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背粮
赵丽(丰县)
秋收季节,水淹玉米地。见七十余岁的母亲高挽裤腿,肩扛麻袋,赤脚趔趄前行的背影,禁不住泪目。
黄泥糊两腿,一步一深坑。
泪眼朦胧处,娘亲唤几声。
郎晓梅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因情之郁积不得不发,是好诗的前提和根本。今人常失之于根本,徒劳于末梢,作无情之形式家,作品每言之无物,咀之乏味。此诗为有本之木,因此动人。但问题是情有了,还须得用好的表达形式。我观这首诗的表达形式有不妥的地方。一是,诗的小序累赘,小序内容完全可以在标题或诗的正文中表现。诗的正文的表现力也因为小序的剧透功能被分散被削弱。其二,单看诗的正文,作者视域没有打开,只拘泥于母亲的两腿。原因在于作者没有能够把自己抽离出所写的事物环境,并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事实上诗人最好的写作状态是站位于所写事物环境之上或之外,以俯瞰或回望的视角来写。如是,作者会看到母亲周围的环境,进行环境景物描写,作品的场景就会打开,诗会更丰满。如是,作者的情绪会接受管理,以合理调配使用,就不会在三四句直接主观抒情了。写作需要情绪,但更也需要情绪的沉淀,并且在沉淀之后,将情绪力含敛再含敛,转移至文字底层,让它暗暗作用于读者。比如白居易怜惜卖柴的女子,感觉社会的不公平,心中有着一种义愤,但是她自己并没有在诗中表达自己的情绪,而只将妓女的拿来作比较,至于读者怎么想,那就是读者的事儿了。他在《代卖薪女赠诸妓》中写道::“乱蓬为鬓布为巾,晓蹋寒山自负薪。一种钱唐江畔女,著红骑马是何人。”能如此写,是因为白居易跳出了仅仅拘泥在可怜卖薪女的情绪套子,而能居高临下,才得以看到这世界上还有另外一种女人,于是思路打开了,诗就大气了。
过吕梁咕嘟泉
宋善岭(徐州)
大亭寂寞小亭孤,秋草渐黄飞鸟无。
莫道山沟难合意,一泓泉水正咕嘟。
郎晓梅评:天地之间惟黄草之间大小两个亭子,首两句铺排其境,接连使用“寂寞”“孤”“无”等类词,极尽渲染其空阔萧疏之状。做足文章之后,第三句酝酿翻转,第四句托出一泓活泼泼的泉水来扣题,且用其泉之名形象其泉水状态,很是别致亮眼。是善用绿叶点红的烘托之法者。且作品结构井然有秩,节奏徐疾迭荡,从容自然,可堪仿习。倘挑剔,惟觉转句虽功德圆满,但炼句尚未尽完美。
谒五公祠
魏新建(徐州)
蒙冤千载世人哀,流放天涯哭大才。
自古忠臣无好死,堂瞻正气揖高台。
郎晓梅评:作品造语畅达,诗意清正,又有“自古忠臣无好死”警策之语,“无好死”三字反用其意,掷地有声,颇为惊人。但首两句意在写苏公,而其间杂糅省略主语之“我”所发动作“哭大才”,逻辑感觉不适。另外,倘无非凡的性情意趣,灌满作者主观评价的作品往往容易干瘪乏味,诗中或可融入景物烘托其情。比如宋之问《谒二妃庙》:“还以金屋贵,留兹宝席尊。江凫啸风雨,山鬼泣朝昏。”一二句主观评价,点到即止,三四句则撤开,写环境,于是作品就有了纵深感,思想也更饱满,有血有肉。境者境也,不善写境,是今人作品审美之境疲乏的原因之一。
题梁寨渊子湖莲花
黄亮(徐州)
四两青丝难见底,一丛白藕不争春。
任他深浅终浮水,散得清香醉众人。
郎晓梅评:可嘉处在语句通顺,主题突出,结构合理。但句多议论,且只写清香醉人之意,诗嫌陈言老套。又,“不争春”仨字未脱“俏也不争春”句影子,有袭用他人之感。前人构思可学,纯粹咏莲者,温庭筠《莲花》:“绿塘摇滟接星津,轧轧兰桡入白蘋。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三句描写,一句用典,今读犹觉睿思别致。王禹偁《咏白莲》:“昨夜三更后,姮娥堕玉簪。冯夷不敢受,捧出碧波心。”写白莲脱俗之至也见天人神妙之思。有我之咏莲者,孟迟《莲塘》:“脉脉低回殷袖遮,脸横秋水髻盘鸦。莲茎有刺不成折,尽日岸傍空看花。”一二句拟人描写,第三句前四字描写,“折”字开始出人迹,第四句又用动词“看”字出人迹,四句诗三句写莲塘一派繁盛的花,挤压着诗的空间,有如一幅画,只在最边缘点上一个陪衬的看花人的人影,异常美艳。
