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词微塾】折腰体||律诗注意事项||格律诗意境||诗家语特性||

(2022-05-10 23:20:38)
标签:

文化

分类: 诗词知识

【诗词微塾】折腰体


格律诗在平仄上的一种变格。最早出现于唐代高仲武编选的《中兴间气集》。该书选录了大历十才子之一崔峒的《清江曲内一绝》:“八月长江去浪平,片帆一道带风轻。极目不分天水色,南山南是岳阳城。”关于折腰体,唐代并没有明确的定义。

 

宋人的多种诗话中,亦提及过一说,大致定义为“中失粘而意不断”。也就是说,所谓,第一,要“从中”失粘;第二,虽格律上“从中”失粘,但在诗意上并不截断。简而言之,折腰体只是平仄格律上的一种变化,与整首诗的诗义无关。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云:“有绝句折腰者,有八句折腰者。”这里的“八句”,即是指律诗(包括七律、五律,不包括长律)。绝句只有四句,所谓“中失粘”,即第二句和第三句的平仄原本是要相粘的,而故意作失粘处理。

同理,八句的律诗,第四句和第五句的平仄原本也是要相粘的,而故意作失粘处理。要强调的是,折腰后的平仄,须继续按粘对的规律顺承下去,该对的仍需对,该粘的仍需粘。(从形式上看,后半部分的平仄基本与前半部分的平仄相同。)古人在创作格律诗时,极大部分是严格按照平仄格律的正格进行创作的。但为了防止千篇一律,也进行了一些平仄变化的尝试,就是其中之一,这可以说是一种对审美更高意义上的追求。这种少量存在的不和谐,由于不对正格构成威胁,故反而形成了一种辩证意义上的缺陷美。

 

举例:如王维《送沈子福归江东》:

杨柳渡头杨柳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又如韦应物《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前者是仄起式,后者是平起式;其共同特点除二、三句失粘外,还有几点须注意:1、第三句第五字均用仄声;2、凡遇“仄仄平平仄仄平”句时,第五字均改用平声(“杨柳渡头杨柳稀”是孤平拗救,“上有黄鹂深树鸣”与“野渡无人舟自横”则三平连用)。此为最典型之折腰体,唐人颇爱用之。如白居易《游仙游山》:

暗将心地出人间,五六年来人怪闲。

自嫌恋着未全尽,犹爱云泉多在山。

此为平起式,第二句“人”字平声;第三句第五字“未”用仄声,下句第五字以平声“多”拗救;格式同与韦应物《滁州西涧》相同。

 

又如赵彦昭《奉和圣制人日玩雪应制》:

始见青云干律吕,俄逢瑞雪兆阳春。

今日回看上林树,梅花柳絮一时新。

应制竟用折腰体,可知已成一时之风气矣!此诗格式略同于王维的《送沈子福归江东》,第三句第五字亦用仄声,只首句不押韵耳。崔峒《清江曲内一绝》实亦此格,唯第三句不用拗体,首句则遵王维体用韵而已。

 

亦有只折腰而不用拗句者,如上官仪《春日》:

花轻蝶乱仙人杳,叶密莺啼帝女桑。

飞云阁上春应至,明月楼中夜未央。

此诗乃平起式,除首句不入韵外,三四句亦不用拗体(可见第三句第五字均用仄声的要求不是必须的),盖初唐格律初定,诗人往往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也。

 

“折腰体”并非仅限于七绝,近体诗中五绝、五律、七律均可用之。兹各举例,略作说明。

 

五绝之折腰者,如: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张九龄《自君之出矣》

对酒不觉暝,落花盈我衣。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

——李白《自遣》

前者为平起式,二三句之间折腰,但每句均合律;后者为仄起式,除二三句失粘外,每句均拗,首句连用五仄,次句“盈”字,既救上句“不觉”,又救本句之“落”,句法苍坚高古。三四句“步”、“人”平仄声互换,与韦应物“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声律相同,盖将七言前二字截去,即是“带雨晚来急,无人舟自横”也。

 

五律之折腰者,如: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如何此时恨,噭噭夜猿鸣。

——陈子昂《晚次乐乡县》

不信最清旷,及来秋已空。数点石泉雨,一溪霜叶风。

业在有山处,道归无事中。酌尽一杯酒,老夫颜亦红。

——唐求《题郑家隐居》

前者平起,只是首联与颔联间失粘,其余各句都合乎律诗要求;后者仄起,每联之间均失粘,且每联都用与李白“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同类的拗句,格调极为高古。

