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论||

(2022-08-14 23:40:53)
标签:

文化

分类: 诗词知识

诗论


诗有四正:性情宜正,志向宜正,本源宜正,是非取舍宜正。
诗有六要:心要忠厚,意要缠绵,语要含蓄,义要分明,气度要和雅,规模要广大。
诗有四清:心境欲清,神骨欲清,气味欲清,意致音韵欲清。
诗有三真:言情欲真,写境欲真,纪事欲真。
诗有三超:识见欲超,气象欲超,语意欲超。
诗有四高:格欲高,兴欲高,地步欲高,手眼亦欲高。
诗有四近:宜近情,宜近理,宜近风雅,宜近画图。
诗有三深:情欲深,意欲深,味欲深。
诗有三浅:意欲深而语欲浅,炼欲精而色欲浅,学欲博而用事欲浅。
诗有三严:纪律欲严,对仗欲严,弃取欲严。
诗有三宽:声病无碍者宜宽,如蜂腰、鹤膝之类。俗论太刻者宜宽,如论杜诗每联上句第七字,上去入间用之类。瑜多瑕少者宜宽。
诗有三留:留好意以待发挥,留好字以助警策,留好韵以振精神。
诗有四不可:骨不可露,气不可浮,情不可过,意不可偏。
诗有四勿伤:炼勿伤气,曲勿伤意,淡勿伤味,瘦勿伤神。
诗有三不尽:景尽情不尽,语尽意不尽,兴尽味不尽。
诗有三可借:故事可借,字意可借,古人句可借。
诗有三可借:故事可借,字意可借,古人句可借。
诗有三不欲胜:文不欲胜质,境不欲胜情,情不欲胜理。
理、情、景、质、文!
诗有五不可失:丽不可失之艳,新不可失之巧,淡不可失之枯,壮不可失之粗豪,奇不可失之穿凿。
诗有五可五不可:可颂不可谀,可刺不可讪,可怨不可疾,可乐不可淫,可哀不可伤。
诗有四能四不可不能:能放不可不能收,能入不可不能出,能呼不可不能应,能即不可不能离。
诗以古为主,以高为上,自然者次之,浑然者次之,超然者次之,纯粹精炼者次之,清新秀逸壮健者次之,奇丽瘦淡者次之。

1
学诗当具备五种情怀,一要温厚有余,潜心修德。所谓人品高诗品自高是也;二要有真情实感,抒发自我。所谓诗中有我,才能动人;三要有忧患意识,爱国情怀。所谓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四要有时代气息,反映生活。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五要认真对待,虚心好学。所谓多师是我师,非止可师之人而师之也。
2
诗用字须活,否则便无生气。若是一味引经据典,横加注解,无异嚼蜡耳!
3
诗不可多作,更不可强作。然有诗者,去一处便有兴,逢节日便有感,动辄每日一诗,甚至数首。既是求多求快,难免失之于细,此类诗,几无率性可言,不读也罢。须知诗在精而不在多也,作诗者不可不知。




浅论折腰体律绝


浅论折腰体律绝

       (引自《中国韵律诗歌网》风无痕所发贴)

1. 什么是折腰体

折腰体,是格律诗在平仄上的一种变格,指中间腰部有规律的失粘至下联与上联平仄格式相同或相近,而意不断的绝句或律诗。

2.折腰体的格律

折腰体是有严格的格律要求的,犹如正格格律诗一样要求同本句内平仄相对,同一联内上下句平仄相对。只是上下联在平仄上,下联步上一联的平仄格律,这样就形成了有规律的失粘。绝句的腰在第三句,律诗的腰在第三句,第五句,第七句。绝句有规律的失粘在第三句,与第二句比较失粘,律诗有规律的失粘是在下一联的首句,这样就形成了上下两联平仄格式相同。在律诗里有规律的失粘可以出现在第二联也可以出现在第三联和第四联的。整首律诗里一般只有一联失粘,也有两联失粘的,整首律诗都失粘的也有但很少见。

以七绝平起首句不押韵为例格律应为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其他格式可以此类推,除第三句遵循第一句平仄要求之外,其他要求与正体绝句格律相同,如可平可仄处相同,也可以用拗救等。

律诗格式也是如此,如 第二联失粘平起首句不押韵句式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其他格律可以此类推。要强调的是,折腰后的律诗除整首都失粘的外,须继续按粘对的规律顺承下去,该粘的仍需粘。

3折腰体的理论

折腰体的称谓,最早出现于唐代高仲武编选的《中兴间气集》。高仲武《中兴间气集》是唐代盛、中之交的诗选,高仲武,渤海(今山东滨县)人。生卒年、字号不详。诗集2卷,选录肃宗至德初(756)到代宗大历末(779)20多年间作家作品,计26人,诗130多首。旧史家称此时为安史乱後之“中兴”时期,书名取此。该书选录了大历十才子之一崔峒的《清江曲内一绝》:“八月长江去浪平,片帆一道带风轻。极目不分天水色,南山南是岳阳城。”题下注明“折腰体”。这是有关折腰体的最早记载。

其后北宋僧人惠洪《天厨禁脔》卷上云:“折腰步句法:《宿中山》:‘幽人自爱山中宿,更近葛洪丹井西。庭前有个长松树,夜半子规来上啼。’前诗韦应物作,虽中失粘而意不断也。”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云:“有绝句折腰者,有八句折腰者。

