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词微塾】出句的技巧||七绝的八个步骤||拗救

(2022-05-10 21:41:35)
标签:

文化

分类: 诗词知识

【诗词微塾】出句的技巧


如果说对句是在出句有所提示的前提下前进行的一种应对式的创作,那么出句就是一种没有直接提示的创作。出句有些象小学生的造句,他要求根据你所看的或者所到的东西,加上自己的体味与感受,按对联格律的要求把这个句句子表达出来。

 

一、出句是怎样炼成的

“出句是怎样炼成的”呢?我认为“来源”最重要。出句的“来源”又有哪些呢?结合自己的出句,我粗浅地谈以下三个方面:

 

(一)景物

我们常说,文学来自于生活。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给我们的文学创作带来了取之不竭的“原材料”。对这些“原材料”,因加工的方式不同,会产生小说、散文、诗词对联等不同的作品。但相对于其他文学作品而言,则要求诗词对联的“加工”要更精细、更深刻,因为,它需要做到用尽可能少的字词来表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

面对千姿百态、形形色色的景物,我们应如何去“加工”呢。

1、无我之境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境界)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为了配合这个材料,我们不妨把“境界”改为“写景”,先来谈谈写景的“无我之境”。所谓“无我之境”,按王国维的解释是:“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说白了,就是写景时不要让景物带着人的情感。

但写景也分两种,套着王国维话说,就是:“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所谓“写境”,就是把真实客观的东西写出来。比如我们去游玩,看了江河湖海,看了花草树木,看了山石楼台,我们把它原本的描述出来,这就是“写境”。“写境”一定要注意你观察事物的几个“点”,然后进行发挥。

先举个“写景”的例子:有一次我出外游览,看到一栋高楼立于山上,白云在楼边环绕。这时在我心中就有了这么两个点:“高楼”、“白云”。但怎么把这两个点写到一起去呢,我就开始思索。首先,我马上想到的是李白《夜宿山寺》中“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句子,接着,又想起《明觉禅师语录》中“云挂角后如何”的句子,两个句子经我一拼接后,便有了“白云挂角危楼立”的句子。

所谓“造境”,就是在真实景物我基础上,进行想象的发挥,造出一个本不存在但又让人感到相对真实的景象来。

 

再举个“造境”的例子:一日饭后散步,见楼前花坛中红色的美人蕉盛开,一只蝴蝶落在一朵花上。于是“美人蕉”“蝴蝶”两点进入心中。但如果只简单地写蝴蝶落在花上,似乎过于平淡了。想着这两个东西,我继续散步,这时突然看见另外一栋楼上有一家把窗户装修的十分像古代的“画屏”,我灵感突至,我能不能把美人蕉挪进“画屏”中去呢?于是,一番“乾坤挪移”后,便有了“屏上红蕉栖小蝶”的句子,意为画屏上的美人蕉十分逼真,把蝴蝶也骗了,从而停在了画屏上。

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写境”还是“造境”,不能简单的描述,一定也要“用心”去写,不能写得毫无生气。取的物象之间要有合理性。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说过这么一个故事:(浩然)闲游秘省,秋月新霁,诸英华赋诗作会。浩然句曰:“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举座嗟其清绝,咸阁笔不复为继。其实我们细看他这两句,几乎没有什么修饰,无非是写微云淡淡的飘浮在银河边,稀疏的几滴雨掉在梧桐叶子上。但他的这两句诗之所以能够技压群豪,就是因为他以“写境”之笔,雅致地表现出了他自己人生境界,正合了王国维所说“然二者(“写境”、“造境”)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2、有我之境

什么是“有我之境”,王国维也给了解释:“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句话说白了,就是让所写的景象有了人的情感。

王国维说:“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的确如此,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等等均是此类句。在我的出句中,这样的句子也很多。

记得有一次去张家界游览,在金鞭溪边,听到溪水潺潺,景色十分雅静,我于是想到“溪声”和“幽静”两个词。因是循着金鞭溪走,于是我便赋予溪水于生命,把它当做“导游”,让它带我游览,于是就有了“溪声引我寻幽境”的句子。

再有一次北京香山看红叶,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我也不由的有了创作的念头。心里琢磨着“秋天”、“红叶”这两个词,想到了女孩因羞而脸红,于是拼出了这么一句“秋波一转羞红叶”,这样一来,秋天、红叶是不是也可爱起来了呢?

 

(二)诗词

在应对版做版主时,要求自己每天至少出三至五个句子。刚开始时就是问景物要句子。可是,写着写着问题来了:一是我不可能天天在外浏览,处处找到灵感;二是在我日常生活的几点几线上,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那几个景物写的多了,自然就“难产”了。怎么办?

没关系,“联瘦诗书补”嘛,向诗书要句子呀!