 

七律之折腰者,如: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至今疑。

——杜甫《咏怀古迹》

苦忆荆州醉司马,谪官尊酒定常开。

九江日落醒何处,一柱观头眠几回。

可怜怀抱向人尽,欲问平安无使来。

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滪堆。

——杜甫《所思》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琉。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三首均仄起,但第一例是首联与颔联失粘;第三首失粘处在颈联与尾联之间,“怅望千秋一洒泪”与“朝罢须裁五色诏”,均在第五字用仄声,而第六字未以平声相救,与“惟有相思似春色”小有不同,第二例则在四五句与六七句间两次折腰,中间四句声律都略同于韦应物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其中“一柱观头眠几回”用孤平拗救,读来音调更为宕折激楚。

 

另有所谓“折腰句”,语出元人韦居安《梅磵诗话》卷上:“七言律诗有上三下四者,谓之折腰句。”并引白居易“大屋檐多装雁齿,小航船亦话龙头”、欧阳修“静爱竹时来野寺,独寻春偶到溪头”等句为例。然此皆从句法著眼,与诗体无关,且并不只限于七言律诗。

唯古人常将“折腰体”与“折腰句”相混,故特为拈出。(发现人生若只如初见好像是折腰句)



【诗词微塾】律诗注意事项


律诗与绝句大兴于唐,对于字数、押韵、对仗、平仄均有严格规定,讲究格律,故称格律诗。徐增道:“八句诗,何以名律也?一为法律之律,有一定之法,不可不遵也;一为律吕之律,有一定之音,不可不合也。”故而,写律诗就要遵守规则。现整理以下要注意的事项。

 

一忌立意不明,或散或庸。

“立意”就是确定主题。“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王夫之《姜村诗话》诗歌立意贵集中、创新、深远、真挚。古人云:“意多乱文”。一首诗意绪纷乱,等于无意。

 

比如宋《西昆酬唱集中的《泪》“锦字梭停掩夜机,白头吟苦怨新知。谁闻陇水回肠后,更听巴猿掩袂时。汉殿微凉金屋闭,魏宫清晓玉壶欹。多情不待悲秋气,只是伤春鬓已丝。”北宋西昆派追求形式美,堆砌词藻典故。此篇将八种不同的悲苦之泪并列排出——思妇、弃妇、征夫、纤夫、皇后、壮士、悲秋、伤春等多以典故出之,犹如散珠一片,漫散浮泛。虽然诗中有意象,但立意不明。在当前律诗创作中,也有注意了诗歌的形象性,忽略立意的现象,如一首写农村的诗歌:

“街宽路净早脱贫,院绿楼红景物新。万木冲天分左右,千花铺地扮冬春。九龙照壁招商驻,四座牌坊待客临。合作医疗民受惠,儿童无有辍学人。”此诗并列八种现象——街路宽、院楼新、万木冲天、千花铺地、照壁招商、牌坊待客、合作医疗,儿童上学。这种种景观犹如珠,并排并列,不分主次,形成“意多而散”而不足。

 

二忌少形象、缺意象、多政治术语。

诗是形象的语言艺术,它不同于政论,必须有诗味,有意境。林纾说:“意境者,文之母也。”《春觉斋论文•应知八则》意象是意境的基础,有情有景产生意象。意境,则是比意象高越一级的美学范畴。只讲道理,有了“意”,但没有“象”,就谈不上诗味,更难表现“意境”了。如一位诗友写永葆先进的诗:“军休干部党性坚,理想信念志不偏。三个代表知行践,两个务必永承传。遵章守纪廉政倡,求真务实伟业镌。老骥壮心葆先进,盛世修身谱新篇。”此诗内容健康,有真情,但缺少诗“象”,因此,虽然押了韵,仍少诗味。

 

三忌失粘、失对、出律。

律诗的平仄格律,是运用汉语中的四声交换、对应规律,在音调上起到抑扬顿挫,富有音乐美的作用。律诗应严守平仄格律的粘对规律。有些诗友写诗注意内容,忽视格律要求,造成失粘失对,多处出律。也有的为了合律和对仗,在内容选材上不顾实事而生搬硬套,强词夺理,虚作不稳。这些都应特别注意。

 

