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词微塾】修辞手法||唐诗句法十二种||律诗的写作技巧||五言诗句式节奏

(2022-05-07 21:08:16)
标签:

文化

分类: 诗词知识

【诗词微塾】修辞手法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写道:“一切诗文,总需字立纸上,不可字卧纸上”。诗是语言的艺术,为了使诗歌语言更生动、形象,诗人经常借用一些修辞手法来处理。

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诗词语言具有了这种立体感,使各种形象更加栩栩如生,从而表现出绚丽多姿的形象化美感,使作品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诗人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在诗词中运用高超的修辞手法,让诗词更生动,学会了这些修辞手法,你也会写诗词了!

 

比喻

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的修辞手法。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

 

拟人

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的修辞手法。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

明日黄花蝶也愁。

——苏轼《南乡子》

 

夸张

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张。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排比

排比是一种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

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诗经•柏舟》

 

反复

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的修辞手法。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对偶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辞方式。

对偶句语言凝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加强语言的感人效果。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设问

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常用于表示强调作用。

正确的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李白《清平调》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反问

反问是借助疑问句来传递确定信息,以加强肯定或否定语气的一种修辞方式。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七步诗》

 

反语

反语是指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又称“倒反”、“反说”、“反辞”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方法。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联想

联想,具体的说,是借助想象,把形似的、相连的、相对的、相关的或某一点上有相通之处的事物,选取其沟通点加以联结。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通感

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白居易《琵琶行》

晨钟云外湿,胜地石堂烟。

——杜甫《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

 

互文

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

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烟笼寒水月笼沙。

——杜牧《泊秦淮》

秦时明月汉时关。

——王昌龄《出塞》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诗》

将士(将军和战士)们从军十年,经过千百次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

 

移情

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写作者有意识地赋予客观事物一些与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特性,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移情。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拈连

拈连是指利用上下文语义关系,把通常只用于甲事物的词语顺势拈来,巧妙地运用在乙事物上的一种修辞方式。

在语法上和甲事物搭配的词语,本来不能和乙事物搭配,搭配之后,虽然不合事理,但依靠上下文语境,往往能产生独特的修辞效果。

运用拈连时,不能仅仅追求字面上的联系,而应从语义出发,把握事物间的内在关系,只有内容相符,才能“拈”得自然,"连”得贴切。

一夜东风,吹散愁多少?

数声啼鸟,梦转纱窗晓。

——曾允元《点绛唇》

甲项说话关键词语是“东风”、是“吹”,“吹”这个词通常适用于“风”。现在,诗人要表达乙项观念:“愁”,愁多无法排遣。于是“顺手拈来”甲项说话“东风吹”所适用的词语“吹”来表达乙项观念“愁多无法排遣”,就出现了“东风吹散愁多少?”

 

比拟

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比拟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做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

比拟可以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得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逋《山园小梅》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春夜喜雨》

 

错综

指故意颠倒词序以避免形成对偶的一种修辞手法。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裙拖六幅湘江水,髻挽巫山一段云。

——李群玉《杜丞相筵中赠美人》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刘禹锡《始闻秋风》

 

呼告

呼告又称“顿呼”、“突呼”,就是在说话或写文章的过程中,叙述某人或某物时,由于感情过于激动,突然撇开听众或者读者,而直接和所涉及的人或物说话的一种修辞格。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诗经•硕鼠》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李白《蜀道难》

 

示现

示现是一种修辞方法,就是把实际不见不闻的事物,说得如见如闻,活灵活现。示现分为:追想式示现、预感式示现、悬想式示现。

追想式示现:即把过去的事情说得历历在目。

预感式示现:即把未来的的事情说得如同出现在眼前。

悬想式示现:即把想象中的情景,说得如同真情实景一般。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复迭

复迭即把同一字词接二连三用在一起的修辞方式。复迭分迭字和迭词两种形式。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陶渊明《归园田居》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迢迢牵牛星》

 

跳脱

跳脱是一种因为特殊的情境,例如语意的含蓄,心思的急转,事象的突出等等,有时故意中途断了语路的修辞方法。它又分为急收、遮断和突接三种。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

——温庭筠《更漏子》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刘辰翁《柳梢青•春感》

 

对比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李绅《悯农》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诸葛亮《出师表》

 

映衬

映衬,是利用客观事物之间相类或相反的关系,以次要形象映照衬托主要形象的写作技法。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李白



