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词微塾】七言诗句式节奏||绝句布局八法||

(2022-05-07 22:00:10)
标签:

文化

分类: 诗词知识

【诗词微塾】七言诗句式节奏


七言诗句的句式节奏,有十三种之多,举例说明:

 

四三式(4+3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王维)。

龙武新军浑驻辇,芙蓉别殿漫焚香。(杜甫)。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杜甫)

万里伤心严遣日,百年垂死中兴时。(杜甫)。

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杜甫)。

 

四二一式(4+2+1)。

多病马卿无日起,穷途阮籍几时醒。(杜甫)。

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江鱼入馔来。(杜甫)。

香飘合殿春风转,花覆千官淑景移。(杜甫)。

 

四一二式(4+1+2)。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

江天漠漠鸟双去,风雨时时龙一吟。(杜甫)。

 

五二式(5+2)。

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杜甫)。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杜甫)。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杜甫)。

黄莺过水翻回去,燕子衔泥湿不妨。(杜甫)。

 

二五式(2+5)。

雪落雁声来紫塞,月明人梦在青楼。(刘沧)。

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杜甫)。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杜甫)。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

棋局动随幽涧竹,袈裟忆上泛湖船。(杜甫)。

 

三四式(3+4)。

洛阳城见梅迎雪,鱼口桥逢雪送梅。(李绅)。

渔人网集澄潭下,贾客船随返照来。(杜甫)。

顾我老非题柱客,知君才是济川功。(杜甫)。

 

一六式(1+6)。

鱼知丙穴由来美,酒忆郫筒不用酤。(杜甫)。

盘剥白鸦谷口粟,饭煮青泥坊底芹。(杜甫)。

 

六一式(6+1)。

忽惊屋里琴书冷,复乱檐前星宿稀。(杜甫)。

 

二二三式(2+2+3)。

旌旗落日黄云动,鼓角因风白草翻。(李频)。

 

一三三式(1+3+3)。

鱼吹细浪摇歌扇,燕促飞花落舞筵。(杜甫)。

 

二四一式(2+4+1)。

山河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畴平。(崔颢)。

 

一四二式(1+4+2)。

诗怀白阁僧吟苦,俸买青田鹤价偏。(陆龟蒙)。

 

三一三式(3+1+3)。

黄金甲锁雷霆印,红锦络缠日月符。(朱权)。

 

七言诗诵读也要按诵读节奏读。

比如“洛阳城见梅迎雪,鱼口桥逢雪送梅。”意义节奏三四式,读为四三式,

“洛阳城见——梅迎雪,鱼口桥逢——雪送梅。”律诗的四联,意义节奏也要变化句式,才显出参差之美。

写律诗,首先要炼就笔力。正如运动员要想夺金,必须炼就体力一样。杜甫之后,李商隐、苏轼、黄庭坚、陆游、元好问都是律诗高手,建议各位读他们的诗集的时候,要细嚼慢咽,他们的那些名篇警句为什么惊人耳目?因为造语奇特,笔力雄健,超凡脱俗,掷地有声,韵味无穷。多读多咏,学其句法、笔力。



【诗词微塾】绝句布局八法


绝句是古典诗歌中最常写、最易学、最难精的诗体。

难就在于字数少(2028字),要想说大话、唱高调、炫耀才学、卖弄词藻、铺排典故、大发议论都不行。这20个字(或28个字)就象20位(28位)贤人,每字都有一定的位置,都要发挥特别的作用,一个字也不能浪费。廖国华说:“信息量越多越好”。

 

要写好绝句,“必须情感深挚,兴会淋漓,神与境会,境从句显,景溢目前,意在言外,节短而韵长,语近而情遥,神味渊永,兴象玲珑,令人一唱三叹,低回想象于无穷。这才是绝句中的精品。”(霍松林语)

怎样写绝句?最基本的是要考虑如何布局?如何开头和如何结尾?现在先讲布局。

布局是把选取的一定的素材,根据显示主题,表现内容的需要,进行恰当的剪裁和合理的安排,使诗文中的各部分有机地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一、起承转合法