四忌对仗不工,偏枯。

对仗对偶在先秦的诗歌中就已存在了,它体现了诗歌均衡美的特色。对仗是律诗中有别于绝句的重要标志,它要求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对仗,要使相应词语的词性相同或相近,要平仄相反。诗友们初写律诗时要留意以下情况。

1、词性不同。如:“烈士热血征途洒,三山倾覆九州红。”“热血”与“倾覆”这是名词与动词词性不同,不符合对仗要求。如:“游荡华街逛超市,追寻时尚不惜钞。”“逛”是动词,“不”是副词词性不同。“超市”名词,“惜钞”动宾词组,词性不同。

2、平仄未相反。如:“披荆斩棘奔四化,国强民富业绩宏。”新声此联上句“披荆斩棘”是平平仄仄,下句“国强民富”是平平平仄,未能相反。“奔”是双音字。

3、对仗出现偏枯。何谓偏枯?指对偶句中的两物对一物,或以一意对两意,或种事物对属事物,显得不工整。如“燕王买骏骨,渭老得熊罴。”杜甫)“骏骨”为一物,“熊罴”为两物。“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橘柚”为两物,“梧桐”为一物。“往昔悲唱阳关曲。今日欢歌西部篇”“阳关”是属类,“西部”是种类,“西部”包括“阳关”,故是偏枯。

 

五忌合掌、四平头。

合掌是指对偶句中出句与对句的意思相同或相似,犹如两掌相合。律诗言简意赅,必须惜墨如金,以有限的字词表达更多的情景意蕴。故“合掌”为作诗之大忌。合掌有三种情况:其一,一联内用同义字、同一字相对。冒春荣《葚原诗说》云:“对法不可合掌。如李宗嗣‘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皆、尽’合掌。”其它同义字如“犹、尚”、“因、为”、“听、闻”、“知、觉”、“如、似”等等常会构成合掌。如:“谁闻陇水回肠后,更听巴猿掩袂时。”其二,对偶句中出句与对句部分词语意思相同,也是合掌。如“仙人洞里怀先哲,会议厅中忆昔贤”“怀先哲、忆昔贤”合掌。“古迹高昌遗址破,交河故地旧城残”“遗址破,旧城残”合掌。“不尽沙丘一抹绿,无边瀚海水盈潭”“沙丘、瀚海”合掌。其三,“事异意同”即对偶句中的出句与对句所用辞藻典故虽不同,但两句含义一样或相近。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曰:“两句不可一意”。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虽写两种动物,两种神态,而含义均是思乡。梅圣俞《和王禹玉内翰》:“力锤顽石方逢玉,尽拨寒沙始见金。”纪昀曰:“二句亦合掌”。《瀛奎律髓》今人犯“事异义同”的“合掌”颇多,如:“抗日军民驱虎豹,歼敌劲旅战熊罴。”“每借浮云遮丽日,常生迷雾蔽晴天。”“千山披素裹,万壑挂银装。”

四平头是说律诗中间对仗的四句皆用一类字起头。如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中间二联: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青枫江上秋天远,白帝城边古木疏。纪昀曰:“平列四地名,究为碍格,前人已议之。”沈德潜指出:“连用四地名,究非律诗所宜。”《唐诗别裁集》如:赵昌父《梅花》中间两联:“未至腊时须访问,已过春月尚跻攀。直从开后至落后,不问山间与水间。”两联各句开头“未至、已过、直从、不问”均为偏正词组的副词语,亦为“四平头”。如一诗中间两联:冬日炉前能取暖,夏天树下可乘凉。春来花绽院中艳,秋至果熟树上香。两联中各句开头“冬日、夏天、春来、秋至”均以季节词开头,是为“四平头”:总之,要有变化方可扩展诗意,丰富内涵,增强诗的表现力。

 

六忌音步应谐不谐,应变不变。

何谓音步:指词或词组间因表达语意而拖长语音形成的间隔。它具有节奏美。齐梁以后,随诗歌律化的深入,音乐感的加强,五言诗与七言诗音步均有甲式与乙式。五言甲二II二,乙二,II一。七言甲二IIII,乙二IIII。要求二联之内音步相同,两联的音步上下要相异。如:王维《山居秋暝》:

明月I松间I照,清泉I石上I流。竹喧II浣女,莲动II渔舟。杜甫《蜀相》:映阶I碧草II春色,隔叶I黄鹂II好音。三顾I频烦I天下I计,两朝I开济I老臣I心。对于音步问题,写诗者时有忽略,出现应同不同,应异不异的现象。如:“奥运II夕梦,神州I百业I盈。”“披荆I斩棘II四化,国强I民富I业绩I宏。”“时逢I端午I日,晓发I木兰I舟。白莲I千秋I涌,沧波I一脉I流。”后两联均为221音步。

