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清源山老君岩造像(图:玉文/文:叶子)

标签:
泉州清源山老君岩造像2017年1月31日福建泉州旅游 |
分类: 中国宗教文化之旅 |
人,不过是这大千世界的匆匆过客,既然来了,就该留下点什么,至少能够证明我们来过。于是,在2016-11-02 15:17:59,我开启了我的博客生涯。——叶子题记
泉州清源山老君岩造像
(2017年1月31日
福建泉州)
有“秀出东南”美誉的清源山,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由清源山,九日山,灵山圣墓三大片区组成,总面积62平方公里,主峰海拔有498米,与泉洲市山城相依,互相辉映,是泉洲一颗璀璨的明珠,吸引着众多的海外游客。
要数清源山360个岩洞在海内外的知名度,首推清源山南麓的老君岩为最。老君岩,原名仙岩,因为有老子造像,遂称为老君岩。
老君造像,经风历雨,保存至今,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很多学者慕名前来参观考察。老君岩已成为著名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旅游热点。
老君岩的山门,曲尺型的上下两级平台,是阴阳太极八卦的变型图案。阴阳,原指向日为阳,背日为阴,日照向背,后来扩展引申到或消长的两种现象或事物,而八卦指的是《周易》中的八种符号,象征八种基本自然现象。
正前耸立的一方天然石头上镌刻着“青牛西去,紫气东来”八个篆字。关于这块石头,有个故事。据载,老子是春秋时期楚国人,早期在周王市担任图书管理员,可谓是博览群书,就连孔子都曾这样说过老子“鱼我知道它在水里游,虎我只它在地上跑,而老子就象天上的龙,难以琢磨。”
这幢以盘根错节为窗饰挂落的石构山门,充满了山野气息,把老子"崇尚自然"的思想烘托得淋漓尽致,令人有进入物外仙境的快意之感。
沿着这条幽静的林荫石径往前,植物界巨人——榕树分立两侧。那一丛丛既密又长的树根,有如老子的长髯,昭示出老子的思想"天长地久,无限生机"。
路的两边分别立有9块石头,上面刻的就是道德经。这部书虽只有5000余言,但思想深邃,博大精深,具有广泛的包容性。涉及天文,地理,医学,养生,军事,历史,政治。
老君造像,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道教石雕,是中国道教石刻中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道教尊他为教主,奉《道德经》为主要经典。
古人有句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清源山就应征了这句话。相传,以前铁拐李曾云游此地,见到这座山高耸入云,十分的壮观,于是便停在山头稍作休息。这时,他向下看去,看到蓝蓝的海,绿绿的草原,茂密的树木,于是高兴得用起他的拐杖不停的点地,大呼:“妙哉,妙哉。”可是他没想到由于用力过猛,铁拐深入地层数丈,突然间冒出了一股清泉,喷射不停。因此,最初发现这喷泉的人就把这座山命名为“泉山”。后来人们便在“泉”字上做文章,把山名演变为“清源”,就成了现在的清源山了。
据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泉州府志》记载:"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说明它是一块形状肖似老翁的天然巨岩,是巧夺天工的民间工匠略施技艺,把它雕刻成春秋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道教开山鼻祖老子的坐像。
老君造像高5.63米,厚6.85米,宽8.01米,席地面积55平方米。由于它是我国现存最大,雕技最绝,年代最久的道教石雕造像,因此文史界人士戏称之为“老子天下第一”,倒也名符其实。
生动逼真的造型,精美传神的韵味,夸张写意的线条,质朴淳厚的内涵,天人合一的意境,使这尊老君石像显得格外亲切可爱,充满令人心驰神往、百看不厌的魅力。
你看它席地而坐,左手扶膝,右手凭几,双眼含笑,须眉皓然,真可谓“风过髯动,指能弹物”。严格他说,老君的耳朵和双膝似乎不合比例,双耳垂肩、膝大无比,但这夸张和变位却恰到好处地让人感到大丈夫的伸屈自如。
最令人喜爱和赞叹的是,石刻老君的神态和蔼可亲,目光深邃而睿智,满脸笑容,豁达大度,平易近人,充满了一种温馨的人情味,一点也没有道貌岸然、威严凌厉的神仙架势。那襟怀坦荡,笑口常开的神情,让人感到可亲、可近。
老君造像原先有一座高大的道观围护,规模宏伟的真君殿、北斗殿等道教建筑颇为壮观,后来道观被焚毁,老君岩便露天屹立,与大自然浑为一体,它的健在,足以证实誉称“世界宗教博物馆”的泉州古城,在宋代道教文化的发达兴盛。李老君骑着青牛出函谷关,悠悠然“由楚入闽”,大概是看中了“泉南佛国”这一风水宝地吧!
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述“老子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日聃。”故籍为楚地苦县历乡“曲仁里人”。老君造像原先有一座高大的道观围护,规模宏伟的真君殿、北斗殿等道教建筑颇为壮观,后来道观被焚毁,老君岩便露天屹立,与大自然浑为一体,它的健在,足以证实誉称“世界宗教博物馆”的泉州古城,在宋代道教文化的发达兴盛。
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述“老子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日聃。”故籍为楚地苦县历乡“曲仁里人”。老子的不朽之作《道德经》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像我们常说的“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告诫人们祸福旦夕,都是相对的,不必为此患得患失,有所得必有所失,任何时候,都应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可被表象所迷惑,他的观点,充满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西周末年,老子目睹西周王朝的衰败,就放弃周朝隐居,骑着青牛悠然出函谷关,这时关令尹喜见紫气东来,料定有圣人过关,老子过关时,受到尹喜邀请变写下传世名作《道德经》。还有这盘根错节作为窗饰挂落的石构山门,有没有让大家感觉到充满了山野气息呢?这就把老子“崇尚自然”的思想烘托得淋漓尽致。
法国学者黛安娜.李作为我国文化部外文局专家,随外籍专家组来泉州考察,在老君岩题言:"这已是我第二次参观老君岩,但我仍和上次一样激动,因为这位老人和大地紧紧地融为一体,他好像知道一切,又理解一切。我国著名规划专家任震英题赞老君造像为:“老子天下第一”。
关于老君岩神像,曾有一个这样的神话:老君是个老顽童,活得十分快乐,他常常趁天庭无事时偷偷溜出去欣赏人间的风光,被玉皇大帝知道了,便找个借口蒙混过去。一天,老君又偷偷溜到人间,来到泉州清源山观景。当他望着这如诗如画的山景,闻着这沁人心脾的花香,完全陶醉其中的时候,一阵刺耳的尖叫声和惊天动地的响声混合一起,扰乱了老君的心情。老君怒气冲冲地朝发出声音的地方飞去。他看见一个大火球朝惊慌失措的人们扑去,一时怒火冲天,与火球打斗了起来,由于两人武功相差不大,一时难分高低。老君使出了招,猛打了一通,将火球打回了原形。火精元气大伤,自知打不过老君,便随口叫了声:“师傅!你终于来了!快救救我啊!”老君转头一看,心里纳闷了:什么嘛,哪里有什么师傅啊?待老君转过头来时,火精却已经逃之夭夭了。他为了火精不再来骚扰人民,便舍身化成一尊神像,守镇清源山脚下。清源山的人们十分感谢、敬佩老君,便将这座神像称做老君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