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分类: 教学设计 |
思想政治必修四第十二课第二框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教材分析】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第十二课第二框题。本框题的内容主要分为两目:第一目主要介绍价值判断与选择的含义、产生、要求以及社会历史性特点,第二目主要介绍影响价值判断与选择的因素、正确的价值判断与选择的条件及正确处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等。
第十二课有三个框题,分别是《价值与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其中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人生价值,是第十二课的核心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正确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在正确地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基础上,才能找到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途径。因此,《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这一框题,在十二课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1.学生学习基础分析:通过前三单元及价值观的有关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哲学生活基础知识,为本框题的学习准备了一定知识的基础。
2.学生能力分析:高二学生拥有一定生活体验,具备一定的信息收集和筛选能力、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具备初步逻辑思维能力,对问题的一定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
3.学生心理分析:对于学生个体的发展和我们社会的发展应该持什么态度和观点,高二学生已经有了思考的需要和希望得到解惑的需要,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现在独生子女有良好的生活条件,但是社会很多的价值诱因导致他们选择与判断的迷茫,因此学习本框题有它特有的意义。他们的可塑性很强,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价值判断的含义,辨别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
(2)理解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特点;
(3)掌握如何做出正确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2.能力目标
(1)联系实际,分析人们的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透过现象认识本质,领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培养认识和选择正确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2)在价值冲突中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教学重难点】
【教法】
【学法】
【教学手段】
常规教学工具及多媒体辅助手段
【教学时数】
一课时/45分钟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二)讲授新课
如果一名儿童不幸落水了,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
为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
学生进行思考,教师进行点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随后开始本课的内容讲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有方向,有动力。)
1.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1)
★
◆
学生回答:略
教师点拨:认为粮食很珍贵的同学,会把饭菜吃完;认为粮食不珍贵的同学,会说不好吃,把饭菜倒掉。认为粮食很珍贵或不珍贵是一个人的认知,即价值判断;把饭菜吃完或倒掉是一个人的行为,即价值选择。由此可见价值判断是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做出判断。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出的选择。
(2)
◆问题二:结合情境一,分析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关系如何?
学生回答:略
教师点拨:认为粮食很珍贵的同学,会把饭菜吃完;认为粮食不珍贵的同学,会说不好吃,我把饭菜倒掉。由此反映出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价值判断决定价值选择,价值选择体现价值判断。
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特点:
★情境二:前些年,我国很多大学毕业生的择业标准是:“起点高、薪水高,职位高”,“名声好一点、牌子响一点、效益高一点、 工作轻松一点、离家近一点、管理松一点”的“三高六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和发展,人才市场的建立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我国“双向选择”的市场用人机制也日益规范。再加上近几年高校扩招,毕业生数量猛增,大学毕业生开始出现就业难。许多毕业生开始转变就业观,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社会的需要,现在最能适应自己的职业进行择业。
◆问题三:结合材料分析,促使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分析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的原因,理解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学生回答:略
教师点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因此,评价历史和现实的价值观念,应考虑当时的条件、背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要与时俱进。
★情境三:欣赏一首古诗:
◆
(设计意图:让学生分析比较农民和地主对下雨的不同看法和评价,理解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主体差异性。)
学生回答:略
教师点拨: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也就不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表现之一)
★情境四:三个人同时看到维纳斯雕像,医生说:“一个残废人!”。老爷爷说“有伤风气!”。艺术家说:“这是一件伟大的艺术品”。
◆问题五:即使是同一阶层的人,为什么人们的认识角度不同,立场不同,做出的价值判断也会不同?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医生、老爷爷、艺术家三人对维纳斯雕像的不同评价,明白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差异性。)
学生回答:略
教师点拨: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做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人而异。(表现之二)
★情境五: 近年来,受利益的驱动,小煤窑非法开采,禁而不止,以致矿难频发,已经成为国民关注的焦点。为此,国务院明确提出对非法办矿的小煤窑要坚决予以取缔,然而对于关闭非法小煤窑,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看法。展示不同人从不同的立场出发所表达的观点不同。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小煤窑主、矿工、乡镇领导及遇难矿工家属的不同观点,明白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差异性。)
学生回答:略
教师点拨:人们站在不同的(利益)立场上,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就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表现之三)
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
首先通过问题探究,学生们已经懂得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立场不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也不同,也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从而思考: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有没有标准?
★情境六:展示永动机的失败以及袁世凯复辟失败的案例。让学生们思考他们失败的原因。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简单明了的事例总结,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学生回答:略
教师点拨:(1)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之必由之路。
★情境七:通过展示西藏曾经实行农奴制度时以及现在实行开放之后的照片,让学生思考达赖的价值选择---恢复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讨论他实现的可能性是否大?为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到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不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的措施注定失败。)
学生回答:略
教师点拨:(2)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
◆
学生回答:略
教师点拨: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集体、社会利益的关系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当个人利益同人民群众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要善于从不同角度考虑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当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利益没有发生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和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三)课堂小结(先由学生小结,老师根据学生小结的情况做适当补充)
在人一生中,时时刻刻都面临着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只有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立场上,坚持真理,走历史必由之路,才能过有意义的人生,才能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
(四)课堂练习
2.人们选择的目标能否实现,实现的程度如何,取决于(
3.
既然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会因人而异,那么,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无所谓对错。”观点中的结论(
A.正确,因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属于主观范畴
B.错误,因为衡量人们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正确与否是有客观标准的
C.正确,因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D.错误,因为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
【板书设计】
1.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2.怎样才能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3.如何正确处理个人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利益关系
【教学理念】
1.以教师的教为本位的知识观向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观转变
2.以书本知识为本位的知识观向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知识观转变
3.由以静态教案为本位的备课观向以动态教案设计为本位设计关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