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锐视点]朱思丞:诗词去“虚火”才能更健康
(2022-07-23 15:22:09)
标签:
文化 |
分类: 诗论 |
[新锐视点] 朱思丞:诗词去“虚火”才能更健康
朱思丞
虚火过旺,人就会亢奋,就容易做出格的事。这几年,随着国家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进一步重视,诗词这个原本沉寂的文学圈“虚火”开始燃烧起来,赛事满天飞,诗社满大街,人人头衔一大把,每首诗都“超唐赶宋”,每首词都“无法逾越”,每个人都是“一线诗人”,诸如“著名”“知名”“杰出”名号更是多如牛毛,诗词攀上了从未有过的高度,诗人迎来了从未有过的狂欢。然而,把脉这种现象,发现这种狂欢多在诗外,非关诗的文本,也非诗的创造。
古人云:“精粹者虽复凝然不动,浮躁者实亦无所不为。”“虚火”实际上是一种“浮躁病”,患病者不仅急功近利、好大喜功,而且不切实际、大放“卫星”。比如,有人以“年产一万首”为荣,有人以追求“一百个名头”为乐,有人以请名人写评、写序为趣。这些人把别人赞扬作为最高目标,不惜花钱送礼、拉帮结派,甚至卑躬屈膝、投怀送抱,却不关心自己的诗词质量,最后在讨来的叫好声中得到片刻快感,即使深知这是阿Q似的“精神胜利法”,但乐此不彼、不能自拔。赞美的话是有毒的,听多了就会容不下批评。这种形势下,各种诗词论坛、微信群乃至一些官方报刊,不仅自我吹嘘、相互吹捧成风,而且吹出了“境界”、吹破了底线。一些严肃的批评家也开始脱下底裤,不管什么诗,只要作者肯投入,就能收获“掌声四起”效果。大大小小的诗词圈、诗社,更是经常以交流、采风名义“互拍”,大家“以掌声换掌声”,最终皆大欢喜、满载虚荣而归。
然而,诗词终究不是菜市场,诗人的成就不是看谁嗓门大,也不在于谁为你吆喝。一些人明知自己“一瓶水不满,半瓶水晃荡”,却又不愿意把精力放在练好基本功上,为了尽快“出人头地”,于是挖空心思、“剑走偏锋”,以“创新”名义把几千年来无比正统的诗词搞成“旁门左道”。一时间,各类“爆款”奇诗蜂拥蚁聚,甚至网络上不入流的“哭晕体”“吓尿体”在诗词领域也有蔓延之势,不能不令人忧心。但是,这种让真正诗人所不齿的行为,却总有人为之摇旗呐喊,更有甚者抛出“开创诗词新领域”这类石破天惊的话,令人惊掉下巴。还有的以贴标签博眼球,打起“美女诗人”“奶油诗派”大旗,不比诗词比颜值,用美女帅哥增加“光鲜度”、提升“关注率”。更有甚者为了尽快成为“著名诗人”、拥有“名利双收”资本,挖空心思申请公众号、建立论坛或者创办小报,然后打着某某主编的旗号招摇过市,派头完全不亚于中央级媒体,把虚荣心演绎得荡气回肠。然而,诗词终究是所有艺术门类中“经济附加值”最低的,于是一些人把自己小学未毕业的书画和诗词“捆绑销售”,有的高价叫卖自己的诗集、“写诗秘诀”,把诗词硬生生演绎成卖保险的行业。
韩愈在《复志赋》中指出:“惟名利之都府兮,羌众人之所驰。”诗词的“虚火”过旺归根结底还是“名利”二字作祟。“名利”之下必然伴随各类出格之事。殊不知,诗词是一门安静而纯粹的艺术,需要沉默的坚守,如果被名利的缰绳牵绊,把心思花在蝇营狗苟、沽名钓誉上,不仅无法享受诗词本身的快乐,而且也背离了文化生活的本真,更会给诗词带来巨大伤害。古往今来,优秀诗人都是用生命捍卫诗词的尊严,热爱诗词,就要对诗词怀有敬畏之心、纯真之心,不以誉喜、不以毁怒,用内心洁净地坚守维护诗词的崇高性,其实也维护了自己人格的完整,这样才是真诗人,才是真爱诗。诗论家徐增说:“诗乃清华之府,众妙之门,非鄙秽人可得而学。洗去‘名利’二字,则学可得其半矣。”炒作起来的“一时热闹”终究会成为历史的泥沙,诗人应该保持淡泊的境界、清苦的追求,少一点“虚火”,多一点“淡然”,这样肌体和心智才能不衰弱,诗词才能更健康。
(原载2020年《中华诗词》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