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学堂】对仗句的运用||虚实结合||顶真与回文
(2022-05-11 22:44:03)
标签:
文化 |
分类: 诗词知识 |
【诗词学堂】对仗句的运用
在律诗中,对偶句的位置大多在颔联、颈联,首联和尾联可用可不用。它是律诗特有的一种语言形式,不仅能使律诗显得凝练、整齐、匀称、典雅,而且也是律诗中最精彩的部分,更能展示一个人的学识、修养、胸襟、气度,可见在律诗中的重要作用非同寻常。王力先生说过:“关于对仗,我们不要光看见古人求同的方面,还要看见古人求异的方面,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那么,在律诗的创作中如何运用好对仗句呢?通常有以下方法。
1、时空交替:
即一句或一联从时间入手描写,另一句或一联则从空间入手描写,以增强表达内容的变化。
如: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十年尘土青衫色,万里江山画角声。(陆游《晚晴闻角有感》)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维《山居秋暝》)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李商隐《隋宫》)
以上的“浮云一别后”、“万里江山画角声”句从空间角度写,而“流水十年间”、“十年尘土青衫色”句从时间角度写。“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联从时间角度写,而“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联从空间角度写。时空两个角度相互映衬,从而拓展了诗句的表达内容。
2、动静有序:
即一句或一联写动态,另一句或一联则写静态。
如:
祖帐连河阙,军麾动洛城。(杜审言《送崔融》)
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树临江夜泊船。(刘长卿《自夏口至鹦鹉洲望岳阳寄阮中丞》)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
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柳宗元《岭南江行》)
以上各例中都是一句描写动态,如“军麾动洛城”、“孤城背岭寒吹角”,而另一句则着力渲染出静的境界,如“祖帐连河阙”、“独树临江夜泊船”。或一联描写动态,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而另一联则描写静态,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两句或两联一动一静,自可相映成趣。
3、视听转换:
在律诗中,视觉与听觉是构成对仗句最常见的感觉形式,当然也可以用味觉、嗅觉与触觉等。
如: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刘昚虚《阙题》)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钱起《赠阙下裴舍人》)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杜甫《春宿左省》)
夜动霜林惊落叶,晓闻天籁发清机。
萧条已入寒空静,飒沓仍随秋雨飞。(李颀《宿莹公禅房闻梵》)
以上一句写听觉形象,如“深柳读书堂”、“长乐钟声花外尽”,另一句则写视觉形象,如“闭门向山路”、“ 龙池柳色雨中深”。或一联写听觉形象,另一联则写视觉形象,如“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夜动霜林惊落叶,晓闻天籁发清机”为听觉形象,而“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萧条已入寒空静,飒沓仍随秋雨飞”为视觉形象。视听结合,声色相映。
4、宏微对比:
对仗句中,一句着眼于宏观或多数,从大场面描写;另一句则着眼于微观或少数,从小场面描写。
如:
山川乱云日,楼榭入烟宵。(陈子昂《春日登九华观》)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越国旧无唐印绶,蛮乡今有汉衣冠。(许浑《朝台送客》)
星河似向檐前落,鼓角惊从地底回。(元稹《以州宅夸乐天》)
以上为宏观与微观之变化,有镜头远推近拉变化之妙,增强诗的灵动性,调动读者思维。
5、数字巧对:
在同一联的的对仗句中,虽然只有寥寥的几个数字,却能变化无穷,使人得到极大的趣意。通过数字的对比,使语句开合有度,以增强语言张力。
如:
一旦雄图尽,千秋遗令开。(沈佺期《铜雀台》)
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崔曙《奉试明堂火珠》)
多时行径空秋草,几日浮生哭故人。(《题灵祐和尚故居》)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柳宗元《别舍弟宗一》)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
以上句中“一旦”与“千秋”、“ 双月满”与“一星孤”,“ 六时”与“几日”、“ 一身”与“万死”、“ 六千里”与“十二年”、“ 万里”与“千家”都是以意象数目形成强烈的反差效应,以抒发诗人某种特殊环境下的情感。既可使句式显得格外工整,又令人爽心悦目。此外,诸、众、独等字均可作为数字用。
6、情景分述:
即一联侧重描写景物,另一联则侧重于抒发情感。但上下联应尽可能有所变化,要力免“合掌”之嫌。如: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岑参《寄托左省杜拾遗》)
颔联写在朝为官的平时之景象,颈联写向老友倾吐内心之悲情,节奏也所有改变。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杜甫《旅夜书怀》)
颔联写岸上与江面之景,颈联则是失意、潦倒的之恨。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李颀《送魏万之京》)
颔联写别时及别后的孤独、冷清之情,颈联写友人路上、赴京之景。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卢纶《晚次鄂州》)