 

七忌出韵。

诗歌押韵,早在先秦以前就已存在,基本定式是偶句句尾押韵,称韵脚。袁枚说:“欲作佳诗,先选好韵。”《随园诗话》唐以后写律诗,用《平水韵》,押平声韵,一韵到底,用同一韵部的韵,首句如为平收时,必须入韵,可押邻韵。如用新声韵,则不再押邻韵。因古韵部分得细,新韵已归纳为14韵,故不宜再押邻韵。今人写律诗,中华诗词学会提倡用新声新韵,也可用平水韵,但不能混用。用新声韵写律诗,也必须在二、四、六、八句句尾押平声韵,一韵到底。首句如为平声收,亦应押平声韵。有些诗友写律诗,忽略这些要求,造成“出韵”现象。如有首《庆祝建党85周年》的诗,其中第二、四、六、八句是:“创立巩固新政权,开放引资促发展。独立自主办航天,和谐创新永向前。”“权、天、前”是平声,“展”是仄声,出韵了。

 

八忌诗中词语多处犯复,或犯题。

诗要求词语精炼而意丰,诗友们写诗时往往忽略。如“游荡华街逛超市,追寻时尚不惜钞。高档商品来买俏,大把银钱尽情销。”“不惜钞”与“大把银钱尽情销”意思重复。如:《甘肃行》:驼铃阵阵走祁连,座座碉搂立漠间。旧日阳关沙场在。今朝烽燧已无烟。雄关远望昆仑雪,石窟仍偎半月泉。大漠流沙难锁住,春风已度玉门关。此诗立意不错,但犯复多处,“阳关、雄关、玉门关”“立漠、大漠、流沙”等。诗中犯题的亦常见,如诗题《登峨眉山》首句写“峨眉峰耸入霄端”,诗题《月牙泉》,首句写“鸣沙山下月牙泉”,诗题《紫云游》第三句写“紫云岭上游”,诗题《晚耘轩内唱新歌》,末句写“晚耘轩内唱新歌”。所谓犯题宜注意。古人用首句或诗中句作题甚多,仅为有别于它诗,似与题意无关。

 

九忌章法欠周。

何谓章法?亦称结构。律诗的结构有四方面,首联,起;颔联,承;颈联,转;尾联,合。有些诗友写诗忽略了起承转合,而是平铺直叙,八句并列,没有主次,缺少深入与结束。如《春归》:清澈天空伴暖阳,春光明媚染家乡。青松枝顶出新绿,垂柳周冠露浅黄。紫燕寻宅巢穴筑,游鱼破浪觅食香。草坪展体抬头展,花卉伸腰笑脸扬。此诗写春回大地的景象,有色彩、有形象,有动有静,用拟人法生动感人,但因八句并列,没有深入、结束,使人有未完之感。

 

十忌矫揉造作,刻意作秀。

学写律诗要合乎规范,紧扣主题,内容新颖,表述准确,语言流畅。具有自己的语言表达形式特色和艺术表现,引人入胜,以致产生共鸣。但不能主观臆断,无中生有,随意拔高,生造词汇,堆砌词藻。切忌不着边际,乱套名词术语。新时代变化或衍生的新词也要符合规律常理。



【诗词微塾】格律诗意境


格律只是律诗写作简单的入门知识,平仄,押韵,对仗是律诗的规则。格律是形式,意境是灵魂。意境却是一首诗的内涵所在。

首先了解古诗词的物象、意象和意境。

 

“物象”指物体的具体形象,一般来说作品中的物象,就是指的实物的名称。其中包括物体的形状、颜色、质地等等。

 

“意象”是一种带有作者主观感情色彩的形象,它属于中国古代美学范畴。

比如说,“马”是物象,“白马”是具象,而“烈马”就是意象了,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一匹马的烈与不烈,是靠人的感觉加上大脑的判断来完成的。同样,“人”是物象,“黑人”是具象,而“好人”与“坏人”就是意象。意象指称那些被诗人情感化了的个别物质的形态与特征。它与形象的不同点在于形象主要用来指称“意象”中的“象”,运用范围也不局限于个别物质,它与意境的不同之点在于意境着眼于一首诗的整个画面与画面中所蕴藏着的主题思想。

