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野散步得句
金嗣水
芦絮飘飘如雪纷,庭园枫叶似红裙。
一行汀鹭冲天去,欲上清空捕白云。
郎晓梅点评:
此诗胜在形象。一句言芦絮,二句言枫叶,都似乎可见。第三句“一行汀鹭冲天去”虽有“一行白鹭上青天”的影子,但句犹抢眼逼人,令画面陡然无限生动,过目而复回望流连。此诗弱在几处刻意斧凿的修辞,即一二句的两处明喻和第四句的用“捕”拟人匠气太盛天成不足。拟人法我们可以学习杜甫。其诗云“随风潜入夜”(《春夜喜雨》),“山青花欲燃”(《绝句二首·其二》),“群山万壑赴荆门”(《咏怀古迹》),“月生初学扇”(《复愁十二首·其一》),其中“潜”“欲”“赴”“学”用拟人入句,绝无起翘突崛,而令人读之浑然无觉,如人健康之器不需识之,似乎本该如此,是所谓用似不用,乃为浑然天成,是修辞但为意境服务者。
江馆晚宿
乌饭子
独上华楼闲倚窗,远山彼岸小如矼。
归舟渔火渐相继,一渚残阳挤下江。
郎晓梅点评:
闲适之意尽在风景把玩之间。一句写缘起,二句承之写景,三句转为四句做准备但仍然从二句写景相承而写景,二句静景,三句动景,有时间第次变化之感,第四句将自然本无关联的渔火与残阳关联,令其互动,饶有天真趣味,且见题中“晚”意,扣题如是全似无意无绝之间,非一般作手可为。其修辞格使用,第四句中“挤下”拟人略嫌用力,第二句中用明喻自然令见远山之形态活跃目前可嘉。或问所谓比喻自然,数目多少为宜?当从所需。此等闲适,一般情况一则足矣,两则或恐嫌刻意造作之味太浓。至若有如白居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琵琶行》);苏轼“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百步洪二首·其一》),博喻恣肆以渲染音乐或洪湍气势者,则又当另论。把握力不足的作者最易陷于造作泥淖,一般诗人于闲适诗中或当谨慎连用比喻,但不影响为营造气势氛围,连用比喻或用博喻。
枫树沟捡落叶
王继权
未见游人但听风,将秋拾入布囊中。
虽然脉老霜侵骨,不褪归根那片红。
郎晓梅点评:
落叶归根之意不见独到之新。此诗抢眼处在第二句的“拾”“秋”的反常搭配,是为拈连格。陈望道《修辞学发凡》说:“甲乙两项说话连说时,趁便就用甲项说话所适用的词来表现乙项观念的,名叫拈连辞。”其乙项为句中“秋”,其甲项为题中“叶”。古人善用拈连者如,“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锁”之甲“深院”拈连乙“清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淘”之甲“浪”拈连乙“千古风流人物”,“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春晚》)“载”之甲“人”(未出现)拈连乙“愁”,“燕子衔将春色去,纱窗几阵黄梅雨”(秦觏《黄金缕》)“衔”之甲为“泥”等未知可想之物拈连乙“春色”,拈连词为“清秋”“人物”“愁”“春色”,除却“春色”基本趋向于虚不可眼见,其用为将实写转为虚写,从客观转为主观,由景而入抒情议论,多见于宋词。唐诗用之者不见繁盛,用也法不尽同于宋词。譬如“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卷”之甲为“帘”,所拈连“月光”(未现于本句)也是实景。今诗人用拈连每每跳脱不合旧诗意境,或在于拈连词使用近于宋人之虚而不实吧。当然也有专为彰显修辞乃至不必用而强用之全不论诗之意境者。
烧寒衣低喃(通韵)
曾继全
悲娘简朴少罗衣,难报春晖空泪凄。
锦袄随烟问肥瘦,儿还夜里不关机。