这是最常见的方法。它是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感情波澜的自然起伏

或事理的内在逻辑往下写的。此法往往表现为起、承、转、合在一首诗中四句的具体运用。“起”,诗的开头;“承”,接着开头的意思加以发展;“转”,是转折,开拓新意;“合”,是结束全篇。为了写好绝句,在采用此法时,要求:起要扣题、突兀;承要连贯、自然;转要新颖、巧妙,多为结句作准备;结要含蓄、深邃或铿锵有力,醒明本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我有首《拂晓飞抵巴黎》:

夜魔底事苦相缠?风雨催程路九千。圣母晨钟惊宿梦,巴黎别见一重天。

起句突兀地提出责问,交代事情的起因;第二句承述航程漫长而艰难为首句作铺展;第三句转述晨钟警醒,另拓新意,为结句作引线;结句综合点明主题,暗寓作者思想观点,但不明言,让人去想象、推测。

 

绝句从总体上讲,通常可分为前、后两半。前半部分往往起引带、铺垫的作用;后半是主题意旨所在。但关键在第三句,第三句得力,则末句易之。

王楷苏《骚坛八略》云:“在第三句着力,须为第四句留下转身之地。第三句得势,第四句一拍便着。譬之于射,三句如开弓,四句如放箭也”。

杨载《诗法家数》云: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筒,句绝而意不绝。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大抵起承二句困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水之舟矣。

我有首《登苍南玉顶山》诗:“一越葱茏四顾空,玄关闲步意从容。崎岖莫问来时路,身在苍南最顶峰。”人家都说转、结得好。

我前半生历尽坎坷,遭遇天磨浩劫,而今功成名就,在苍南老家,与同龄人相比,我算是最潇洒了。结句寓意在此。可见结句很重要,结句一好,全诗尽活,顿然生辉。“结”是诗的最精彩处,是作者画龙点睛之笔。结句应如撞钟,余音缭绕,意味无穷。

 

二、并列对合法

绝句中的四句,用两组对仗句分别写四个事物或分别写一个事物的四个方面,这样的布局叫“并列对合法”,这种方法工整而优美。

杜甫是最杰出的律诗大师,精于对偶,能够将这种形式极其成功地运用到绝句中来,而不见板滞。他的《绝句四首》(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和《绝句漫兴九首》(其七):“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笋根雉子无人问,沙上凫雏傍母眠。”就是用两组对仗句分别写四个事物的并列法。并列法是用两组对仗句。

 

三、承对合用法

一首绝句的前两句用起承法,后两句用对仗法;或前两句用对仗法,后两句用承接法,这样的布局法叫“承接对仗合用法”。用承接法时,有的在时间上有先后关系,有的在逻辑上有因果关系;用对仗法时,一般要用一组对仗句。

韦应物的《登楼寄王卿》:“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前两句承接法,后两句对仗。

潘天寿《梦渡黄河》:“时艰有忆田横士,诗绝弥怀敕勒歌。为访幽燕屠狗辈,夜深风雪渡黄河。”前两句对仗,后两句承接。

 

四、对比法

把性质相反的两件事或情况迥异的两种景,写在一首绝句中,以进行对比,这样的布局法叫“对比法”。常用的有悲喜

对比、贫富对比、盛衰对比、贵贱对比、劳逸对比等。

对比,能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说明力和表现力,在正反两方面的对比中,妍媸立见,善恶分明,诗人虽不着议论而旨意自明。诗人作今昔对比时,第一句往往用“忆昔”、“去岁”、“别时”、“旧”等词语开头,第三句中往往用“今日”、“如今”、“祗今”、“而今”等词语,来点明时间之不同。

王播的《题惠照寺》:“三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如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用的就是对比法。

 

五、先景(事)后议法

在一首绝句中,前两句写风景或事实,后两句写议论,即属此法。风景或事实是议论的根据,触景生情,就事生议,那就不是无稽之谈了。诗中的议论应观点新颖,见解高超,成为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以收警策动人之效。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景,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其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发表议论,含意深远,耐人探索,道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前两句写所见,后两句写所感,衔接自然、紧密,达到了景入理势,理抒景情的妙境。我有首《仙女岩》诗被选入《当代绝句三百首》,排上了二十世纪三百位名诗人之列。其诗云:“琼宫仙女落红尘,出浴归来意态真。何用移山掩羞涩,天公造物本清纯。”这也是先景后议。