晚秋
范洪玲(徐州)
天澄景色清,云淡雁群横。
柳岸残荷败,霜山红叶明。
一笺敲菊韵,几处起秋声。
又是重阳近,乡愁伴客生。
郎晓梅评:诗句谨严无误,遣词妥帖,逻辑合理,起承转合安排得当,结构节奏都佳,且能虚实相生,八句皆服务于“晚秋”主题,倘为匀整的律诗作业,则必须满分。但是作品有如严密的机器所作,虽全无纰漏,却不甚动人。我以为,一是情不够,倘若作者情溢于中不得不写,则即便没有章法格律,也必动人。凭借文本,读者与作者之间本有着一线看不见的灵犀的,纵然免不了时有偏差。二是情无所着。诗虽“晚秋”主题集中,但其情全没有着落处,结句所言“乡愁”不过突然撷来的点缀而已。所以我读之未能共情,被阻隔于诗外。王绩《秋园夜坐》:“秋来木叶黄,半夜坐林塘。浅溜含新冻,轻云护早霜。落萤飞未起,惊鸟乱无行。寂寞知何事?东篱菊稍芳。”写秋意,但半夜独坐,一个画面,其寂寞已然全出,诗中其他景物不过是其寂寞意绪的陪衬烘托。读之也入境寂寞了。
鹧鸪天·修鞋匠
路振培(徐州)
巷口墙隅扎根留,严寒酷暑累年头。摊前小凳君稍坐,帮底柔绳俺快修。
情切切,乐悠悠,工钱老少价廉收。世途坎坷鞋当固,着意加针线密稠。
郎晓梅评:关注百姓类型人群,题材佳。语言运用颇似民间快板,倘为民间表演或很相宜。这种语言风格也许更适应于接地气的曲。若从词文学的角度看,则境味有所缺失。语言风格是一个主要原因,另外,作品欠在一味宏观概括人物一般性的修鞋情况,议论较多,缺少细节,缺少描写。苏轼有一首词写歌妓的,题为《菩萨蛮·歌妓》,词中多描写性语言,少议论性语言,且只写一时一刻的片段情景。其词云:“绣帘高捲倾城出。灯前潋滟横波溢。皓齿发清歌。春愁入翠蛾。悽音休怨乱。我已先肠断。遗响下清虚。累累一串珠。”上片写其出场的动人样子,下片写表演中的状态及作者的感受,场景非常生动鲜活,词风就很唯美,能感染人。是的,多用描写性语言,少用议论性语言,作者没有超乎常人的类似李白那样的性情杜甫那样的修为还是适当克制议论性语言为好。
唐多令·工棚雪夜
刘凌林(邳州)
云暗厚遮天。风摇白絮翻。念家园、肚挂肠牵。冷气逼人围火坐,雪愈紧、夜将阑。
北望雪漫漫。亲闱能不寒。二老忧、灼肺烧肝。微信问安终不似,一杯酒、奉尊前。
郎晓梅评:能够抓住工地雪夜思怀之情展开,并可以做到情景交融,这首词读来寒气逼人,感情浓郁。“微信”句融新语词的不碍眼融入也是亮点。不足在上片首句言“云暗厚遮天。风摇白絮翻”,尾句言“雪愈紧”,下片接着又言“北望雪漫漫”;上片用“家园”,下片用“亲闱”;上片说“肚挂肠牵”,下片说“灼肺烧肝”;作品中又两次出现“雪”字,并有“冷”“寒”等近义类词出现,上下片前四句几乎一致,语意重复累赘。其意象单一,创作思维是平面的,单薄的,局促的。吴文英《唐多令·惜别》:“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将秋、雨、芭蕉、明月、楼、花、烟水、燕、柳、行舟等众多意象从各个方向辐辏过来,写其别意,其创作思维空间是三维立体的,有其开放性,因之行文起伏变化,情绪峰回路转,阅读体验更佳。或可以有所借鉴。
【正宫·塞鸿秋】失约的代价
刘真孝(徐州)
童孙对我连声唤,伏桌码字没听见。须臾闭口来身畔,机箱一摁全停电。终篇冷不防,半晌白搭干,文思泯灭银屏暗。
(幺篇)摇头苦笑难埋怨,多曾允诺当游伴。由她久候门前站,凝神自顾招遗憾。口中虽斥责,心里频称赞,三龄稚女明决断。
郎晓梅评:第一曲按事发顺序自然写开,孙之动作行为,我之懊恼不平,无不生动跃然而来,祖孙互动之趣令人解颐。且除“白搭干”小涩外,全无阻滞或冗余字,“连声唤”“闭口来”“摁”等,极具形象,其如血脉牵引着,令字字皆活泼盎然,似乎都带了生命一体一气了。诚情之所至,人与字合,字与情合,于是圆润浑然,脱如蛋丸。第二曲则如蛇足,频繁议论,全无亮点,且“苦”“决断”等字词如芒刺,整个儿令通篇作品降格失色,倘题不涉“约”,则不如不要。谨慎议论,以议论败,已然今人旧体弊病之症结之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