郎晓梅点评:
今人诗无关痛痒者多。此诗悲情深切,是富于思想性的能抓住痛点的时今稀缺的一类。从表现手法上看,一二句议论削弱诗美,但三四句转结见奇。等已故之人回复电话本就非常人之举,为其夜不关机又进一重非常层次。事虽非常,然而事发于思念深切之人又自然而然。悲情之人不乏,非常之事发生不难,难的、罕有的是诗人能够抓住夜不关机等母亲回复的这个细节以写其痛于不言之中。此诗浑比陈去疾《西上辞母坟》诗。其诗云:“高盖山头日影微,黄昏独立宿禽稀。林间滴酒空垂泪,不见丁宁嘱早归。”陈诗抓住的是回忆中的母亲“丁宁嘱早归”的温暖的生活细节。两诗异曲同工。但比照陈诗一二句写景,我们回头来看曾诗一二句议论,亦可见绝句意境营造之法中环境铺排的景美之力道。
过西水
樊旭东
世事不由身,转蓬西水滨。
心随鸿影过,又作往来人。
吴晓晖点评:
“转蓬”和“鸿影”是古诗里最有代表性的标签之一。是历代诗人感叹身世飘零、抒发去国怀乡之幽思时使用频率极高的词汇。曹操有:“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的名句。他才高八斗的儿子曹植写转蓬的诗更多,其著名的《吁嗟篇》更是用整首诗120字来咏转蓬,其后的李白、杜甫及众多名家也都不断使用。“鸿影”则备受宋代诗词家的青睐。如果宋代有热搜,“鸿影”一定是多次上榜的。东坡的“飘渺孤鸿影……寂寞沙洲冷”和稼轩的“不逢飘零,
天外孤鸿影。几许凄凉须痛饮”被广为传诵,备受后人推崇。
这两个标签词汇奠定了本诗的感怀飘泊,思乡思归的基调,将起句的身不由己和结句的无可奈何有机地结合成一体。虽然是旧题材,并无出新之处,但“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一样的主题,一样的幽思,一样的令人读之动容。这大概也是电影界不断翻拍名著,致敬前人经典也一样可以打动观众得到票房的原因吧。“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古人不余欺也。
老槐树下
范东学
当年槐下学儿歌,故事常听狼外婆。
今日还来槐下坐,只聊谁个赚钱多。
吴晓晖点评:
这首诗的结构类似崔护《题都城南庄》,然而一个写情爱,一个写世态。老槐树是典型的中国南方城镇及乡村的地标,很多人心中都有一段童年时老槐树下的记忆。当年树下学儿歌听童话故事,时光在恬静而纯真的生活中流逝。今天世界却是色彩斑斓,光怪陆离。我们的生活似乎不再那么单一纯粹,老槐树似乎逐渐被我们冷落和遗忘,偶尔来树下坐坐,聊的内容却只剩下钱了。不知道是生活改变了我们还是我们改变了生活,当年的恬静与童真已一去不复了。这种描写与感慨发人深思,引人共鸣。
北方初冬
钟光义
城外寒流人影瘦,庭前枫叶半红黄。
不知风喊寻谁去,剩有梅花带雪香。
吴晓晖点评:
“剩有梅花带雪香”是本诗的精彩之处,佳句。梅花有香而雪本无味,作者反其理而用之,使此句变得飘逸隽永,余味悠长。
陆游写过:“倚杖月生人影瘦”,吴潜写过:“倦鸟投林云返岫,人影瘦。”本诗的“城外寒流人影瘦,”都描写天凉的季节,但两位古人不直接写寒冷而让人生出凉意,本诗直接写出“寒流”反而失之直白。第三句与前后的衔接呼应稍显生硬。但有结句的佳句在手,再稍作斟酌推敲,必成佳作。
郊野散步得句
金嗣水
芦絮飘飘如雪纷,庭园枫叶似红裙。
一行汀鹭冲天去,欲上清空捕白云。
吴晓晖点评:
此诗画面感极强,读此诗时脑海中似有小视频同步。色彩和动感交迭次第,极富张力。汀上一行白鹭冲天而起,去追逐晴空里的白云。捕字很有冲击力。虽为写景偶得之作,然谋篇布局,遣词炼字,起承转合都颇见功力。
琵琶仙·红双叶
范诗银
离雁遗声,又风语、可识连枝双叶?如许争抱春芯,香浮一层雪。方读取、青山隐隐,却偏是、晓来清月。照眼新红,牵襟旧绿,当待谁折?
