋代全国六大名观胜地之一,为武夷山地区最古老的宫院,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武夷宫现存有两口龙井、万年宫和三清殿。万年宫中有两株宋代遗存下来800-900年的古树,相传是南唐保大二年李良佐建观时所栽,其中一株为朱熹补种。两株桂树被称为“桂花王”。
武夷宫初建时,并不在今址上,而是筑屋于一曲的洲渚上,称天宝殿。到了南唐保大二年(944年),元宗李王景为其弟李良佐"辞荣入道",才移建今址,名"会仙观"。会仙观建成后,历代笃信仙家的封建统治者,都不惜花费重金,多次修葺、扩建这座宫殿,改名"仲佑观"。
宋代武夷冲佑观的山门是一座牌坊,额为"渐入佳境"。牌坊背面的东向为名儒游酢的裔孙游九言手书"武夷山"三个大字。头门称"洞天门",额为"升真元化洞天"。二门之内为一口长方形的露天水池,水池正中架设石桥,名为望仙桥,过桥即为二门。
冲佑观的主建筑三清殿前面的三道门组成了深邃宽广的檐廊式的朝圣通道。门楼和水池、石桥现已无存。山门已于1984年重建,石碑坊的正面和背面的匾额均为篆书"渐入佳境",正面为两副楹联,其一曰:"如此名山宜第几,相当曲水本无多。"背面为一副脍炙人口的长联,着墨于咏颂武夷山水及奇禽异兽的和谐之美。
原头门到二门的长通道的两侧现均各建造亭子一座,亭内安放诗碑,左侧为武夷山籍词人柳永撰写的《巫山一段云·咏武夷》,右侧为曾任武夷冲佑观提举的辛弃疾所写的七绝《咏幔亭》,两亭之畔绿草茵茵,花卉璀璨,是武夷宫景区的理想休憩之地。
南宋词人辛弃疾、诗人陆游、理学家刘子军、朱熹等都主管过冲佑观。元泰定五年(1328年),改观为宫,称"万年宫"。明正统四年(1439年),观毁于兵燹。天顺、成化年间(1457-1487年),虽经官府多次拨款修葺,都未能恢复旧观。嘉靖四年(1525年),观又遭火焚,次年创复,即为武夷宫。
万年宫(朱熹纪念馆):从宋徽宗至宁宗喜定年间,有朱熹、陆游、辛弃疾等25人至冲佑观任提举,主管祠事,万年宫现在是朱熹纪念馆。
三清殿:国际兰亭学院所在地,殿内有四块珍贵的碑刻:忠定神道碑、洞天仙府、明龚一清和现代郭沫若游武夷的诗题。
景区内还有充满神话色彩的幔亭峰、大王峰以及人文荟萃的汉祀坛、朱熹纪念馆、柳永纪念馆、止止庵等。
仿宋古街:位于武夷宫景区外侧九曲溪筏游的终点登岸处附近。全长300米,取南北向,街头建有石坊门,街尾构筑了古门楼,模仿宋代建筑遗风,以朱熹纪念馆为龙头。
武夷宫(冲佑观)鼎盛于宋朝,从北宋乾兴(1022)至熙宁末年(1077)的50多年间,历任皇帝先后遣使至武夷山降香投送金龙玉简,多达20次。当时,醮场连绵,磬钹动地,香客络绎,游人如织,市衢贸易日趋繁荣,街巷建设也呈宋朝特色,历元、明两代而不衰,后颓败于清朝,兵燹于民国初年。
1987年起陆续动工修复,由东南大学著名建筑学家杨廷宝总创意,古街建筑群包括茶观、古戏亭、彭祖山房、乡土寨、飞云桥、戈壁艺术馆、根雕城、武夷山博物馆等,建筑风格古朴、简洁,着力体现宋朝的建筑风格与武夷山的地方民居特色,特别是那些保留下来的老树与新建筑和环境的结合巧妙,浑然一体。宋街出口处立有碑坊一座,上书"宋街"。
武夷山博物馆:始建于1993年,位于一曲溪畔,经飞云桥进入宋古街的始段。展出武夷山远古迄至近古的各种文物和文物遗存地的模型、照片等。如(按时间远近为序)一号架壑船棺,虹桥板(实物),棺内陪葬品(复制)、新石器时代的遗物石锛、石斧、石箭镞、石网坠(实物),城村古汉城(模型),古汉城遗存文物陶器、铁器(复制)、宋窑黑釉盏以及西汉迄至清代的各种出土文物等。其中的架壑船棺葬的缩小模型和船棺实物尤为人们所惊叹。
戈壁艺术馆:位于宋古街的街心。建于1993年,共有6室28景。常年展出艺术家戈壁的微雕、根雕、绘画、摄影、木刻等作品数百件,创意新颖,布局精致,其中尤以表现武夷山水的作品更加引人留连、钦羡。戈壁特擅微雕,馆藏的《唐诗三百首九种文体微雕折扇》为其中佼佼者。
柳永纪念馆:位于一曲尽处的北岸。是一座三层楼阁式的建筑,馆前草坪上矗立着柳永的全身铜像。塑像遥对幔亭峰和大王峰。内设生平馆、柳词书画馆、《巫山一段云》词意画之馆和《煮海歌》词意画之馆。纪念馆后面的一小畦翠竹林濒临九曲溪,为游客品茗、吟诗的休闲之处。
彰杨石幢:为怀念已故建筑学家、武夷山整体建设的总设计师杨廷宝而建。杨廷宝享盛誉于中国建筑界,素有"北梁(思成)南杨"之称。为彰扬他生前献身于武夷山建筑事业的功绩,景区管委会在距宋街入口不远的碧丹酒家院落,建立石幢以追思杨廷宝。杨廷宝的部分骨灰就葬在石幢下。
武夷宫门楼:位于冲佑观法堂的东侧,原址为冲佑观的侧门。门楼为宋代城楼式的两层建筑。主楼正中额刻宋体"武夷宫"三字,展示北宋朝代冲佑观进入鼎盛时期的风貌,两侧的望楼为三层构筑。门楼面对景区公路干线--南武线。镌着"武夷宫"的门楼即成为本景区的标志性景点。2001年4月,武夷山国家风景区管委会在门楼前竖立了标志武夷山世界遗产地的巨型镌石。
龙井:共有两口,一口在观门之前的左端,内井为方形;一口在观门之前的右端,内井为圆形。都是生成的石泉,用以烹茶,色味俱全。旧山志记载云:岁旱时取以祷雨,辄有效应。
仙足迹:位于龙井之侧的草坪上,为巨足型的草洼。民间传说曾有仙人到此享祀,留下巨足印痕,故名。
宾云亭:位于三清殿后。仰视幔亭峰,则若近在咫尺,就像在其峰麓。幔亭峰上有汉祀坛,为汉武帝至成帝年间遣使祭祀武夷君之处,加上又有十三仙约请乡民的"幔亭招宴"神话传说,致使此亭培增情趣。唐代茶圣陆羽的后裔、曾任崇安县的清代县令陆廷灿题诗曰:"洞天原不远,宫阙幔亭边。追遥二千载,缥缈十三仙。肃拜瑶坛上,疑闻奏管弦。"已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