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壁流淙——瘦西湖二十四景之一(图:玉文/文:叶子)

标签:
石壁流淙瘦西湖二十四景之一2016年2月11日江苏扬州旅游 |
分类: 江苏镇江、杨州、南京行记 |
人,不过是这大千世界的匆匆过客,既然来了,就该留下点什么,至少能够证明我们来过。于是,在2016-11-02 15:17:59,我开启了我的博客生涯。——叶子题记
石壁流淙——瘦西湖二十四景之一
“天下西湖,三十有六”,惟扬州的西湖,以其清秀婉丽的风姿独异诸湖。一泓曲水宛如锦带,如飘如拂,时放时收,较之杭州西湖,另有一种清瘦的神韵。清代钱塘诗人汪沆有诗云:“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瘦西湖由此得名,并蜚声中外。
瘦西湖万花园重现清代瘦西湖二十四景之一的“石壁流淙”
“石壁流淙”堪称万花园内“点睛”之作,景点由水竹居、阆风堂等三组建筑和一组黄石假山组成,其中假山石料用量为一点二万吨。“石壁流淙”在扬州园林建筑中堆石用料最多,景点可充分体现“城市山林”的特点。
“石壁流淙”的山水之间按照历史原貌,由9个厅堂组成,共分两大部分,其中从壁山房包括:阆风堂、从壁山房、如意馆、清妍室、聆清音;水竹居包括:水竹居、花潭竹屿、静照轩、曲室。其中静照轩、曲室、聆清音,都是建在假山之上的,而其他建在山水之间。
“石壁流淙”将作为瘦西湖旧景坐落于万花园北面区域,并由北至南连接“静香书屋”、“二十四桥”、“白塔晴云”、“五亭桥”等景点,形成“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绵延不断的湖上风景线。
其实石壁流淙、静香书屋、水竹居在历史上是一座园林。“石壁流淙”,一名徐工,徐氏别墅也。它的主人是徐士业,字建勲,祖籍歙县,在扬州贩盐发家,成了大盐商。徐士业在致富后,在扬州居住,因捐输赈灾助饷、修筑河渠城防和承办乾隆南巡接驾等事宜,得到了按察使、奉宸苑卿等虚衔嘉奖。
据《歙县志》记载: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二月,乾隆帝南巡,徐士业因承办差务、踊跃急公,加恩奖励为按察使衔;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二月,乾隆帝再次南巡,对承办差事、捐输有功的两淮盐商又加恩奖励,徐士业被授予奉宸苑卿衔。徐士业是个儒商,他校刊过多种书籍,其中最出名的当属明末清初的大学者王晋升纂的《百家姓考略》。
“石壁流淙”就是徐士业修建的园林,建在瘦西湖北岸、白塔晴云之后。“石壁流淙”由西爽阁前池内夹河入小方壶,中筑厅事,额曰“花潭竹屿”。厅后为静香书屋……过此上半山亭山下牡丹成畦,围以矮垣,垣门临水,上雕文砖为如意,为是园之水码头,呼为“如意门”。门内构清妍室,室后壁中有瀑入内夹河。过天然桥,出湖口,壁中有观音洞,小廊嵌石隙,如草蛇云龙,忽现忽隐,莳玉居藏其中。壁将竟,至阆风堂,壁复起折入丛碧山房,与霞外亭相上下;其下山路,尽为藤花占断矣。盖石壁之势,驰奔云矗,诡状变化,山榴海柏,以助其势,令游人攀跻弗知何从。如是里许,乃渐平易,因建碧云楼于壁之尽处,园内夹河亦于此出口。楼右筑小室四五间,赐名“静照轩”。轩后复构套房,诡制不可思拟,所谓“水竹居”也。由此可见“石壁流淙”是徐氏别墅中的一景,但是它中间的一个主景点,因而以“点”代“面”,成为扬州二十四景之一;“静香书屋”与“水竹居”是徐氏别墅中的一个分景点。
《扬州画舫录》这样描述“石壁流淙”胜景:“石壁流淙”,以水石胜也。是园辇巧石,磊奇峰,潴泉水,飞出巅崖峻壁,而成碧淀红涔,此“石壁流淙”之胜也……如新篁出箨,匹练悬空,挂岸盘溪,披苔裂石,激射柔滑,令湖水全活,故名曰“淙”。淙者众水攒冲,鸣湍叠濑,喷若雷风,四面丛流也。此景蔚为壮观。
据记载,乾隆乙酉年间,乾隆来到这里,看到景色如此美丽,亭台楼阁中间,假山瀑布、繁花绿柳……于是给它起了个名字:“水竹居”,并御笔一挥,题下一首诗:“柳堤系桂双,散步俗尘降。水色清依榻,竹声凉入窗。幽偏诚独擅,揽结喜无双。凭底静诸虑,试听石壁淙”;还为这座园林题联:“水色清依榻;竹声凉入窗。”还有一对联“飞塔云霄半,书斋竹树中”成为广为流传的扬州名胜联。自此,水竹居声名鹊起,世称名迹。因为有皇帝的御笔题名,因而徐氏别墅又可统称为“水竹居”。