漫相与、中卷闲分,恰分得、辛酸那时页。无奈满腔愁绪,给它秋云阅。千片过、流尘敛迹,两寸心、织梦耽悦。可寄多少相思,泪凝霜玦。
英子简评:
范诗银老师的词作极富情致。他的词作会牵动读者的思绪,随着作品情感的流动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代入感极为强烈,使人沉浸在作品之中而浮想联翩。这首咏物词写得极美,不仅形象地描写了红双叶的特点,而且赋予其丰富的情感内涵,笔蘸相思,感人心怀。
上片重在描写红双叶的形态,极具神韵。开拍以雁声、风语导出连枝双叶,间接地将红双叶置于特定的时节——秋季。尤以“遗”一词用得精妙,凄清意境顿出。“识”的巧用将离雁、秋风人格化了,此声轻问,入情入境,极为有味。接着,作者以“如许争抱春芯,香浮一层雪”描写红双叶的特点,笔法轻灵,重在神似。“争抱”则将红双叶拟人化了,形象地写出红双叶暗藏“春心”、紧紧簇拥着“春心”的状态。“香浮一层雪”显得极为缥缈,以虚景进一步表现纯洁的情感,耐人寻味。这份情怀,谁能懂得?此句以景铺垫,“方读取、青山隐隐,却偏是、晓来清月”衔接紧密,却是波折又起。作者由近及远,那远处青翠的山峦,隐隐约约,给人以迷离恍惚之感,更是增添了几许神秘。在这若隐若现的青山之中,偏是一轮清月掀开了这层迷离,顿时“照眼新红”,明艳之景展现在眼前。如此美好的形象,“当待谁折?”以问结情,缕缕情思顿时漫溢开来,为下文的抒情埋下了伏笔。
下片借物抒怀,情感凝重不失温婉。过片巧以借喻写之,含蓄蕴藉。“恰分得”,红双叶正巧分到中卷书里充满辛酸文字的一页。“辛酸那时页”赋予红双叶最典型的情感特征,实为点睛之笔。此句很好地将“辛酸”带出,为下文的抒怀做好铺垫。“无奈满腔愁绪,给它秋云阅”形象贴切,继续深化愁绪,无奈之感跃然纸上。“云”这一具象含义甚丰,唯有它才能明了人间的种种悲欢离合的故事。而“秋云”,应是红双叶的读者,它为红双叶染上了凄美的故事色彩。红双叶的满腔愁绪留给秋云阅览,秋云应该能读懂这辛酸之页吧。飘忽不定的秋云是否能带走红双叶的满腔愁绪呢?其实,尘世间过往的人事恰如千片浮云匆匆而过,在匆匆的时光中留下了许多痕迹,是什么能长久地留痕于世呢?许是红尘中紧紧相连、相互深爱的两颗心吧。相爱的心共同织就梦的衣裳,这应该是最令人欣喜的事了。一片红叶寄相思,而红双叶更是寄托着沉甸甸的相思之情,她的泪滴凝结在如玉的秋霜里,是那么热烈,那么深沉。此结巧用借喻手法,将滴落在红双叶上的秋露比作晶莹的相思之泪,给人遐想空间,余味悠长。
全词借物抒情,情韵幽深。作者的笔法朦胧缥缈,多以虚笔写之,借喻、拟人手法的运用,使笔下之物更加耐人寻味。咏物诗词当形神并重,应该以神写形,注重神韵。在描摹物象时不必过分地拘于形似,而应以神似为重。正如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六中说:“咏物诗不待分明说尽,只仿佛形容,便见妙处。”如果把所咏之物描摹得非常详尽、琐细,就不会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因而失去了美感。这首咏物词没有停留在描摹红双叶的形态上,而是以虚衬实,多有留白,从而含蓄地抒发了情感,让人体味不尽。
2018-04-06
冬日枫叶
张明新
寒气带风催蝶梦,斜阳添色似花开。
却因红在高枝上,不肯萧然落下来。
英子点评:
冬日的寒风催开了如蝶枫叶的梦幻,在血色斜阳的映照下更是增添了几分妩媚,似花儿绽放在高枝上。这倔强的枫叶,就是不肯屈服冬日的萧瑟,始终高昂着鲜艳的红色,向着天宇展示着自我的个性。这首咏物诗带给我更多的是自信与坚定,尤喜。作者笔法娴熟,首句之“蝶”的直接借喻,次句的明喻,将个“冬日枫叶”描画得美轮美奂,尤其擅长营造枫叶的背景,更是衬托出枫叶的精神。全诗不沾不脱,虚实结合,得咏物诗之法。
思
乡
陈竹松
望断秦川夜煮茶,何时月满楚人家。
江城春早无虚座,一半清波一半花。
英子点评:
善写绝句的诗家从不会随意浪费一个字眼儿,他们懂得“惜墨如金”。此绝紧扣“思”字,然全诗不见一个“思”字,却让人感受到无处不在的思乡之情:首句的“望断”,次句的自问“何时月满楚人家”都指向了思念的对象。转结继续展开联想,将思绪留在了家乡的“一半清波一半花”这富有家乡特色的景致,从而说明家乡的风物早已铭刻在心,总是在不经意间将她想起......全诗用语委婉,情思缱绻。
织金往事之报到首日
黄采军
昨日情多今已喑,举茶无奈作深沉。
行来且带山中月,一样分明照我心。
英子点评:
首句议论,道出今非昔比,难以言说至“举茶无奈作深沉。”这深沉之状实属无奈之举也,外在的“沉默”并不代表内心的“无言”,而是一种“无从说起”的表现。且看转结的抒情即可感受到“织金往事”在内心占据的重要位置:“行来且带山中月,一样分明照我心”道出家山的那轮明月一直随着作者的人生旅途,照亮了他的心胸,在人生中懂得如何做一个如明月般透亮的人。其意蕴耐人寻味,亦可做其他解读。
题图《戴铁枷的猴子》
范东学
先祖曾持定海针,妖魔鬼怪可生擒。
何堪痛失自由我,空有腾云驾雾心。
英子点评:
这首题图作业切合图意,立意新颖,紧扣“戴铁枷”一词,将失去自由的猴子的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作者由这只“戴铁枷的猴子”联想到齐天大圣孙悟空,前两句写孙悟空的高强本领,后两句写戴上铁枷的孙悟空失去自由后“空有腾云驾雾心”,再也无法施展自己的本领了。全诗以猴子自述的口气去写,以简淡平白的语言阐明深刻的道理,可谓意在言外。现实生活中亦是如此,一个人如果深受束缚,再有才华与本领也是无法施展的。题图不仅仅是“看图写话”,更重要的是能从图画中悟出点什么,作者深谙此道矣。
枫树沟捡落叶
王继权
未见游人但听风,将秋拾入布囊中。
虽然脉老霜侵骨,不褪归根那片红。
英子点评:
作者从捡落叶这一生活小事,触发了自我情怀,从而写下这首饱含意蕴的绝句。首句间接道出“独自一人”,“将秋拾入布囊中”虚实相生,做好铺垫。转结紧扣落叶,以转折句式道出落叶的倔强与坚持,一股“不屈服”的气势流露于字里行间,读来感染人心。
晨观玻璃幕墙景象
段维
幸而非铁幕,反映有孤光。
日浴玻璃绿,江垂潋滟黄。
尘中难濯足,头顶或融霜。
虚实双元素,合成云水乡。
英子点评:
读段维老师的这首五律,有几点感受:一是善于捕捉写作素材。生活中玻璃幕墙的景象时常见到,然作者于清晨观之,发现其特色,并及时拍下来,从而成就此诗;二是作者的构思巧妙。前两联重在写玻璃幕墙之景,后两联寓理抒情。“幸而非铁幕”总起之句已是非常,善以否定句式反向点明写作对象;“合成云水乡”总结句照应开头,天上的云与江中的水这两种实景同时投射到玻璃幕墙里,合成“水云乡”这一虚景,自然天成,可谓“虚中有实”也。三是术语在诗词中的运用效果。“反映”语意多重,“虚实”与“双元素”同位一体,将抽象的词语进行同位解读,读来别有一番风味。全诗看似即景而作,实则作者以此作为自身练笔的题材,有意识地尝试新的写作手法,足见匠心与对诗词不懈的追求,更见段维老师对诗词的创造力。
琵琶仙·红双叶
范诗银
离雁遗声,又风语、可识连枝双叶?如许争抱春芯,香浮一层雪。方读取、青山隐隐,却偏是、晓来清月。照眼新红、牵襟旧绿,当待谁折?