南宋人魏庆之《诗人玉屑

诗体》释之曰:“折腰体,谓中失粘而意不断。”并举渭城曲为例,下注折腰体。另记载七言变体 “律诗之作,用字平侧,世固有定体,众共守之。然不若时用变体,如兵之出奇,变化无穷,以惊世骇目。如老杜诗云:“竹里行厨洗玉盘,花边立马簇金鞍。非关使者征求急,自识将军礼数宽。百年地辟柴门迥,五月江深草阁寒。看弄渔舟移白日,老农何有罄交欢。”此七言律诗之变体也。渔隐”  绝句变体  “韦苏州云:“南望青山满禁闱,晓陪鸳鹭正差池。共爱朝来何处雪,蓬莱宫里拂松枝。”老杜云:“山瓶乳酒下青云,气味浓香幸见分。鸣鞭走送怜渔父,洗盏开尝对马军。”此绝句,律诗之变体也。同上”。

明朝梁桥的《冰川诗式》也列举了渭城曲作为折腰体的例子。

至清朝蘅塘退士在选录唐诗三百首时直接就将这种中间有规律的失粘律绝选在近体律绝之内。当代诗词词典大都收录折腰体,作为律绝的一种变体,其解释基本相同。

4折腰体的实例

鸿硕兄统计的《唐诗三百首》中平韵失粘的八首是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和贾至舍人早期大明宫之作(王维)、积雨辋川庄作(王维)、咏怀古迹五首之二(杜甫)、赠赠阙下裴舍人(钱起)、滁州西涧(韦应物)、赠别二首之一(杜牧)、渭城曲(王维)。其实在唐朝这种体式很是盛行,

再举些例子供大家欣赏。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送沈子福之江东》 王维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碛中作》 岑参

日长风暖柳青青,北雁归飞入窅冥。岳阳楼上闻吹笛,能使春心满洞庭。

——《西亭望春》 贾至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回乡偶书》 贺知章

暗将心地出人间,五六年来人怪闲。

自嫌恋着未全尽,犹爱云泉多在山。

------白居易《游仙游山》:

始见青云干律吕,俄逢瑞雪兆阳春。

今日回看上林树,梅花柳絮一时新。

-------赵彦昭《奉和圣制人日玩雪应制》:

莫道君王行路难,六龙西幸万人欢。

地转锦江成渭水,天回玉垒作长安。

——《上皇西巡南京歌》 李白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滁州西涧》 韦应物

怅望南徐登北固,迢遥西塞恨东关。

落日临川问音信,寒潮唯带夕阳还。

——《答张继》 皇甫冉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逢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向北飞。

——《春夜闻笛》 李益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柳州二月》 柳宗元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南园》 李贺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至今疑。

------杜甫《咏怀古迹》

苦忆荆州醉司马,谪官尊酒定常开。

九江日落醒何处,一柱观头眠几回。

可怜怀抱向人尽,欲问平安无使来。

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滪堆。

------杜甫《所思》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琉。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汉主离宫接露台,秦川一半夕阳开。

青山尽是朱旗绕,碧涧翻从玉殿来。

新丰树里行人度,小苑城边猎骑回。

闻道甘泉能献赋,悬知独有子云才。

——《和太常韦主簿五郎温泉寓目》 王维

吾兄诗酒继陶君,试宰中都天下闻。

东楼喜奉连枝会,南陌愁为落叶分。

城隅绿水明秋日,海上青山隔暮云。

取醉不辞留夜月,雁行中断惜离群。

——《别中都兄明府》 李白

高馆张灯酒复清,夜钟残月雁归声。

只言啼鸟堪求侣,无那春风欲送行。

黄河曲里沙为岸,白马津边柳向城。

莫怨他乡暂离别,知君到处有逢迎。

——《夜别韦司士》 高适

相国临戎别帝京,拥旄持节远横行。

朝登剑阁云随马,夜渡巴江雨洗兵。

山花万朵迎征盖,川柳千条拂去旌。

暂到蜀城应计日,须知明主待持衡。

——《奉和杜相公发益州》 岑参

柳亸莺娇花复殷,红亭绿酒送君还。

到来函谷愁中月,归去磻溪梦里山。

帘前春色应须惜,世上浮名好是闲。

西望乡关肠欲断,对君衫袖泪痕斑。

——《春暮虢州东亭送李司马归扶风别庐》 岑参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宾至》 杜甫

已见槿花朝委露,独悲孤鹤在人群。

真仙出世心无事,静夜名香手自焚。

窗临绝涧闻流水,客至孤峰扫白云。

更想清晨诵经处,独看松上雪纷纷。

——《秋夕寄怀契上人》 皇甫曾

南国山川旧帝畿,宋台梁馆尚依稀。

马嘶古道行人歇,麦秀空城野雉飞。

风吹落叶填空井,火入荒陵化宝衣。

徒使词臣庾开府,咸阳终日苦思归。

——《荆州道怀古》 刘禹锡

5.折腰体的音乐性

折腰体是唐代诗人在近体格律形成后的一种大胆创新,是为了改变律绝千篇一律的格式的一种变格。折腰体并不是拗救,错了格律后的补救,而是遵循着自有的格律精心写就的诗篇。其音乐性和正格诗歌相同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渭城曲的在当时的传唱就可见一斑,唐人宴别时,往往歌此调,如刘禹锡《与歌者》“旧人惟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白居易《南园试小乐》“高调管色吹银字,漫拽歌声唱渭城”、王崇熙《西河送客入京》“渭城柳色已青青,强驻行人听渭城”、张祜《耿家歌》“不堪昨夜先垂泪,西去阳关第一声”、李商隐《饮席戏赠同舍》“唱尽阳关无限叠,半杯松叶冻颇黎”、谭用之《江馆秋夕》“谁人更唱阳关曲,牢落烟霞梦不成”,宋代李清照“更是千万遍阳关唱遍,也者难留。”

及至五代及宋,词兴起后,为了便于歌唱,更是大量借鉴了这种失粘格式,融入词中,很多词谱中都有这样不沾的现象存在。可见这种格式在音乐性方面与正格律绝格律相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