【诗词微塾】唐诗句法十二种


1、一字多用句——句子中某一字兼顾前后而省略为一个字。刘商的“君去春山谁共游,鸟啼花落水空流。”下句意为:“鸟空啼,花空落,水空流。”“空”字,一字三用。

 

2、三截句——一句之中排比多种事物,烘托主题。高适的“高馆张灯酒复清,夜钟残月雁归声。”两句中高馆:灯、酒、夜钟、月、雁等字,错综排比,极力渲染送别之情景。

 

3、两截句——一句之中以两事相映衬。许浑的“去辙已平秋草合,空斋长掩暮云深。”用“秋草合”,“暮云深”,映衬辙之军,空斋之掩,更见人去迹空之惆怅。

 

4、下因句——又叫“倒因句”,一句中上半写事或言情,下半则明其缘由。杜审言的“宠移新爱夺,泪落故情留。”宠移是因为新爱所夺,泪落是因为故情未忘。

5、上因句——又叫“顺因句”,一句中先写一事,后表其结果。杜甫的“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蜡烛烧短是因为检书,频频引杯是因为看剑。

 

6、长短句——上下两句,如果按其意划分,则长短不等。岑参的“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意即:“独有凤凰池上客之阳春一曲难于奉和。”而诗人限于格律,必将此意均排为十四字。

 

7、分装句——一意分为两句,上下兼指。刘长卿的“白云留不住,绿水去无心。”白云绿水都留不住,去无心。

 

8、走马对——二句对仗,语意承接紧凑,且有一气直下之意。曹松“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道有书来。”下句与上句字面对仗,而其意却紧承上句而下。

 

9、流水对——二句对仗从宽,而语意一气相连不隔如流水然。王维“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空自知”对“每独往”,但“兴来”与“胜事”不对仗,但这两句必须一气读下,其意自见。

 

10、交互对——二句对仗互有省略,须互相补足,含意乃见。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意谓:“昔闻洞庭湖边有岳阳楼,今乃登岳阳楼而望洞庭湖。”

 

11、缩脉句——省略副词,虚词等,压缩成句。许浑的“他日沧浪水,渔歌对白鸥。”意谓:他日与君同游沧波,同听渔歌,同对白鸥。此法五言多用之。

 

12、横插句——述事言情之中,插入其它情事,与主意无重复关系,只是借插入的情事渲染生色。杜甫的“已收滴博云问戊,欲夺蓬婆雪外城。”主意为:“已收滴博戊,欲夺蓬婆城。”而插入“云间”、“雪外”,句式更见顿挫之致,此法七言多用之。以上句法,不是各自隔绝,经常互有兼容。学诗者要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诗词微塾】律诗的写作技巧


1、一二联对式结合+三四联对式结合(对式律结合法)

诗例:王融 临高台 (前四句平韵式+后四句平韵式)

游人欲骋望,积步上高台。

井莲当夏吐,窗桂逐秋开。

花飞低不入,鸟散远时来。

还看云阵影,含月共徘徊。

 

2、一二联混式结合+三四联对式结合(粘式律结合法)

诗例: 王勃滕王阁 (前四句仄韵式+后四句平韵式)

滕王高阁临江诸,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3、一二联混式结合+三四联粘式结合(粘式律结合法)

诗例:崔颢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一二联对式结合+三四联粘式结合(粘式律结合法)

 

诗例1:杜甫 咏怀古迹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诗例2:严武 巴岭答杜二见忆

卧向巴山落月时,两乡千里梦相思。

可但步兵偏爱酒,也知光禄最能诗。

江头赤叶枫愁客,篱外黄花菊对谁。

跂马望君非一度,冷猿秋雁不胜悲。

 

诗例3:刘长卿 上阳宫望幸

玉辇西巡久未还,春光犹入上阳间。

万木长承新雨露,千门空对旧河山。

深花寂寂宫城闭,细草青青御路闲。

独见彩云飞不尽,只应来去候龙颜。

 

诗例4:钱起 赠阕下斐舍人

二月黄鹂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常悬捧日心。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5、一二联粘式结合+三四联对式结合(粘式律结合法)

诗例:司空曙 长安晓望寄程补阕

迢递山河拥帝京,参差宫殿接云平.