漫相与、中卷闲分,恰分得、辛酸那时页。无奈满腔愁绪,给它秋云阅。千片过、流尘敛迹,两寸心、织梦耽悦。可寄多少相思,泪凝霜玦。
慕白点评:
咏红叶者众,咏红双叶者稀。该词由一连枝红叶感发,深情婉转,柔肠百结,顿挫扣心。读来颇有《摸鱼儿•雁丘词》之风。上阕以雁鸣风语可识红叶?设问起拍,既在结构上领起全词,又给一双红叶设置了萧索凄寒孤寂之背景。经霜红叶,色丹可知其心,霜覆更见情炽。“方读取、却偏是”,道流年暗换,颇多无奈。而西风中枝头“照眼新红”,待谁来折?又一反问小结,震颤人心。
上阕只是仰望红叶而整体感发,下阕则具体把“双红叶”的情感内涵作了更具体的剖析。“中卷闲分”辛酸一页,春不识、夏不解,又予秋云阅……云岂识之?这是人世间不被人知的情路历程,但看双叶缱绻“织梦耽悦”,天地间好一帧无悔的卓绝!结拍“多少相思、泪凝霜珏”,水到渠成,抒发作者深深的懂得和怜惜。
全词入声韵,情抑思折,但语言毫不滞涩。结构完整,开合推进自然流畅,当代佳词,不为过誉。
巫山一段云·戊戌大雪节偕友游火山口遇雨
张金英
雪霁千山外,花香一树前。拾阶揽翠浥轻寒,遥望暮云天。
红湿沾衣履,清音落石盘。寻寻觅觅洞之缘,谁道几层烟。
慕白点评:
全词虚实结合,远近互动,视觉、嗅觉携手,展现了胜地清新幽静又迷蒙入仙的意境。开篇虚写海南之外的雪来点题,继之海南花香绿树。这也许寄意友人远道而来。上阕结拍“遥望暮云天”回应起拍“雪霁千山外”。过片以两句色彩鲜明、视听结合的对仗句,移步换形,引人入胜一路的清新明艳。“寻寻觅觅”“几层烟”,曲径通幽,意境又逐渐从实到虚,迷蒙而渐开。
清平乐•见农民工随地午憩
张华兴
倒头便睡,梦里谁零泪。地作炕来天作被,最是人间滋味。
午间虽好轻眠,家中还要花钱。更有孩儿已大,何妨露宿风餐。
慕白点评:
跳出词写风月,全篇纪实,写农民工的辛苦,关注劳动人民,其情可赞!然通篇纪实,多少在艺术性少弱了些。“地作炕来天作被” “露宿风餐”语熟力轻。
老槐树下
范东学
当年槐下学儿歌,故事常听狼外婆。
今日还来槐下坐,只聊谁个赚钱多。
慕白点评:
以老槐树下典型情景的今昔变化,小视角表现大主题。折射了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和时代变迁下,经济社会中人们价值趋向的转变。也流露出作者对曾经虽不富足但淳朴而温馨的生活的留恋;对现今过多关注物质而忽略精神世界,甚至可能扭曲价值观的担忧。全诗用语浅显俗白,但主题深刻,一浅一深的对比,更觉诗味。
初冬遐思
肖志保
芦荻拔簪湖面扑,雪花瓣瓣融冰谷。
只知梅韵释寒浆,一抹胭脂春又复。
冬日一瞥
宋善岭(徐州)
尘沙伴着北风来,吹折枯枝落石台。
莫道寒中无好色,路边野菊又新开。
孟冬时节观湛江街面花卉
朱万采
天公偏爱暖心扉,五彩晴云雅意围。
应是东风来赶早,港城似已着春衣。
立
冬
三道门
退尽轻纱景又生,峨溪碧水映霞明。
小阳春在枝头上,暖暖乡心冷不成。
山村下雪
蒋正华
翩翩玉蝶漫天飞,轻羽梨花落翠微。
更有红衣桥上过,山村诗画动心扉。
慕白点评:
“一抹胭脂春又复”“路边野菊又新开”“港城似已着春衣”“小阳春在枝头上”“更有红衣桥上过,山村诗画动心扉”。这五首七绝都写冬景冬思,共同特色是写冬不觉枯冷,令人读了反觉亮丽温暖。这便是诗带给人的力量!
