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能英:蒋宜茂诗之叙评(四)
(2022-08-07 19:14:31)
标签:
文化 |
分类: 诗评 |
【云帆品读】刘能英:蒋宜茂诗之叙评(四)
回乡
午风扑面送清凉,村路如绳缀绿庄。
更向林阴看华屋,田家饭熟酒尤香。
【叙评】平素喜读田园诗,田园风情带来的总是一份惬意。“道法自然”是一种境界,是每个人都追求的极致境界,而诗以言之,无疑是通往这个境界的美学路径。不论是谁,都会品尝生活的劳累。即使天天睡大觉的人,他也会累。真正的累不是身体之疲乏,而是心理之倦怠。解除心累之方法,就是来读诗。读罢诗,再去乡下看看吧。田园风情也是诗,阡陌小路,袅袅炊烟,牧童横笛,鸡鸣鸭唱,都是诗。
《回乡》,回到故乡的怀抱里,那种久违的乡情,往往会让我们落泪。那些熟悉的味道,会让我们忘记岁月。掸去一身的疲惫,一壶老酒,泪中带着笑,笑中带着泪。喷香的米饭,还是儿时的味道。所以,这首《回乡》已经不是一般的田园闲诗了,它蘸满了浓郁的情感,它洗去的是游子的辛酸。岁月可能不会逆流,但只要家乡在,只要亲人在,我就乡心永恒。
这里的结句份量最重“田家饭熟酒尤香”。诗写,从远处而来,沿着村路到村庄,进入村庄看老屋,临近老家前,却再也迈不动脚步。可以想象的近乡情怯,可以看到的农家炊烟,不可以按捺住的那种心跳。这样的诗,还可以写的更凝练些,诗人笔下,情思流淌,梦花飞溅,颤抖起来,那份心情。欣赏诗就是欣赏这种美,这种美才是诗人存在的本源。它源于块垒的催发,源于对艺味的把握,更源于我们内心深处的本真。
夜宿南天湖镇
山光渐暗夕阳残,风定波平一叶欢。
日晚劳身湖上卧,谁知夜半起波澜。
【叙评】残阳之后是静谧,静谧之中起波澜。风吹夜色入谁梦,南天湖,一滩鸥鹭不得闲。诗写,就是这样,有如小夜曲,有如静夜思,一缕风吹草动,就触动了诗人的神经。诗人看来,那都是画,不论是荒草还是野洼。经过诗的过滤,就美化了天下。诗人听来,那都是歌,天上飘来几个字,那不是事,却是诗。旋律从远方来,隐约朦胧,朦胧成吟。《夜宿南天湖镇》,无疑给诗人提供了这样的舞台。
《夜宿》之诗写,淡淡的,清清的,符合酣睡的环境,诗人却不老实。“谁知夜半起波澜”可能被梦惊醒的吧,呵呵。梦里来去总猜疑,微风吹动一行诗。夕阳确实难留住,莫为昨天枉做痴。小曲随风,小船轻摇,小梦零碎,小诗如醉。写诗就是这样,闲吟几句,不惹红尘,却挽住了时空。岁月留痕,真梦无香。写诗就是这样,枕明月,枕夕阳,枕山河,枕画堂。会心当一笑,杯酒莫流觞。
所以,读诗也是一种快乐。不会步韵就跟着吟,你诗你的快乐,我写我的忧伤。人家夜宿也成诗,我自踏歌去南阳。这样的诗作不用评,跟着吟跟着唱,就好。
评者简介
刘能英,中国作协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协驻会签约作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特聘驻校作家,鲁院第22届高研班学员。
作者简介
蒋宜茂,男,汉族,重庆市丰都县人。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协全委委员。诗作散见《诗刊》《中华诗词》《诗词中国》《中国校园文学.青年号》《星星》《红岩》《大地文学》《中华英才》《重庆文学》《光明日报》《西藏日报》《中国自然资源报》《重庆晚报》等报刊杂志。诗作入选多种选本,多次获全国性诗歌征文与赛事奖项。出版诗集《窗外》《向青涩致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