 

六、先议后景(事)法

这种布局法与先景(事)后议法在内容排列的次序上正相反,它是先发表议论,而后写景或叙事事其论点的。议论与写景、叙事,有相辅相成的作用。

如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其前两句是诗人表明自己对秋天的看法与古人悲秋的论调不同,而后描绘一幅碧空万里,白鹤凌云飞翔的图景,予以。诗人为革新经受过守旧派的严重打击,而依然斗志昂扬;诗人接触过不少知识分子,深知他们不得志,对前途失望,因而有悲秋

的实质。诗人不同意他们悲观失望的表现,所以在诗中偏说秋天比春天好;好在何处?他举出晴空一鹤,排云直上,矫健飞翔,奋发有为的事实,来说明秋天的清明、凛冽、萧条、寂寥,正是为大自然别开生面,催人精神抖擞,奋发向上的良剂。这只“鹤”是自强不息的志士的化身,这“诗情”便是志气,便是奋斗精神,这“碧霄”便是一个知识分子爱国爱民的高尚的思想境界。

杜牧《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直接议论,后以“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东来未可知”之句作结,另出新意,使议论不抽象,不枯涩。

 

七、末句的寓情于景法

一首绝句的前两句,或叙事,或写景,而第三句多写人的心理活动与心理状态,其第四句不继续抒情,却以景作结,这样的布局就叫“末句寓情于景法”。

这种布局法的好处是,既能补充前面写景叙事之不足,又能把难言难状之情藏于景中,以收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此诗是诗人在病中得知好友白居易贬江州的消息后,极为难过的时候写的。其第三句中的“惊”字,是心理状态,其第四句如写成“无言独自望寒窗”或“泪流不尽望寒窗”等句,虽也合乎格律,但这只是实写,状其外形,内涵浅淡,远不如“暗风吹雨入寒窗”这第四句以景结情。这样景语作情语,哀景抒哀情,就能使诗人对白氏被贬一事究竟是惋惜,是愤懑,还是悲痛,均蕴含于景语之中,留给读者去领悟,去想象,去补充;这就使末句诗味隽永,耐人咀嚼了。

 

八、倒叙突出重点法

一般说,绝句的重点在后两句。在诗中,如果把后发生的事情放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放在后面,就是为了突出先发生的事情而安排的。这种方法叫“倒叙突出重点法”。例如张继的《枫桥夜泊》,照次序,该先说睡不着觉,再说听到半夜钟声,最后说天亮前的月落乌啼。此诗采取倒叙法,先说“月落乌啼霜满天”,再说“江枫渔火对愁眠”,最后才说“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中有了这座著名的古刹,便带上了历史文化的色泽,增加了枫桥的诗意美,引起了人们的遐想;而“夜半钟声”,渗透着宗教的情思,给人以肃穆的感受,启发人对人生的回忆和反省。这“夜半钟声”放到末句,使全诗的神韵得到完美的表现,使其具有无形的动人力量。由此可见,倒叙突出重点法为不少诗人所采用,是有道理的。诗人采用此法时,往往在第三句中使用“犹记”、“却忆”、“昔日”等词语,以说明后两句是先发生的过去的事情。例如宋僧梵崇的《春晚》:“春光过眼只须臾,榆荚杨花扫地无。却忆菩提湖上寺,绿荷擎雨看跳珠。”

以上八法是绝句的主要布局法。在划分标准上,有的依据结构,有的依据内容,有的两者兼顾,虽不能尽善尽美,但对于学写绝句者相当有用。当然,以上八法,还不能包括无遗。例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衣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此诗前三句一意顺承而下,末句陡转而结,就超出以上八法了。又如窦巩的《南游感兴》:“伤心欲问前朝事,唯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风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此诗首句起,次句既承又转,三四句一气直下,以显出作意。可见,诗的布局法不是死的,要灵活运用。深入生活的有功力的诗人,由于平时多吟诗,多写诗,多揣摩诗,日就月将,灵感来时,缘情构思,缘思措辞,佳句飞至,下笔如有神,开阖呼应,自成章法,此所谓“天才出于勤奋”,“功到自然成”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