烧寒衣低喃(通韵)
曾继全
悲娘简朴少罗衣,难报春晖空泪凄。
锦袄随烟问肥瘦,儿还夜里不关机。
慕白点评:
为逝去的亲人送“寒衣”,想到娘亲生前简朴,如今儿送“寒衣”,不知可合娘身,故有转结痴语,令人动容!情深自有好文章,诚不我欺也。
枫树沟捡落叶
王继权
未见游人但听风,将秋拾入布囊中。
虽然脉老霜侵骨,不褪归根那片红。
冬日枫叶
张明新
寒气带风催蝶梦,斜阳添色似花开。
却因红在高枝上,不肯萧然落下来。
木叶飘飘
温亚东
北风卷地岁峥嵘,黄叶飘飘落有声。
喜听浩歌归故里,红尘历尽一身轻。
慕白点评:
这三首诗题材基本一样——咏落叶,但各自感发角度迥异。颇值得为诗者研究借鉴。王继权以枫叶落而其色鲜,感发丹心不改;张明新则抓取红叶眷恋枝头不落,感发心系功名者不肯退下之世象;温亚东则以落叶翩然而落来感发萧散超然之意。这对学诗者如何感发寄兴,属实联手开示。
晨观玻璃幕墙景象
段维
幸而非铁幕,反映有孤光。
日浴玻璃绿,江垂潋滟黄。
尘中难濯足,头顶或融霜。
虚实双元素,合成云水乡。
慕白点评:
古典诗词写新事物,用新名词,是时代要求也是诗词发展创新的召唤,但古典体裁融入现代元素如何不违和,又是许多诗人困惑所在。段维这首咏玻璃幕墙很好表现了新事物一样能写出很好的诗。以玻璃幕墙所映出之景感发俯瞰江河,含蕴万象,虚实无定之境界。结联境界大开,主题隐约若揭。
晨
练
包德珍
秋温万物不商量,无奈花儿入梦乡。
松叶不因寒去落,云心只为雨来忙。
平添衣着风无数,搅乱拳姿步失常。
只是此时忧暗起,不知何处试腾骧。
慕白点评:
注意到作者在经历世事变化之后,诗歌情感基调的变化。由先前的圆润明丽、婉约柔情平添了诸多怅然感慨。相同的是情感一样的真挚感人,诗法一样的驾轻就熟,反对、流水对驾轻就熟,情郁而语畅,诗歌艺术性耐人寻味。
贺邯郸诗联学会四代会兼呈诸友
姚泉名
吾知燕赵间,自古悲歌壮。邯郸据大河,秦楚不敢妄。丛台观骑射,得志天下让。一怒发冲冠,完璧归滏上。荀卿明王道,述礼世所旷。铜雀春自深,横槊独惆怅。风骨七子劲,慷慨声高亢。文姬归邺城,胡笳起怆怆。兰陵入阵曲,代面演交仗。或以身为诗,或以诗为尚。得名三千年,吟风几曾丧。今有动心人,四度续古唱。盛世待好音,建安酝新酿。闻此悦吾心,举目向北望。忆昔手曾携,明月出千嶂。
慕白点评:
即事贺赠之作,往往应酬敷衍,失于套话,缺乏针对性。此诗虽为贺赠,但以古风为之,用心可见,功力可见。全诗总——分——总结构展开,中间以不俗的笔力,谱写邯郸历史上的历代风流,结尾古今衔接,寄予自信与希望。用心之专、用力之深、用情之真,是深度与温度并具,真乃佳馈大礼!
郎
晓 梅 简 介
郎晓梅,女,1972年生,辽宁凤城人,文学硕士,辽东学院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讲师、中华诗词学会评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华诗词学会现当代诗词研究工委会女子诗词研究部部长、中华诗词学会教育培训中心高级研修班导师,著有《茗风旧体诗稿》。
吴
晓 晖 简 介
吴晓晖,70后,中华诗词学会现当代工作委员会创作部部长、当代诗词精品研究中心副主任、湖南省诗词协会副秘书长、湖南省诗词协会湘江诗会执行会长、《诗词百家》杂志副社长、《诗国前沿》杂志编委。
张
金 英 简 介
张金英,网名南国英子,笔名英子。70后,粤人居琼。倾心诗词创作与评论,创办《英子评诗》公众平台。现为中华诗词学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评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华诗词学会教育培训中心高级研修班导师、海南省诗词学会副会长兼会刊《琼苑》执行主编、《儋州文苑》主编。
慕
白 简 介
慕白,70后,高校中文系教师,学报责编,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海南省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