 

什么是意境呢,意境指抒情诗及其它文艺创作中的一种艺术境界。

用通俗的话来解释:“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境”就是诗人所描绘的客观事物。苏东坡说,“善画者画意不画形,善诗者道意不道名”,诗道与画道,是有共通之处的。在绘画当中,如果纸上画满了景物,那么整张画看起来就会十分繁杂,写诗也是同样的道理。假如在有限的篇幅里,塞满了作者想表达的内容,那么这首诗品来一定是索然无味的。以有限见无限,才是一幅画、一首诗的不凡之处。把握意境可以从以下方面思考。

 

以少总多。

这方面是相对于诗中之景内而言,又谓“一笔当十”。唐人有残句云,“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因一片落叶而知天下正值秋季,这种写法正是以少总多。举个例子: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这首诗,以桃、鸭、芦蒿,便勾出一片春景,而桃其三两,鸭其先知,芦芽其短,更是点明时节是在初春,虽不见其他景物,但可知万物正复苏,一派生机勃勃之象,此以少总多是也。

 

以小见大。

这是相对与诗外之意而言,又谓“言外之意”。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有言,“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把景物写得如同身临其境,这固然是佳,但最重要的还是通过景物来表达一个内容意境。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揭露的是封建阶级的不平等;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刻画的是战争的残酷;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怀古之余牵引出的是三国之争。

 

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这出自《景德传灯录》,意思是:竹子再繁密也不能阻碍溪水的流过,天再高也不能妨碍白云的高飞。表达不管前面有多么的险阻,也不能改变自己的意志。

这些诗句句,背后都有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背景。站在作者的角度来看,在写诗之前须先确定立意,再藏于言外,作品有推敲的余地,品来便觉意味绵长。

 

开阔视野。

诗歌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多阅读,多思考,走出去,勤探讨。阅览古今书籍,就越增长知识,游览地方越多,视野就越宽广,写作内容就越丰富,诗意境界就越能提升。不要固守一个地方,狭隘了自己,禁锢了思维。格局越大,智慧越高,想象越丰富,思路更宽阔。人生若得如云水,致远望高遍地游。阅读锤炼与生活阅历是诗和远方的丰盛原料。李白周游四方,方有佳作名篇。这样的例子不少,可多鉴赏。



【诗词微塾】诗家语特性


形象性。

就是写诗词要用韵文,属于艺术语言;其思维多用形象思维,寄情于景物,状物抒怀。用形象表现概念,是诗词创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所谓形象语言,应该是具体可感的形象,来牵动读者从对形象的体味和感受中,领悟诗的思想并接受美的熏陶。如李商隐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说明爱的真与深。

 

精练性。

诗高度概括,言简意丰,用极少的字来表达非常丰富的内容。如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仅十个字,就把诸葛亮的卓绝功绩及其卓越军事才能概括出来了。

 

跳跃性。

诗词和其他文章不一样,受字数的限制,所以在叙述上,无关的话,不要描写。并且叙述上还可以有一定的跳跃。

 

含蓄性。

诗多用形象思维,意思和情感多不直接道出,往往寄寓在具体的物象之中。有人说诗词与其它形式的文体在语言上最大的区别是:“言在此而意在彼“。理解这一点是解读诗意、领悟诗情的又一个层次。

 

反常性。

诗词语言有科学又规范、又自由发挥最具艺术表现力的语言。诗家语最明显的特征是不肯受逻辑和语法的约束,常常有悖于常理。记得毛泽东曾经说过诗词就是形象思维,而不是逻辑思维。

 

生动性。

诗词语言要让形象给人以动感,巧妙地运用动词,能使全诗生辉,产生魅力。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都堪称巧妙运用动词的典范。这一点 就是常常说的虚词的妙用会使诗词具有灵性。

 

流畅性。

诗词语言要自然流畅。如李煜的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语言自然流畅,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色彩性。

诗是抒发感情的文字,诗的语言也带有感情色彩,而色彩本身也能有力地表达感情。如杜甫的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读来使人胸襟豁达,清心明目,这与它巧妙地显现黄、翠、白、青四色是分不开的。

 

音乐性。

诗词要寻求节奏和谐,有意境音韵,给人以美的享受,只有用诗家语写出来的东西才具有诗歌的魅力,让人赞赏不已 对于我们初学者来说,一定要自觉地学习掌握好诗家语的运用,这才是正路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