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妆论诗】格律诗的几十种特殊体探微【红妆论诗】格律诗的几十种特殊体探微(三)
(2022-07-23 13:06:39)
标签:
文化 |
分类: 诗词知识 |
【红妆论诗】格律诗的几十种特殊体探微(三)
6拗救变体
“仄仄仄平平”拗作“仄仄平仄平”,例:
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仄仄平仄平,平平平仄平】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苏轼《送春》
梦里青春可得追,欲将诗句绊余晖。
酒阑病客惟思睡,蜜熟黄蜂亦懒飞。
芍药樱桃俱扫地,鬓丝禅榻两记机。
凭君借取法界观,一洗人间万事非【中平仄仄仄仄中,仄仄平平仄仄平】
《观要塞古战场》 【拗救体格】
当代•红妆
岁寒二九雪霜钟,塞上迷濛舞玉龙。
长壑当年埋战甲,万峰是处扼要冲。
题桥司马荒城没,吟絮佳人故垒封。
梦里分飞古城月,依稀还似那时浓。
要点:5拗6救。拗救有三种。现其中一种是第五字拗,第六字救。俗称5拗6救。在句式“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式中,如果第五字用了仄声字,则第六字该改用平声字,句式相应成为“仄仄平平仄平仄”。需要说明的是采用这种拗救,句中第三字必须保持平声,不能改用仄声字。
7八句仄入格
唐末,蜀川有唐求,放旷疏逸,方外人也。吟诗有所得,即将稾捻为丸,投入瓢中。后卧病,投瓢于江,曰:“兹文苟不沉没,得之者方知吾苦心耳。”瓢至新渠江,有识者曰:“此唐山人诗瓢也。”接得,十才二三。
题郑处士隐居
不信最清旷,及来愁已空。
数点石泉雨,一溪霜叶风。
业在有山处,道成无事中。
酌尽一杯酒,老夫颜亦红。
8半拗体
仄仄平平仄的一种变格是仄仄仄平仄,这叫做半拗体,可以救拗也可以不救拗,救拗的方式是对句平平平仄平,第三个字一定要平声即可。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半救)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第一句“静夜四无邻”,“四”半拗。对句“荒居旧业贫”,“旧”是仄声没有救拗。
张籍《没蕃故人》
前年伐月支,城上没全师。
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长字 救 断字,对句救拗】
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
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
------“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 平仄仄平仄,仄平中仄中“,”长“救拗”断“,这是对句救拗。
许浑《早秋三首》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对句救)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也是对句救拗。半拗体救拗与不救都行。
9太白醉酒体
浩然有“仄仄平仄平”,如“八月湖水平”等,亦见于首句,有人名之曰“太白醉酒”,大约是李白多用,当然也可见于尾句。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个句子格律,也是不合声律的特殊句。同样,不管什么大家,见于颔联颈联,都是不合律,是有违声律的安排。因为这个句子,总是特殊句,尾三字是不合声律,影响联间影响联内,用之要慎。若用在颔联颈联,可与“锦鲤翻波”成对。
五言
太白醉酒——中仄平仄平
锦鲤翻波——中平仄平仄
李山甫《别墅》
此地可求息,开门足野情。
窗明雨初歇,日落风更清。
苍藓槎根匝,碧烟水面生。
玩奇心自乐,暑月听蝉声。
-----窗明雨初歇,日落风更清。平平仄平仄,仄仄平仄平。
王昌龄《送刘慎虚归取宏词解》
太清闻海鹤,游子引乡眄。
声随羽仪远,势与归云便。
青桂春再荣,白云暮来变。
迁飞在礼仪,岂复泪如霰。
----青桂春再荣,白云暮来变。平仄平仄平,仄平仄平仄
10三仄尾
格律诗有两种最常见的变格,在唐朝格律诗中非常多。这两种都是平平平仄仄的变格,一种是平平仄平仄,叫做鲤鱼翻波;一种平平仄仄仄,叫做三仄尾。下面分别说一下:
1、鲤鱼翻波 平平仄平仄
白公堤上游,风物雨中秋。
巷转斜藏竹,桥多半隐舟。
弹词溯青史,灯火起红楼。
一棹烟波远,姑苏访二丘。
----第五句:弹词溯青史,平平仄平仄。
2、三仄尾 平平仄仄仄
春茶生海市,采以奉仙家。
甘露泉边土,崂峰云上芽。
安期不食枣,太白误餐霞。
一品清香远,壶中天地奢。
----第五句:安期不食枣,平平仄仄仄。
关于三仄尾这种变格在唐朝的各时期都很常见,属于格律诗的一种:《从《题破山寺后禅院》说起 唐诗中竟然有这么多的三仄尾》
把“平平平仄仄”的五言句子改成“平平仄平仄”,或把“仄仄平平平仄仄”的七言句子改成“仄仄平平仄平仄”,就是把腹节的两个字“平仄”互换,本是“平仄”的改成了“仄平”,这是一种特拗句,古人美之名曰“锦鲤翻波”,使全篇声韵严整而有变化,是一个非常有用句式。因为它是“本句自救”的典型,古代科举考试的试贴诗对于格律的要求是极严的,那其中就已经把这样的句式视为“合律”。
这种情况是就律诗的平仄而言.此为拗救手法,五、七言律句各有一种常用的变格句型。
六、介绍几种趣味诗体
如鱼含尾体、回文诗、十字回文诗、卷帘体、辘轳体等。
这些诗形式别致,有些是古体,也有的是完全符合格律的。五花八门的诗变体或是锻炼技巧,文字游戏;或是藏有深意,排遣解闷。不一而足。
1断弦体
宋人魏庆之《诗人玉屑》载:其语似断弦而意存,如弦绝而其意终在也。
燕鸿去后湖天远,欲寄知音问水居。
七岁弄竿今八十,锦鳞吞钓不吞书。
2禁
禁体,乃欧阳修首创,为人为设置限制之特殊诗体,称不上律诗的别格变体,只是写作要求的一种设定。
禁体为诗人须遵特定禁例写作之诗。据欧阳修《雪》诗自注﹑《六一诗话》及苏轼《聚星堂雪诗叙》所记,其禁例大略为不得运用通常诗歌中常见的名状体物字眼,如咏雪不用玉月梨梅练絮白舞等,意在难中出奇。
3辘轳体
诗体的一种。因诗的韵律如水井之辘轳架旋转而下,故名辘轳体。
此体要求写律诗五首,五首都有一句相同,这公用的一句,分别用作五首诗的第一、二、四、六、八句。或作绝句四首,公共句用作各首的一、二、三、四句,公共句若是放在第三句则需换韵;若作绝句三首,公共句用各首的一、二、四句,无需换韵。
辘轳体有绝句和律诗。
绝句:可以写一组三首,同一句分别出现在各诗的第一句、第二句、第四句。如果写四首,则此句放在第三句时需要略作调整以适应平仄。
律诗:可以写一组五首,同一句分别出现在各诗的第一句、第二句、第四句、第六句、第八句。
辘轳体押韵可以选用固定几个韵字,也可以在公用韵字以外选同一韵部的韵字。
4卷帘体
卷帘体由十字利用卷帘式的读法,即成一首七绝,又称连理回文诗、十字回文诗或十字辘轳回文诗。
卷帘体名据传出自李白《怨情》。
李白《怨情》
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与辘轳体一样,都是组诗,一般都是绝句。写作时先是完成一首绝句,然后依次以第一首诗的四句为首句,分别再写四首绝句。因为卷帘体与辘轳体相似,有的直接将其视为辘轳体。
5鱼含尾体
上句尾字为下句头字,有如后鱼含前鱼尾,故名。元人杂剧称作顶针续麻,又可称为“顶针格”。曲艺和诗友联咏亦喜此体。
清·万树的《渔父辞》
芦花菖叶满平湖,湖月泾风一钓徒。
徒有严陵匡世略,略无唐宪访贤图。
图书鸡犬闻歌棹,棹桨鸥静伴晚晡。
晡日欲斜聊作咏,咏成依样画葫芦。
6回文诗
回文诗,就是能够回还往复,正读倒读皆成章句的诗篇。
回文诗有很多种形式如“通体回文”、“就句回文”、“双句回文”、“本篇回文”、“环复回文”等。
“通体回文”是指一首诗从末尾一字读至开头一字另成一首新诗。
“就句回文”是指一句内完成回复的过程,每句的前半句与后半句互为回文。
“双句回文”是指下一句为上一句的回读。
“本篇回文”是指一首诗词本身完成一个回复,即后半篇是前半篇的回复。
“环复回文”是指先连续至尾,再从尾连续至开头。
例:
李禺《夫妻互忆回文诗》
枯眼望遥山隔水,往来曾见几心知
壶空怕酌一杯酒,笔下难成和韵诗。
途路阻人离别久,讯音无雁寄回迟。
孤灯夜守长寥寂,夫忆妻兮父忆儿。
------ 此诗可以顺读,也可以倒读。
7山谷体
“山谷体”指北宋江西诗派诗人黄庭坚所开创的诗体。其总体风格特征是生新硬瘦、奇峭倔强,主要艺术特点是好用拗句。
用典是山谷体求创新的重要方面,是“点铁成金”和“脱胎换骨”落实于诗歌创作的具体表现。重典故、重句法、重字法。