有的联友可能会说,写句子应该真情实景呀,没亲眼见的,不能乱写。这句话原则上我是同意的,我们写东西应尽可能从真实中来。但说实话,我们每个人的的活动范围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什么地方、什么东西我们都能亲自看到。我们虽然不能亲见,但我们可以通过各类媒体间接去“见”呀!也就是说,没见过大海、沙漠,但只要我们电视上、电影上看到,心里有所感触,并不妨碍我们写大海和沙漠的句子。同理,诗词看多了,把诗词中写的景象,合理转化成自己的“所看”的,写出来,并不算剽窃。

随便举个例子。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我们都很熟悉: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我们不妨就借“江清月近人”这一句,结合诗的意思,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

既然离月亮近,就造一个:满面风尘明月中。

适当演绎一下,还可变成:

心如止水且随月

且纵诗心随月远

乡愁驾月逐波去

明月逐人云让路

一诗留月数千载

感觉不够吗,那么结合原有江、月、人等这些东西,我们不防添加些舟呀、酒呀、曲呀什么的,于是还能造出一大堆的句子:

一曲乡愁明月里

醉漾轻舟邀月饮

醉卧小舟明月里

新月娟娟霜入酒

且掬江风清泪眼

小舟映月清如洗

轻舟伴月听流水……

怎么样,是不是很多?这就叫:人有多大胆,“句”有大产!只要结合诗意,别跑了题,想象合理,那句子你想怎么编你就怎么编!

 

(三)思想

人是有思想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生活的磨练,我们对看到、听到、学到的东西,都会有感悟。那么我们可以结合生活,写一些性情联。

比如,我(作者:我心飞扬)时常与朋友品茶聊天,围绕这个,我写了不少句子:

风云几句茶香里

一壶尽煮浮名去

晓烹夜雨尝秋意

挑灯对友多清话

烦愁一煮茶香起

浅壶煮雨斟冬夏

清香妙语如茶沏

一杯绿水清心府……

聊得高兴,往往常有感受,于是把感受再化成句子。

先写几个世理的:

糊涂一悟聪明始

成俭败奢千古事

云成万象终虚化

身有高低心自稳

世人多被浮名累……

再写几个修身的:

万般轻看心方远

漫卷烟云长放眼

心田且守种蔬稻

我与春风拼散淡

且典浮名沽浊酒……

当然,出句的来源还有很多,大家可以自行总结。

 

二、写出句的几点体会

1、多读诗词,以培养“文气”;多读经典古文,以提升、开阔眼界,培养立意能力。

学会了对联六要素、格律等方面的知识,只是让你知道了对联的形式,雄厚的古典文学积累,才是决定一个人对联水平高低的关键。

3、要敢写常练。

4、善于发挥想象。

4、善于总结。

 

三、学写出句应注意的几点事项

1、自然合理。出句的取象或着抒情一定要注意是指符合常规情理、容易引起人们共鸣的现象或事物。联句要自然,句意要完整。

2、言之有物。不能空洞,用华丽的词语堆藻,出句要使对句者能够理解句意。

3、联句流畅。用词不能太生涩,更不要自造词,要学会反复练字词。很多同学喜欢出分句,那么在多分句中,分句间要一定要存在逻辑性,前分句为后分句的铺垫。

4、贵在出新。能言自己心声,切合自身实际,那么都能有打动人的东西,能翻出新意。因为我们每个人经历与眼光都是独有的。

5、富有余味。即所谓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钱钟书先生说的一段话“画之写景物,不尚工细,诗之道情事,不贵详尽,皆须留有余地,耐人玩味。俾由其所写之景物而冥观未写之景物,据其所道之情事而默识未道之情事”,意在笔墨之外。

6、杜绝抄袭。前人已经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对联作品,所以要出新句比较难的。学员们千万不要把前人的句改几个字就发出来,这可是联品与人品的问题了哦。



【诗词微塾】七绝的八个步骤


写七绝的八个步骤,这适合初学写诗的人,拿来借鉴套用。

 

第一,确定立意,就是你想写啥,要有个中心思想。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和意图。包括全文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构思设想和写作意图及动机等。写作动笔前要确定好立意。

 

第二,准备素材,也就是围绕确定的立意,也就是围绕主题来写,所能想到的,所有的句子,词,字,背景,这样的素材你准备的越多,你的诗出来的感觉就越容易生动。素材是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搜集到的、未经整理加工的、感性的、分散的原始材料,这种生活素材,如果经过作者的集中、提炼、加工和改造,并写入作品之后,即成为题材了。

 

第三,结构安排,就是根据七绝起承转合的特点,来安排诗的结构。包括开头的景色描写还是情感入手,最后的总结要落在哪个点上,一般的结构安排可以是这样的:起句用契合中心思想的概念,来描写景色。承句,在起句的景色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并可以参杂感情色彩的东西进去。转句,突出的表达情感的堆叠。

 

第四,起句写法,用契合中心思想的概念,来描写景色

 

第五,承句作法,承接起句的大场的描写,转到近景的描写,并参入能够彰显感情色彩的概念。

 

第六,转句思考,转句就是要突出表述情感,表达中心思想概念的。可以不需要有什么景色的参杂了。

 

第七,写好结句,要突出主题和最后的感慨,总结全文,一般起升华意境作用。尽可余味无穷,引人入胜。

 