风吹晓漏经长乐,柳带晴烟出禁城。

天净笙歌临路发,日高车马隔尘行。

独有浅才甘未达,多惭名在鲁诸生。

 

6、一二联粘式结合+三四联粘式结合(粘式律结合法)

诗例:黄甫曾 早朝日寄所知

长安雪后见归鸿,紫禁朝天拜舞同。

曙色渐分双阙下,漏声遥在百花中。

炉烟乍起开仙仗,玉佩成行引上公。

共荷发生同雨露,不应黄叶久从风。

 

7、一二联粘式结合+三四联粘式结合(对式律结合法)

诗例:黄甫曾 秋夕寄怀契上人

已见槿花朝委露,独悲孤鹤在人群。

真僧出世心无事,静夜名香手自焚。

窗临绝涧闻流水,客至孤峰扫白云。

更想清晨诵经处,独看松上雪纷纷。

 

8、一二联对式结合+三四联粘式结合(对式律结合法)

诗例:李白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9、一二联粘式结合+三四联混式结合(粘式律结合法)

诗例:郭振 塞上

塞上虏尘飞,频年出武威。

死生随玉剑,辛苦向金微。

久戍人将老,长征马不肥。

仍闻酒泉郡,已合数重围。

 

10、一二联混式结合+三四联混式结合(混式律结合法)

诗例:王维 终南别业 (古风式律诗,大多数为拗句)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1、一二联混式结合+三四联混式结合(粘式律结合法)

诗例:李白 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一二联与三四联结构重叠)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12、首联拗体绝句组合+尾联粘式绝句结合(粘式律结合法)

诗例:李商隐 二月二日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二月二日江上行,为孤平)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13、七律部分重字韵

诗例:杜荀鹤 自叙

酒瓮琴书伴病身,熟谙时事乐于贫。

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

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

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



【诗词微塾】诗的句法


我们学写绝句和律诗,先要学会造句,这一点很重要。诗句有别于文句,必须对其进行细致的研究。我们读古代诗歌名篇,往往会记住其中的一些警句、佳句。为什么会过目成诵呢?一是因为这些诗句含意深刻,耐人寻味。二是因为句法新颖。什么是句法呢?在讲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知道诗篇是由诗句组成的,无句不成篇,诗句是诗篇的有机构成要素。我写诗,有时先得其中一句,然后成篇。诗句是独立的单位,它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和意境。所以我们必须对诗句的构成方法进行认真的研究。诗句构成的艺术方法,就是句法。

 

张表臣在《珊瑚钩诗话》中说:“诗以意为主,又须篇中炼句,句中炼字,乃得工耳。”这就是句法。大诗人杜甫很重视句法,他在《寄高三十五书记》一诗里写道:“美名人不及,佳句法如何?”他在七律《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里写道:“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是诗人一生的艺术追求。耽,嗜好,沉溺,入迷。杜甫的诗一千四百多首,我最喜爱。他的句法最为绝妙。他的诗集大多数诗友在我的推荐下买了,请大家细读。先研究他的句法,一定会有收获。

研究诗的句法,要注意八个问题:

 

一、诗句在不影响诗意的前提之下,力求简略、精炼。谢茂秦在《四溟诗话》中说:“诗以佳句为主,精炼成章。”魏庆之在《诗人玉屑》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诗人夜宿庙堂,窗外风雨大作,他得了一个句子,很得意,念给一位和尚听:“影摇千尺龙蛇动,声撼半天风雨寒。”哪知和尚是位高僧、诗僧,他回答说:“不如‘云影乱铺地,涛声寒在空。’”这个诗人后来征求名诗人梅圣俞的意见。梅圣俞说:“言简而意不遗,当以僧语为优。”和尚的诗比你的好,因为他句法精炼。所以能写成五绝的意思,就不要掺水,写成七绝。七绝能表现出来的意境,就不要随意铺排成七律,在座的有几位内行,对此有体会。

 

二、诗的含蓄空灵美,要在句法上表现出来,诗句不能太直露,直露了就浅薄,没有韵味。就像炒菜一样,加点佐料,味道就出来了。诗句与文句不同,以含蓄蕴藉为上。杜甫的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法妙!如果写成:“伤时人涕泪,分别我伤心。”也合乎仄,但不是诗句,是韵文而已。各位从这里来悟句法。

 

三、诗句要浑成。诗句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不能支离破碎,必须围绕一个中心来写,诗句之间要有内在联系。

 

四、炼句时,要注意合乎事理、物理。你不能写“三十晚上升明月”。写诗,平时要多注意观察,世事洞明皆学问。

 

