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017-12-16 19:25:17)分类: 教学设计 |
思想政治必修四第七课第二框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教材分析】
1.“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是人教版高二《思想政治必修3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唯物辩证法部分第一个观点——联系观。
2. 学习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知道了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本节课是处于承接和说明的地位,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一环节的最终环节,如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就占有重要地位。
3. 此外,本节内容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学生本身就是社会实践的一个主体,能够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学会学习生活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节内容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中有着重要的引导意义,联系观也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学情分析】
1.知识掌握方面
学生知识理解层次浅,对知识点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字面上的意思,没能从思想政治学科上的意思来理解或理解不到位。
2.能力方面
对于高二学生来说,其思想正处于十分活跃阶段,知识面也在快速拓宽,对于生活在现代化信息社会的今天,是否能够用全面的、整体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学生以后发展的方向和思维方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欠缺。
3.情感方面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运用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剖析生活实例;
(2)能够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设计方案,培养综合性思维能力;
(3)同时,学会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最佳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探究发现性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相关知识和实际的相互转换能力,结合实际;
(2)能够用情境和案例教学启发学生学会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并能够更好的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树立整体意识,培养全局观念;
(2)具有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
(3)改善学生的生活方式,提升其价值观念。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掌握系统优化的思维方法
2.教学难点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教
1. 情景教学法
在导入部分讲述两个经典的故事——盲人摸象和坐井观天,从生活熟知的故事起,让同学们身临其境去思考,蕴含了的哲学道理,并引入本课的知识学习。
2.
案例分析法
在每一个知识的学习部分,都用一到两个案例来分析该知识点内容,经过案例的分析讨论,说明和解释该处知识的原理,灵活应用。
3. 讨论法
这一教学方法贯穿始终,无论在情境分析部分还是在案例展示部分,以及最后的总结结论部分,都有组织学生的参与和讨论,并发言,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 启发式教学法
同讨论法一样,在案例分析和情景教学的同时,无不有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贯穿其中,通过案例和情境的分析,启发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和故事连接起来,并举一反三,能够联想到其他的生活中的事例,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真正意义上引导学生学会、把握哲学对生活的指导意义。
5.讲授法
讲授法的主体是教师,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具有非常强的自主性,因此教师的适时引导和分析是必不可少的,及时有效的为学生解开困惑,并系统的、整体上把握课堂节奏,同时能够完整的建构知识框架,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的提升。
总之,各种教学方法的联合运用,交替变换,不仅能够使课堂灵活生动,更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并且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最大限度的让那个学生参与并总结,加以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努力实现教学的高效和全面发展。
【学
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及知识。有效地学法指导应是渗透在教学过程中的,是通过优化教学程序来增强学法指导的目的性和时效性。
因此,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在本课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几种学法指导:自主探究法、分析归纳法、合作交流法、反思总结法。很好的配合情景教学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讲授法,更加有效的学习,实现高效、生动的课堂教学。
【教学手段】
授课计划、教材、教案、传统的黑板、粉笔、多媒体课件、激光笔多媒体教具相结合
【教学时数】
一课时/45分钟
【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组织教学(考勤、复习旧课、填写日志、组织教学)
1. 引入新课
图片展示大家耳熟能详的“盲人摸象”和“坐井观天”的故事(课件展示两幅插图并解说故事内容)。在同学们已有知识的认识内,想想这两则故事犯了什么共同错误?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在哲学上蕴含的道理。
2.讲授新课
(1)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探究1:什么是整体?什么是部分?