第八,就是纵观全诗,在格律、内容、文字等方面的校对和修正,是否考虑对有的字句提炼的提升,以及整体的景色与情感安排的合理性。更趋于完美,

 

文无定法,灵活运用,凡是精彩的诗作,都不是一定去刻意去遵循既有的框架来照搬照抄,结合实际,融会贯通,有时皆如天马行空一般,神来一笔,挥洒自如,才是占得文中精华,才出更多的佳作。



【诗词微塾】拗救


诗人在写作时对律句犯拗的地方想办法进行补救,这就是拗救。由于近体诗中已经有很多不论平仄的字了,那么这类字也就无用拗救了。拗救就是当本句中该用"平声字"的地方使用"仄声字"而形成"",为了声律和谐,就要在本句或是对句的"适当位置"上把本该用"仄声字"的改用"平声字"。拗救有三种情况:

 

本句自救

七言的第三字拗,第五字救;五言的第一字拗,第三字救。例如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换作仄声字,那么在第五字就将该用仄声字的换用平声字,例句"双鬓向人无再青"。在"平平仄仄平"中第一字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那么在第三字位改用仄声字为平声字,变成"仄平平仄平",例句"故园芜已平"。从例句中我们发现五言第一字有拗就要救,但没有提到七言的第一字,因为七言的第一字的位置不是很重要,所以我们不要求对第一字进行补救,但适当时候可以考虑平仄和谐。

 

对句补救

七言出句一组律句的上句,下同的第三字和第五字以及五言出句的第一字和第三字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那么我们就要求在对句也就是一组律句的下句相对应的位置将该用仄声字的改用平声字。例如"平平仄仄仄平仄"的第五位该平用了仄,那么对句格式就是"仄仄平平平仄平",也是在第五位将仄声字改用平声字;再如五言"仄平平仄仄",第一位该平而用了仄,那么对句就是"平仄仄平平",也是将第一位仄声字换用平声字。例句:李白《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必须要提醒的就是没有平拗仄救的,这是为了避免孤平而制定的规则,也就是当上述出句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不能在对句相对应位置将平声字改用仄声字,一般这种情况要求本句自救或是变成大拗采用另一种救补方式关于大拗我们单独列出来分析。

 

一拗双救

同时对句相救。例如苏轼《新城道中》"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出句第五位""仄声拗、对句第三位""仄声拗,作者在对句第五位将该用仄声字的时候换用平声字"",这样既救了出句的拗,又救了本句的拗。

 

大拗

本来本部分内容可以在上三小类中可以解释,为了更好地分析,我们将这部分单独列出来,因为这部分也是很多诗词楹联爱好者急需学习和要掌握的。

大拗的格式其实只有两种,也就是五言就是除掉括号内的两个字,也就是七言除掉前两个字: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一种就是出句七言的第六字五言的第四字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在对句七言的第五字五言的第三字将该用仄声字的用作平声字,这就是错位补救,以使平仄声和谐。第二种我们看到对句的格式不变,只是出句七言的第五字五言的第三字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同时将七言本句的第六字五言的第四字该用仄声字的改用平声字,这就是本句临字补救,其实这也是规避三仄尾的一种做法。

这种律诗的大拗句出句运用还是比较多的,通常被诗人故意安排在律诗的第七句。

 

拗句

1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律诗是有拗就要救,但由于楹联只有上下句,没有其它律句相映衬,故关于拗救部分的小拗通常不要求在楹联中使用,也就是说楹联中的小拗可不救,只要整体平仄声和谐即可。例如"平平仄仄仄平仄",律诗要求对句格式为"仄仄平平平仄平",如果对句不进行拗救仍然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我们讲此诗句就不合律,但在楹联中不能属于出律范畴,只要对句仍然是相对应的律格联句即可。

 

2关于大拗句的格式。

律诗中的格式是固定的,就是上面列举的两种格式,但楹联则不同,因为楹联仅仅是两个句子之间的对仗,所以楹联更大程度上倾向于平仄相反律,特别是网络楹联的兴起,更是给拗句的另一种格式提供了温床。楹联拗句大拗也是两种,但每种有两种应对格式,即: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格式一,律诗格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格式二,相反律格式

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格式一,律诗格式

===平平仄仄平仄平--格式二,相反律格式

以上相反律格式仅适用于楹联,不适用于律诗!楹联中拗句在日常使用中也有很重要的地位,鄙人在分析古今风景名胜区名联时统计691副联中有拗句联包括多分句联中拗句分句41副,比例约为6%,所以我们一定要掌握,不能看到拗句联而不知何物。

例如我们通常讲的第一副对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出句就是我们上面说的第二种格式,出句关于三位拗在四位进行了救;再如泰安泰山楼联"我本楚狂人,五岳寻仙不辞远===地犹郰氏邑,万方多难此登临",出句第二分句也是上述第二种拗句格式,第五字拗第六字救;又如洛阳邙山吕祖阁联"东南瞻崿岭,千层翠黛朝更凤阙===西北听洪水,万丈波涛出龙门",出句第二分句就是上述第一种拗句格式,对句第二分句完全按照相反律来安排平仄的,是第一种拗句的第二种格式相反律格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