宋·杨万里《诚斋诗话》:“‘儿呼不苏驴失脚,犹恐醒来有新作’,此山谷诗体也。”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以人而论,则有…… 东坡体、山谷体。”
黄庭坚自号山谷道人,他提倡以学问为诗,主要学习杜诗、韩文的“无一字无来处”,提倡以故为新,变俗为雅,有“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之说,工于炼字和用典,造语好奇尚硬,力求出人意表。创制拗句和拗律,讲究语意老重和规模宏远,笔势奇纵,风格生新瘦硬。杨万里在《诚斋诗话》中称黄庭坚诗为“山谷诗体”,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将其列为“山谷体”。
例
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塘滟滪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8诚斋体
诚斋体因杨万里而得名。杨万里号诚斋,故称为诚斋体。
他的早期诗歌学习江西诗派,最后摆脱前人的束缚而自成一家,取得了更高的成就。诚斋体的风格特征是活泼自然,饶有谐趣。
形成诚斋体的要素之一是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要素之二是杨万里做诗想象奇特,但是不用奇奥生僻的字句或夭矫奇崛的结构,却用浅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致的章法,近于口语。
春游
不知春向雨中回,只到春光未苦来。
老子今晨偶然出,李花全落杏花开。
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9柏梁体
七言古诗的一种,每句押韵的,称为柏梁体。
柏梁体”又称“柏梁台体”“柏梁台诗”,一般古体诗只要求双句押韵,近体诗则多是首句入韵,隔句押韵,这种诗每句七言,都押平声韵,全篇不换韵。
柏梁体是七言诗的先河。据说汉武帝筑柏梁台,与群臣联句赋诗,句句用韵,所以这种诗称为柏梁体。
所谓“柏梁台体”,必须有几个特点:
一、最初只有七言,没有五言。
二、最初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三、可以有重韵。
四、逐句入韵。
五、前后句意不相属。
六、不拘句数。
杜甫《饮中八仙歌》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蛟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杜甫这首诗完全为平声韵,其中,船、眠、天、前等皆用重韵;所写饮中八仙,各自独立,互不相干,可以说是古今柏梁体中的绝品。
10荆公体
北宋诗人王安石被封荆国公,人称王荆公。其诗歌体制风格称为荆公体。
特点是:重炼意,又重修辞。在用词、造句、炼字等方面煞费苦心,既新奇工巧又含蓄深婉,主要载体是其晚期雅丽精绝的绝句。其长处是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其短处在于作诗主意求工,主意之过流为议论,好求工而伤于巧;故“王荆公体’有深婉不迫处,也有生硬奇崛处。
北陂杏花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雪干
雪干云净见遥岑,南陌芳菲复可寻。
换得千颦为一笑,春风吹柳万黄金。
11东坡体
东坡,才华横溢,题材广泛,想象丰富奇特,比喻新颖神妙,语言明快自然,风格清新豪放,时称东坡体。
《沧浪诗话·诗体》:“以人而论,则有东坡体”。
清刘熙载《艺概·诗概》:“东坡诗打通后壁说话,其精微超旷,真足以开拓心胸,推倒豪杰。”“推倒扶起,无旅不可,得诀只在能透过一层,及善用翻案耳。”“陶诗醇厚,东坡和之以清劲”。“退之诗豪多于旷,东坡诗旷多于豪。
艺术特色表现在三个方面:
以文为诗;以才学为诗;独善七言,风格多样。
其诗作不亚于唐代的李白、杜甫,尽管苏诗深受李、杜等唐代诗人的影响,但苏轼却能在开拓诗境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别具一格,塑造宋诗的新生命。赵翼《瓯北诗话》云:“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阙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