颔联写舟中生活之情,颈联写异地逢秋之景。
7、虚实相生:
即一句或一联写虚,另一句或一联写实。
如:
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
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上官婉儿《彩书怨》)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兵无阻,穷边有客游。(张乔《书边事》)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
此四联中颔联写实,颈联写虚;颔联写虚,颈联写实。虚实结合,相映生辉。
8、行云流水:
即流水对。同一联中的两句话,从形式看是两句话,实际上是一整句话分开成两句来说,如同流水般一气呵成。前后两个句子在意义上有连贯、因果、条件、转折关系,但位置不能互换。
如: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杜甫《秋兴八首》之二)
流水对使句子转换自然流畅,形式活泼多样,又能提高遣词炼句的能力。
9、虚字奇趣:
在古今律诗中,将文言虚字“之乎者也矣哉”嵌入联,若运用的恰到好处可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孙德谦在《六朝丽指》中指出:“对句之中,亦当少加虚字,使之动宕。”我们借以说成虚字对。因为虚字没有实义,所以一幅联中不可能全是虚字。主要是说虚字在律诗中,上下对偶,妙趣横生,又无形中增加了对偶句的古典韵味,亦不失化平淡为奇趣之一法也。
如:
去矣英雄事,荒哉割据心。(杜甫《峡口》)
古人称逝矣,吾道卜终焉。(杜甫《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
倦客再游行老矣,高僧一关故依然。(苏东坡《书普慈长老壁》)
日之夕矣归何处,天有头乎想什么。(聂绀弩《代答周婆》)
老夫耄矣人谁信,微子去之迹悲哀。(聂绀弩《寄高旅》)
10.色彩鲜艳:
即以颜色词入对,能使诗句优美,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效果。
绿奔穿内水,红落过墙花。(韦庄《延兴门前作》)
愁窥白发羞微禄,悔别青山忆旧溪。(岑参《首春渭西郊行呈蓝田张二主簿》)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
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甘。(韩愈《送桂州严大夫》)
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
绿藤阴下铺歌席,红藕花中泊妓船。(白居易《西湖留别》)
11、叠字连用:
叠字,又名“重言”,系指由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叠字在对偶句中的地位不可忽视,而且应该是联中的精华所在。运用的好,能大大增加诗的品味。
如: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辉。(王绩《野望》)
稍促高高燕,微疏的的萤。(李商隐《细雨》)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杜牧《早雁》)
远树依依如送客,平田漠漠独伤春。(李嘉祐《自苏台至望亭驿人家尽空春物增思怅然有作因寄从弟纾》)
以上所述的只是我们在创作律诗时经常遇到的几种形式和方法,但文无定法,要灵活掌握,力求“中律而不为律所缚”,多出新鲜活泼,与时俱进的佳作。继承传统,汲取精粹,这是我们所要肩负起的光荣使命,任重而道远。
【诗词学堂】诗歌手法难点讲解一:虚实结合
在诗歌鉴赏中,最让学生头疼的就是手法分析题。原因之一,就在于学生缺乏手法知识储备,鉴于此,笔者有了细讲诗歌手法的念头。本篇主要讲讲诗歌的常用表现手法之一——虚实相生。
一、什么是“虚”与“实”
古诗的“虚”,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实”则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二、古诗中的“虚”“实”运用
1、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构之景为虚。
以《雨霖铃》为例: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年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些诗句,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是“虚”。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三句,则是半虚半实。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三句,是想象之景,属虚写。
2、现实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之境、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为虚。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是苏轼游黄岗城外的赤鼻矶所见到的景象,当算是“实”。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这三句,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历史画面,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的实景,故属虚写。
3、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以《虞美人》为例:
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一句,写愁绪。愁绪本是很抽象,李煜却将之化成了“一江春水”气势汹涌,不可遏止,化抽象为形象,化虚为实.
