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诗一得(921—930)||英子评诗微刊第377期

(2022-08-05 16:58:47)
标签:

文化

分类: 诗评

归樵:一诗一得(921—930)


一首好诗有其“诗境”,“诗境”来自诗人“心境”。为诗者,自有其灵感、匠心、学识、历练、神韵;读一首好诗,须得“悟境”,即从“诗境”走入诗人“心境”,是对诗者之灵感、匠心、学识、历练、神韵的认知。读一诗,得其一,自足矣。

 

921

剃头

韩贤锐

护顶包围状态频,欲从刀剪竞时新。

好头颅作临池物,弱发丝成委地尘。

真有心情增亮度,实无兴趣扮僧人。

谈何风雅谈何俗,皆是坊间一小民。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平易通俗。中二联调侃谐谑,幽默风趣。在剃头情境中巧生联想,处处显露出诗人的透脱胸襟,得成斋味。(归樵)

 

 

 

922

闲听

落花门下

闲听小雨到深更,间有高蝉断续鸣。

感此清心喑默久,人间已惯不平声。 

“喑默久”“已惯”乃诗人情绪的流露,但不是宣泄,而是抑制。诗是情绪的抑制,信然。(归樵)

 

 

923

冉长春

门前一树柳依依,又是阿娘相送时。

不说自家头发白,说儿头上有银丝。

转结“不说”与“说”的反差之间,似在拨动读者生命中的亲情之弦,形成长时间的共振和回响。(归樵)

 

 

924

复员

冉长春

戎衣十载乏微勋,又牧家山鸭一群。

角色虽殊人照旧,阿芳元帅我将军。

从军人到牧鸭,反差中更见出无所求、不计较,看淡一切,随遇而安,出身军人居然亦能有如此佛系的生活态度,令人感慨。(归樵)

 

 

925

过文天祥墓

冉长春

血色江山入眼来,西天落日不徘徊。

低头更看零丁处,一树梨花寂寂开。

结句落笔于“一树梨花寂寂开,”这个单纯的意象上,下实成虚,以景载情,让读者产生无限的惆怅与怀念。(归樵)

 

 

926

女儿首笔薪酬与父母分享有记

冉长春

一拆红包并不多,依然令我笑呵呵。

窗前燕子翎还小,衔个虫儿正返窝。

全诗语言朴素,转结以雏燕反哺比兴,既契合诗题又起到升华主题作用,甚妙!(归樵)

 

 

927

澜沧江 

杨立新

山黛空濛云水长,濯缨只合到澜沧。

江心一带少人迹,白鹤梳翎立夕阳。

   结句白鹤梳翎既是对合濯缨的补充证明,又对是诗人清高的暗示,在“山黛空濛云水长,”在“江心”“人迹少”的背景下,“白鹤梳翎立夕阳”更加凸显唯美,极具画面感。(归樵)

 

 

928

飞越秦岭

杨立新

万丈云头瞰卧龙,青峦起伏百千重。

世间我亦一松籽,被鸟衔过太白峰。

万丈云头俯瞰千重青峦,忽觉我如松子,被鸟衔过。大小对比、映衬下,人之微茫渺小人玩味不尽。(归樵)

 

 

929

入龙纳河谷寻露营地

张庆辉

涧石犹成灶,篝灰若有温。

山深孰先我,留此旧年痕。

“犹”“若”“先”“留”得活法,不仅使之浑圆,且尽得主旨。一气呵成而不失古意。(归樵)

 

 

930

进菜园

范东学(湖南)

莳弄精勤堪自夸,园蔬跃跃挤篱笆。

老夫不是矫情客,爱看辣椒茄子花。

“园蔬跃跃挤篱笆,”“跃跃”与“挤”的搭配,壮“园蔬”之繁茂,使全诗意境充满鲜活生机。“爱看辣椒茄子花”既是对园蔬繁茂的补充,更体现了诗人“不是矫情客”的朴素情趣。(归樵)

 

个人小传:

少年曾牧牛于柳溪之畔,采薪于桃林之野;老来欲固守于幽怀心斋,回归于天然纯粹,便有归樵别名。喜读诗词,偶有一得;好乱涂鸦,聊补性情。




英子评诗微刊第377期||【诗说荐裁】“淮君品诗”第五辑



淮君简介

      淮君,本名康怀军,网名红米饭。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诗词学会理事、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会会员、略阳县诗词学会顾问。有散文、诗词、诗词理论和赏析发表。

 

 

送友人

李白(唐)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淮君品读:

      经典名篇自然有很多赏析,这里着重从写作手法特别是对比关系上做一些浅显的分析。

 

      首联工对。除了字面意义上的对仗外,最妙的是颜色对,青色、白色。动静对,横、绕。方位对,北、东。以及山水、城郭之间高下、内外之间的相对性。当然,横字和绕字之间,本质上还有直与曲的对比关系。

 

      二联,看似不对仗,实际上也是对仗的,只是和标准意义上的工对相比,宽了一些,而宽对在律诗中一直是允许的,尤其在颔联。当然,即便是完全不对仗,由于首联对仗,实际上也构成了偷春格,这在初唐,似乎还很盛行,比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即使到了晚唐、宋、元、明、清,偷春格一直是被大众承认的变格。当然,此联实际上是错落对。把此地一为别还原为此地一别为,孤蓬对此地,万里对一别,征对为,总体上就是对仗的了。除此之外,联中还有此对别,孤对万,地对蓬,体现出了远近、多少和轻重的对比关系来。

 

      前二联赋,三联比兴。赋和比兴之间原本就是写作方法的对比。另外浮沉对比、颜色对比、远近对比、情景对比,以及自身之内,包括和前二联之间形成的虚实对比,都是不言而喻的。浮云的漂泊感和落日的留恋感,两两相对,让所有的物象都染上了离别和送别的色彩,让整个送行,也让整首作品达到了高潮点,这两句也因此成为了千古绝唱。

 

      尾联是在前三联总写概括的基础上切换的特写镜头。从青山、白水、北郭、东城到此地一别、孤蓬万里,再到浮云、落日,从这些大写的场景,调转笔锋,刻画两件具象的事物,一为挥手,一为马鸣,一个动作,一个声音,对比之间完成了送友人的整个流程。友人骑马离去,渐行渐远,阵阵马嘶之声传来。送行者留在原地,久久挥手作别,让整首诗意味深长,绵延不绝,回味无穷。从对比关系来看,无论是总分还是对仗和散句,尾联和前三联之间也成立的。

 

      当然,从格律方面说,颔联的半拗不救和尾联的对句救拗,也是一种对比。

 

 

  怀

刘基(明)

新晴杨柳散春丝,长路行人有所思。

愁上容颜青镜识,寒生亭馆落花知。

高云送雨来无定,独鸟惊风去自迟。

闷对亭前紫荆树,同根那得却相离。

 

淮君品读:

      以时代定论诗的好坏,总体来说有其可取的一面,但若是具体到人,便未必全都适用。在我看来,明朝的刘基便有很多好诗,不仅不沦于宋诗的说理,而且还根植现实,擅长用物象、景象说事,颇有唐诗的刚健与浑厚。

 

      这首感怀,首句乐景,二句承以哀情。春光晴好的日子,行人长途跋涉,郁郁寡欢,以乐衬哀。接下来颔联、颈联进行铺展。用青镜和落花点出人的愁容和亭馆的清寒。再连续使用高云送雨和独鸟惊风两个景象,点出世事的动荡和背井离乡的无奈。七八句转合,暗接二句的有所思,带出一个闷字。闷对紫荆树,同根却分离。紫荆树时常被人分株繁殖,每一次分株,对于紫荆树来说,也都是无可奈何的别离,而且还带着彻骨的伤痛。本是同根,为什么偏要分离呢?诗人在问紫荆树,也是在问世道人心,更是在问自己。作为“一统天下”的刘伯翁,这里民本思想的体现应该是不言而喻的。也正因为如此,作品才不仅显得含蓄耐品,而且厚重大气。

      首联的连韵、颔联的所谓撞韵、六句的所谓挤韵、以及七句的特殊句式,网络上有很多江湖格律派并不认可。考虑到明朝的诗人在用,唐朝的诗人也在用,便没有什么好辨析的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