苏诗风格有二:
一是刚健婀娜的清丽雄健;二是豪放加平淡的清旷闲逸。高风绝尘是其诗风的主导倾向,体现了苏轼“坡仙”的美誉。
12阳关体
“阳关体”与“折腰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属曲子词,而后者则是近体诗中的一种变格。但人们往往将二者混为一谈,似有必要予以澄清
“阳关体”之名乃从《阳关曲》推衍而来,并无文献依据。《阳关曲》从形式上看,与“折腰体”中平起式七绝相近,但格律更严,讲究四声,属于词的范畴。
“阳关体”之名,前人著述中未曾提及。最早使用此名者,乃当代诗人林从龙先生。“折腰体”,似不宜称之曰“阳关体”。近体诗中,无论五绝、七绝、五律、七律,凡失粘者,均可称为“折腰体”。失粘处如用相关拗句,则更显高古;不用拗句亦可。
《阳关曲》之所以被人称为“阳关体”,是因为正好第三句失粘。既然“阳关体”这一名称业已被人认同,不妨允许其存在。但即便打破诗词的界限,“阳关体”只限于平起式失粘的七绝,仅仅是“折腰体”中的一种而已。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此调格式为七言绝句,但前二句与后二句之间失粘。
13连珠体
连珠,谓辞句连续,互相发明,历历如贯珠,故谓“连珠”。傅玄叙连珠,称这种文体的特点是义明而词净,事圆而音泽。
《文心雕龙·杂文》篇谓扬雄覃思文阁,业深综述,碎文琐语,肇为《连珠》,其辞虽小而明润矣。此后这种文体在东汉章帝之世盛行一时,班固、贾逵、傅毅三人受诏而作,而蔡邕广连珠又踵事增华,班固喻美辞壮,贾逵儒而不艳,傅毅文而不典,蔡邕言质辞碎。
体裁篇幅都很小,一篇只有几句。六朝作家多采取成组写作的方法,来解决意繁与篇小的矛盾。如西晋陆机《演连珠》共五十首,齐刘祥“着《连珠》十五首以寄怀”,梁武帝萧衍“作《联珠》五十首,以明孝道”。连珠体的文章韵脚较疏,可以四句只用一个韵脚。
清.无名氏《剃头诗》
闻道头须剃,而今尽剃头。
有头皆要剃,不剃不成头。
剃自由他剃,头还是我头。
请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
-----其实这就是一首连珠体诗。连珠体要求作品从头至尾重复使用某两个字,上递下接,如明珠贯连,使作品音韵铿锵,意境隽永,达到“一唱再三叹,慷慨有馀哀”的效果。
14演字诗
根据某个字或多个字的字形,以及与其他字的离合关系,演绎出各种新意。
明沈周《田字诗》
昔日田为富字足,今日田为累字头。
拖下脚时成甲首,申出头来不自由。
田按心头常思想,田在心中慮不休。
当初只望田为福,谁料田多疊疊愁。
-----这首诗利用“田”字的形体结构,以及多个包含有“田”字的字形,演绎出各种不同的意思,借以来表达自己的各种感受。田为足则富,田为头则累,在心头则思,在心中则慮,傍祀则为福、数多则为疊。想象之丰富,演绎之精妙,令人叹为观止。
诗的变体除了以上介绍的这些,还有更为少见的,比如"李白的"六句律诗体"这些非常非常少见,这里就不多讲了。
后
----------
之所以要介绍这些“变格”与诗友们认识,并非有好高骛远哗众取宠之意,有些诗友学诗过于亦步亦趋,对症格奉如神明,不敢越雷池半步。直说这些“变格”就是一种文字性游戏,其实这个问题从来就是觉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习格律诗的变体和别格,旨在供诗词爱好的朋友能更全面的了解格律诗的发展过程和能更深的理解前贤的作品,这些近体诗的“别体”合理与否,重要的是看我们怎么去正确对待这些“变格”,在自己创作格律诗时锻炼技巧,如何灵活使用这些变体和别格,这是一种对审美更高意义上的追求。不可常用,偶尔为之到也不伤大雅,当然切不可死板待之,我们不妨把它做为一个交流学习和体悟的手段。但写律诗时还是提倡以颔联与颈联对仗为宜,特别是初学诗者,在还没有能熟练的掌握律诗的要点时期还是尽量按照格律要求去写,否则画虎不成,误入歧途徒。
格律诗各种知识汗牛充栋,一时难以尽述。文中所引用的诗词例句,其中一部分有多种版本,难以一一考证,错讹之处,希诗友们见谅,凡是种种,故不作过多赘述。(文中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谨致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