水竹居景点甚多,且很具特色,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曾指出《红楼梦》中最主要景点怡红院就是以扬州水竹居作为蓝本的。周先生曾将《扬州画舫录》中水竹居的景点之一静照轩的内景和怡红院的内景相比较。
这是怡红院的内景:
贾政等走了进去,末进两层,便都迷了旧路,左瞧也有门可通,右瞧又有窗隔断,及到跟前,又被一架书挡住,回头再走,又有窗纱明透门径。及到门前,忽见迎面也进来了一起人,与自己形相一样——却是一架大玻璃镜,一发见门多了。
(刘姥姥)于是进了房门,只见迎面一个女孩儿,满面是笑,迎了出来,……刘姥姥便赶来拉他的手——咕咚一声,便撞到板壁上,把头撞的生疼;仔细一瞧,原来是幅画儿。……又用手摸去,却是一色平的,……一转身,方得一个小门,……揪帘进去,……左一架书,右一架屏,……忽然想起,……这别是我在镜子里头呢罢?说毕,伸手一摸,再细一看,可不是:四面雕空紫檀板壁,将镜子嵌在中间。……一面只管用手摸,这镜子原是西洋机括,可以开合,不意刘姥姥乱摸之间,其力巧合,便撞开消息,掩过镜子,露出门来……
李斗《扬州画舫录》载扬州水竹居的景:
静照轩东隅,有门狭束而入,得屋一间,可容二三人。壁间挂梅花道人山水长幅,推之则门也。门中又得屋一间,窗外多风竹声。中有小飞罩,罩中小棹,信手摸之而开,入竹间阁子。一窗翠雨,着须而凝,中置圆几,半嵌壁中。移几而入,虚室渐小,设竹榻,榻旁一架古书,缥缃零乱,近视之,乃西洋画也。由画中入,步步幽邃,扉开月入,纸响风来,中置小座,游人可憩,旁有小书厨,开之则门也。
周先生将两者比较,得出怡红园以水竹居为蓝本的结论。扬州大学潘宝明教授则比较了一下外景。水竹居的外景是:门中石径逶迤,小水清浅,短墙横绝,溪声遥闻,似墙外当有佳境,而莫自入也。向导者指画其际,有门自开,粗险之石,穿池而出。长廊架其上,额曰“水竹居”。阶下小池半亩,泉如溅珠,高可逾屋,溪曲引流,随云而去。池旁石洞逼仄,可接楼西山翠,而游者终未之深入也。是地供奉御赐“水竹居”匾,及“水色清依榻,竹声凉入窗”一联。
再看潇湘馆的外景:前面一带粉垣,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进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上石子漫成甬路,……后院墙下忽开一隙,便泉一派,开沟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宝玉题联是“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
潘教授对外景作比较后得出结论:似乎水竹居外景更象潇湘馆的蓝本,因两景之魂都在于“清”与“凉”两字,两处的楹联似乎不约而同地突出了景物魂,“清”而“洁”,“凉”而“静”,两景之魂又是靠寓“清”之“竹”,寓“凉”之“水”表现,水与竹配置如此和谐,互衬互补,相得益彰。这更加证明了周汝昌的推断。扬州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祖父曹寅曾任职和活动之地,而且还有房产在这里。曹雪芹将扬州的景色融入作品中完全是有可能的。这样“石壁流淙”可打响“怡红院”的品牌,优势独擅,外地无法掠美。
如今的静香书屋早在十几年前建成,景致纤巧可观。据传书屋为纪念主人好友金农。其人性格孤傲,故书屋也有孤傲之色,黄石布景,棱角分明,门用方门,取直线条,与粉墙青瓦呼应。最触目的是墙上高亭,独踞山顶,傲视来人,无谦卑之态。
据潘宝明考证:静香书屋不是有意以《红楼梦》中大观园为蓝本,而是按旧时《扬州画舫录》的记载、清代园林档案中的效果图复建。但步行其间,却与大观园景色那样相契相合。主厅为卷棚式,面水而建,一汪碧水中睡莲婀娜,游鱼戏水,一艘画舫卧波,亭廊环围桥闸,黄石构筑的假山上翼然飞亭。
建筑多以“半制”取胜。即舫为半舫,亭为半亭,月洞口旁的美人靠也仅有一半。但这一个个的“半”又以廊、墙或遮或掩或放或收,打破了旧式园林的对称规整,显得轻灵活泼。书房内,松林梅的木雕罩格,条几上供桌屏、花瓶,书桌上置文房四宝,多宝架上摆放线装古书,圆桌上一盘围棋,使人一进其中立即体味到《红楼梦》中富贵闲人的洒脱和聪慧,停足其间,仔细把玩,余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