就刚才我们初步体验过的“盲人摸象”和“坐井观天”两个故事,我们回顾一下。“盲人摸象”中,我们知道,有的盲人说大象的就像一把扇子,因为他摸到的是大象的耳朵;有的盲人摸到了大象的牙齿,他说大象就像一个又大、又粗、又光滑的大萝卜。”还有盲人说大象只是根大柱子,我们都知道他摸到了大象的腿;更有盲人说:“大象哪有那么大,它只不过是一根草绳。”原来他摸到的是大象的尾巴。四个盲人争吵不休,都说自己摸到的才是大象真正的样子。而实际上呢?他们一个也没说对。因为我们看到的大象不是这样的。
“盲人摸象”就告诉我们不能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而应看全局,那样才能全面和真实的了解事物的情况。
请你说一说什么是整体,什么是部分?(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静态上:整体是事物的全局,从数量上看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从数量上看是多。
动态上: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分享一则故事(课件展示),让同学体验为什么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A. 二者密不可分
整体由部分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
B. 二者相互影响
a.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b. 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补充部分)
3 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具有重大意义
整体处于统率的主导地位,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要求我们
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寻求最优目标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
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再体验:分析了整体和部分的联系后,请用我们身边的成语、俗语或者身边的例子来说明。
下面看一组例子,各说明了什么道理?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相互依存(整体离不开部分)、相互影响(部分对整体的影响)。
b.滴水不能行舟,独木不能成林。(部分离不开整体)
c.“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部分离不开整体)
d.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整体对部分的影响)
e.牵一发而动全身。(部分对整体的影响)
f.一着不慎,全盘皆输。(部分对整体的影响)
学生分析、回答,教师简评。总结回顾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展示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
整 体 与 部 分 |
区 别 |
(1)含义不同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部分; 部分处于被支配地位,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
联 系 |
(1)相互依存 部分制约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
方法论 |
(1)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 (2)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发展 |
我们学习原理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那么这个原理给我们提供了怎样的方法论?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要求我们掌握系统优化方法。
(2) 掌握系统优化方法
1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探究2:什么是系统?什么是要素?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要素是组成一个整体而相互作用的部分
2 系统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典型事例:田忌经常与齐国众公子赛马,设重金赌注。孙膑发现他们的马脚力都差不多,马分为上、中、下三等,于是把赛马顺序调换了一下,用田忌的下等马对付齐威王的上等马,用上等马对付他的中等马,用中等马对付他的下等马。最终三场比赛,田忌一场败而两场胜,最终赢得齐王的千金赌注。
系统的基本特征要求我们:A.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B.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探究3:如何才能正确的使用系统优化方法?
事例:从简单开始,还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三个和尚”的故事(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该怎么解决呢?
分析:首先这个故事是这样的:三个人,人数多了却没水吃,原因就是大家都不配合,谁也不愿多吃亏,并且不能够协调有序,因此导致混乱,那么,与我们今天所说的系统优化有什么相似的道理?
讨论:学生思考,发言,教师总结,并给出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就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设计了的方案。
第一种:三个小和尚商量后把路分成三段,三个人接力挑水,水缸就满了。
第二种:老和尚立了新庙规,三个小和尚,谁水挑得多,晚上吃饭加道菜;谁水挑得少,没菜,吃干饭。这一来,小和尚们争着挑水,一会儿庙里的水缸就满了。
第三种:三个小和尚商量,山上的竹子很多,咱们干嘛挑水呢!砍一些竹子,打通它,连成一个输水管,河边装一个轱辘。第一个和尚摇轱辘,水桶上去了;第二个和尚站在高处,把水桶里的水灌入水槽;第三个和尚在庙里接水,把水缸装满。三个小和尚分工不同,三天一轮换。
(3)实战演练:小明沏茶的故事——如何合理安排烧水沏茶?
妈妈让小明给客人烧水沏茶。洗水壶用1分钟,烧开水用15分钟,洗茶壶用1分钟,洗茶杯用1分钟,拿茶叶用2分钟。小明估算了一下,完成这些工作用20分钟。为了使客人早点喝上茶,按你认为最合理的安排,多少分钟就能沏茶了?
学生分析,设计方案:
方案1: 洗水壶1分钟-烧开水15分钟-洗茶壶-洗茶杯-拿茶叶-沏茶。
方案2:洗水壶1分钟-烧开水15分钟(同时洗茶壶、洗茶杯、拿茶叶)-沏茶。
这两个方案有什么不同?
他们是如何安排与考虑的(系统优化的角度观察和处理问题)?
学生分析、回答,教师简评。
得出结论:着眼于整体性原则、遵循有序性原则、注重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统筹考虑,优化组合,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总结归纳:学生总结发言,老师补充并强调重点,先复习后练习
1 本节课学习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即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所要求的方法论,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和系统优化方法。
知识结构图如下:
含义
用
联
系
的
观
点
看
问
题
方法
2 明确了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而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因此,应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重视部分,用部分推动整体的发展,同时,要注重事物内部的有序性和结构优化,从而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即1+1>2的效果。
3 通过一系列小故事的讲述,同学们深刻体会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那么我们就要理论结合实际,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改善我们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事,比如:我们所生活的自然界、生物圈以及经济危机等现象。
(5)巩固提高
1 整理知识点,完成检测题
2 要指导生活实践,先从自身做起。课后请同学们就本节课所学知识来对自身的学习做一个升级版的系统分析和优化,做成一个计划,对比分析和目前你的学习方法和状态有什么好的变化。
3.板书设计
第七课
(1)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1 辩证法的联系观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2 整体与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3 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具有重大意义
(2) 掌握系统优化方法
1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2 系统的基本特征
4.教学理念
(1)通过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一课,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能力和意识;
(2)能够观察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领会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解析事物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常识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学习和生活。
5.知识结构图
含义
用
联
系
的
观
点
看
问
题
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