五、炼句时,要注意一气贯通,句子不能太涩,句子的气势不可弱。黄庭坚说:“宁律不谐,不可使句弱。宁用字不工,不可使语涩。”他很注意句子的气势。句子没有气势,就是死句。这种死句,我们看当代一些诗词刊物,俯拾皆是。当代诗词作者多不知句法,这也是整体水平不高的一个原因。大诗人杜甫精于句法,是我们学习的典范。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气势磅礴,千古名句。

 

六、有的句子适宜于写绝句,有的适宜于写律诗,炼句时要细心体会。绝句的诗句要流转自然,风神摇曳,不要太实,律诗诗句要造语严谨,气象峥嵘,对仗句要工整。绝句两联最好不要都用对仗,如果都用对仗,就显得呆板,缺乏风神。杜甫的绝句有全首都用对仗的,那是“妙手偶得之。”

 

七、诗句要曲,要注意转折。造句转折,就可以蓄势待发,避免下句平滑而无诗味。宋代诗人有这么一个佳句:“酿雪不成微有雨,被风吹散却为晴。”句法转折,颇有韵味。明人有一句诗:“薄暑不成雨,夕阳开晚晴。”太直露了。

 

八、句法要有变化。尤其是律诗的中间两联,句法如果相同,没有变化,就显得呆板。如果两个联句句式节奏参差,就有抑扬顿挫,长短节奏的韵致。以王维的五律《使至塞上》中间四句为例:“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句子节奏不同,颔联为“二一二”,颈联“二二一”,错落有致。学写律诗,不可不注意句子节奏的变化。

 


【诗词微塾】五言诗句式节奏


下面开始讲句式节奏,请各位做好笔记。律诗、绝句的句式节奏,古人有专门的研究,形成了一定规则,其中的参差变化,学诗者必须认真体会。五言句式一般是二三,七言句式一般是四三。但是诗人们正中求变,创造出多种句法。下面各举例子,加以说明。先讲五言句法:

 

二三式(2+3)。

玉剑浮去骑,金鞭明月弓。(卢照邻)。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温庭筠)。

涧水空山道,柴门老树村。(杜甫)。

日月笼中鸟,乾坤水上萍。(杜甫)。

黄绮终辞汉,巢由不见尧。(杜甫)。

 

二二一式(2+2+1)。

晴山开殿翠,秋水掩帘寒。(许浑)。

春风骑马醉,江月钓渔歌。(司空曙)。

剑外春天远,巴西敕使稀。(杜甫)。

西京安稳未,不见一人来。(杜甫)。

 

四一式(4+1)。

雀啄北窗晚,僧开西阁寒。(喻凫)。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

流水生涯尽,浮云世事空。(杜甫)。

卢绾须征日,楼兰要斩时。杜甫。

 

二一二式(2+1+2)。

荒庭垂橘柚,古屋画龙蛇。(杜甫)。

蝉声集古寺,鸟影度寒塘。(杜甫)。

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杜甫)。

 

一一三式(1+1+3)。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杜甫)。

翠深开断壁,红远结飞楼。(杜甫)。

风餐江柳下,雨卧驿楼边。(杜甫)。

 

一三一式(1+3+1)。

剑留南斗近,书寄北风遥。(祖咏)。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杜甫)。

泪逐劝杯下,愁连吹笛生。(杜甫)。

 

一四式(1+4)。

台倚乌龙岭,楼侵白雁潭。(许浑)。

雁惜楚山晚,蝉知秦树秋。(司空曙)。

壮惜身名晚,衰惭应接多。(杜甫)。

静应连虎穴,喧已去人群。(杜甫)。

味岂同金菊,香宜配绿葵。(杜甫)。

青惜峰峦过,黄知桔柚来。(杜甫)。

红取霜风实,青看雨露柯。(杜甫)。

紫收岷岭芋,白种陆池莲。(杜甫)。

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杜甫)。

 

三二式(3+2)。

把君诗过目,念此别惊神。(杜甫)。

田父要皆去,邻翁问不违。(杜甫)。

白发少新洗,寒衣宽总长。(杜甫)。

金错囊从罄,银壶酒易赊。(杜甫)。

 

一二二式(1+2+2)。

地盘山入海,河绕国连天。(张祜)。

井凿山含月,风吹磬入林。(贾岛)。

 

以上句子节奏是指意义节奏,如果按这个节奏读诗,比如“1+4”,就显得拗口。朗诵时,还是要按诵读节奏,五言读“2+2+1”上二为“头节”,中二为“腹节”,下一为“脚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