又如《游园不值》: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两句,以少胜多,以有限之红杏表现无限之春意。这是化实为虚。
4、侧面为实,正面为虚。
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小桥流水人家。
这一句子以温馨景象,反衬人的孤独、凄凉的心境。
三、虚实结合在古诗中的作用
清朝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得很精辟:“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鉴于诗词篇幅十分短小,容量有限,诗人谋求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趣味、诗韵俱存,使其内涵丰富,外延无边。
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前两联写实。诗人初闻蜀中大地“收蓟北”,意味着盘踞八年的“安史之乱”老巢被摧毁,杜甫禁不住“涕泪满衣裳”!这是悲极而喜而又喜极而悲!他回头看看与自己一同饱受战乱苦难的妻子儿女,她们哪里还有愁云?遂卷起诗书,与家人同喜同乐!“收蓟北、涕泪满衣裳、却看、漫卷诗书”都是突然之间“喜欲狂”的生活真实!
后两联写虚。我们“放歌”、“纵酒”欢庆胜利,共庆失土的收复;我们焕发青春,返老还童,与年少的儿女作伴还乡,告别流离失所的生活。诗人虽然此时身在异域,思绪早已鼓翼而飞,沿着涪江入嘉陵江,穿巴峡入长江,再出巫峡至襄阳,转向洛阳还故乡。诗人回家畅想曲的节奏轻快、和谐,地点转换让人目不暇接!此时杜甫的感情,如洪峰迭起,向前奔涌,一泻千里啊!
假如没有这两句虚笔,一路实写到底,就难以表现诗人乍闻胜利消息时的喜极心情和急欲赶路返乡的愿望!此诗之所以被誉为“杜甫生平快诗”,关键之一在于虚实妙合!虚写尤不可缺,恰如王世贞《艺苑卮言》所云:“前疏者后必密,半阔者半必细,一实者一必虚。”
总的来说,虚实结合,可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
【诗词学堂】诗歌手法难点讲解七:顶真与回文
一、什么是顶真、回文
顶真,指上句结尾的词语做下句的开头,或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连续两次都用上,使相邻的语句、片断、章节首尾顶接,蝉联而下,又称联珠、蝉联、连环。
回文,即把相同的词汇或句子,在下文中调换位置或颠倒过来,产生首尾回环的情趣。又叫回环。
二、顶真、回文在古诗中的运用
先说顶真。如汉代七言乐府诗歌《平陵东》:
平陵东,松柏桐,不知何人劫义公。
劫义公,在高堂下,交钱百万两走马。
两走马,亦诚难,顾见追吏心中恻。
心中恻,血出漉,归告我家卖黄犊。
这首诗,第一节点明劫人之事和被劫地点,既是写景,也是叙事,成功地渲染了“义公”被劫的环境和氛围。第二节,笔锋凌厉,情绪激愤,直陈劫之目的,揭示劫者“何人”,与前句顶真钩连呼应。第三节,从“义公”方面落笔,写他无力赎身之悲,与前三句密切相联。第四节,写事件的结局。
在这首诗里,顶真使得“义公”被劫持、被勒索、被逼卖黄犊几个细节环环相扣,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顶真还使得全诗读起来,不仅音调流畅,且增强了全诗的抒情气氛。
再说回文。回文在古诗词表现为如下形式:
1、通体回文,指一首诗从末尾一字倒读至开头一字,另成一首诗。
其一:
酡颜玉碗捧纤纤,乱点余花吐碧衫。
歌咽水云凝静院,梦惊松雪落空岩。
其二:
空花落尽酒倾缸,日上山融雪涨江。
红培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
这是两首通体回文诗。可倒读,极为别致。
2、就句回文,指一句内完成一个回复过程,每句的前半句与后半句互为回文。如清代李旸的《春闺》:
垂帘画阁画帘垂,谁系怀思怀系谁?
影弄花枝花弄影,丝牵柳线柳牵丝。
脸波横泪横波脸,眉黛浓愁浓黛眉。
永夜寒灯寒灯夜,期归梦还梦归期。
3、双句回文,就是下一句为上一句的回读。如苏轼的词《菩萨蛮》:
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4、本篇回文,就是一首诗词本身完成一个回复,即后半篇是前半篇的回复。
《春》
莺啼岸柳弄春晴,柳弄春晴夜月明。
明月夜晴春弄柳,晴春弄柳岸啼莺。
5、环复回文,指先连读至尾,再从尾字开始环读至开头。如苏轼的诗:
赏花归去马如
暮飞
已时醒微力酒
三、顶真、回文的妙处
顶真可使句子结构于整齐,语气贯通,突出事物之间的环环相扣。
回文正读倒读皆可成句,充分展示并利用了汉语以单音节语素为主和以语序为重要语法手段这两大特点,读来回环往复,绵延无尽,给人以荡气回肠,意兴盎然的美感。
无论是顶真还是回文,只有内容与形式合一,才算是完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