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学堂】格律诗写作之章法||诗之八要||联律六相
(2022-05-11 22:27:23)
标签:
文化 |
分类: 诗词知识 |
【诗词学堂】格律诗写作之章法
起句法
比兴法。即以传统的景或物比兴起句统领全篇。如贺知章《咏柳》之“碧玉妆成一树高”;李峤《送李邕》之“落日荒郊外,风景正凄凄。”
对偶法。即以对偶句开头起句,再从其他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描述。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王维《汉江临眺》“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托景法。先借景物造成与主题相关的氛围,逐步引出题旨来。绝句如张继《枫桥夜泊》之“月落乌啼霜满天”;律诗如杜甫《登高》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抒情法。即先以抒发作者个人感情起句,再引景入胜。绝句如李商隐《登乐游原》之“向晚意不适”;律诗如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之“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缘事法。即先借一件与题旨有关的事情引起下文,可借眼前事,也可借史实或传说起句。如李白《赠汪伦》之“李白乘舟将欲行”句;崔颢《黄鹤楼》之“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议论法。即先发表议论,后追述作者志向和抱负。绝句如李清照《夏日绝句》之“生当作人杰”;律诗如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之“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忆史法。以追述古迹或史迹起句,再引出下文。绝句如章碣《焚书坑》之“竹帛烟销帝业虚”;律诗如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之“王浚(繁体)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追忆法。即以追忆作者过去曾经经历的事起句,再引出自己的感慨。如崔护《题都城南庄》之“去年今日此门中”;王播《题惠明寺》之“三十年前此院游”。
设问法。如崔颢《长干曲》“君家何处住?”是设问语;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是自问自答;李贺《南园十三首(之一)》“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是不问自答;刘克庄《戊辰即事》“诗人安得有青衫?”是反问(或叫反诘)。
承句法
点题法:如王昌龄《西宫怨》“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承句“春恨”把西宫“怨”字点出来了,恨由怨生也。
补充法: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承句补充说明了身在异乡的人内心的思情。
衔接法:如张藉《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承句中秋风起时思愁生,万千思绪牵肠,两句衔接紧密贴切。
对比法: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白发虽长,但同承句中的“愁”比起来,似乎还是愁思更长了。
转句法
情景转移法:如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时空转移法:如李白《苏台览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顺流直下法:如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峰回路转法:如刘禹锡《台城》:“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结句法
问答法:如杜牧《清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递进法:如李商隐《无题(其一)》:“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对仗法:如杜甫《绝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承述法:如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比较法: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连续法:如欧阳修《丰乐亭游春》:“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设问法:如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还如王维《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
以上所讲的只是一般规律,纵观历代格律诗,数量何止万计,别格定然不少。所以,俺觉得诗词创作,知道基本知识固然不错,但切不可依样画瓢,照搬套用。,只要遵循情真自然法则,在“求正容变”的前提下,大胆自由地进行,其他一切手段和技法都不必刻意追求。
【诗词学堂】诗之八要
一、诗情
诗中应有的情致情调。也就是主情,它可以表现为旷达也可以表现为悲情。
要求作者一定要感情真挚。俗语说,不能感动自己,何以感动他人。但也要避免用情过度,过分旷达,易成叫嚣。过于悲情,易成消极。
二、诗意
诗中应表达的给人以美感的意境,也就是尚意。它的语言是优美的,它的层次是分明的,它的脉络是清晰的。他的意象是理性和有形的,有没有诗意也是衡量一首诗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诗味
首先又牵涉到诗情。情味一定要厚重,又要自然,更要巧妙地化有形为无形。它融情融物于一炉,使人看不到,摸不到,但细细品味却又能领悟得到。
四、诗趣
诗人以灵动的触笔,充满个性化的色彩来表现的一种审美情趣,来塑造完美的艺术形象。一首诗没有趣味,就如同一潭死水,波澜不惊。
五、诗语
诗有特定语言。换言之就是有特定词汇。王荆公长言,诗有诗家语。就是这个道理,某些伪名家才力不称,见识短浅,竭力号召并鼓动诗要口语化,通俗化,大众化。
六、诗旨
也就是诗的主旨。它的主题应鲜明,形象要生动,发言遣意必须迥异于常人。并蕴含哲理。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灵魂的震撼。
七、诗品
大凡好诗,必有风骨、格调和神韵。而俗诗几乎没有。好诗通常为人赏析,也常为诗家诗评家品鉴。八诗灵
也就是常说的灵感。简单说就是悟性。写诗光靠学识和勤勉肯定是不够的,没有悟性,写出来的诗就像一杯白开水。无色无味,毫无诗的美感和韵味。所以,酝酿诗需要突发奇想。没有奇想也要冥思苦想。
八、诗风
同兼几种风格的诗人基本上是不存在的。诗风反映的是作者的自身修养、精神面貌处世态度以及孕含的人生哲理。
大致可分为旷放,豪逸,幽愤,悲壮,绮丽,冲淡,清婉,高古等等。也有的诗家诗风较平易,随机,不拘于一格,不在此列。凡是见功力,见神采,见格调,见气象,见骨概的诗作都是佳制。诗有哪几种修辞手法呢?
一般来说,诗有赋比兴等修辞赋比兴又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赋是敷陈其事而直言,就是叙述陈说。比是以彼物比此物,就是打比方。兴是先言他物作引伸,就是借物或景以开头,也可用作结束。
另一说则大不一样。直接叙述事情,把各种事物反映在诗语中,这是赋。通过客观物象的描写以表现作者的情志,这是比。语言表达虽已完结,但却留下了未尽的余意,这是兴。
【诗词学堂】联律六相
对联又叫楹联,俗称对子,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闻乐见,常见的有春联、寿联、门联、堂联等。对联格律,概括起来,有六大要素,又称“六相”,分叙如下:
一是字数相等。
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如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
桃花流水之曲;
绿荫芳草之间。
二是词性相当。
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
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天文(日月风雨等)、 时令(年节朝夕等)、 地理(山风江河等)、宫室(楼台门户等) 、草木(草木桃李等) 、飞禽(鸡鸟凤鹤等)等等。最后是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如天文对时令、 天文对地理 、地理对宫室等等。
三是结构相称。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如李白题湖南岳阳楼联:
水天一色;
风月无边。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结构。其中,“水天”对“风月”皆为并列结构,“一色”对“无边”皆为偏正结构。
四是节奏相应。
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如:
莫放春秋佳日过;
最难风雨故人来。
这是一副七字短联,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都是“二——二——三”。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
五是平仄相谐。
什么是平仄?普通话的平仄归类,简言之,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如: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为平,为仄。“学”字按《平水韵部》为入声)
对联平仄问题不是绝对的,在许多情况下可以变通。如对联中出现叠字、复字、回文、谐趣、音韵等等,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有的因联意需要时也可以例外。
六是内容相关。
什么是对联?就是既“对”又“联”。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还差一个“联”。“联”就是要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但对联的任何规则都有例外,“内容相关”也是如此。对联中有两类极特殊的对联。比如,"无情对",上下联逐字逐词对仗工整,但内容毫不相关(或有似是而非的联系),上下联联意对比能造成意想不到趣味性。如:
树已半寻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
楹联强调内容相关,但又禁忌同义相对,称为“合掌”。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生意兴隆通四海”对“财源茂盛达三江”等,就属合掌。当然,个别非中心词语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