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词微塾】语法规律||孤雁格||章法

(2022-05-07 20:13:02)
标签:

文化

分类: 诗词知识

【诗词微塾】语法规律


诗是语言的艺术,一般情况下是要遵循语法的规律的。但诗又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它因受到格律的制约,如字数、平仄、押韵等,所以在语句用法上又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倒装。就是为了平仄与押韵的要求,将符合语法要求的词、成份及句子通过后语前置的方法,这就是倒装。主要有:

 

1.词的倒装。有些词,根据平仄和押韵的需要,对其前后顺序进行颠倒。如:天地、东西、千万、斗牛、古今、往来等,这样的颠倒并不会影响意思的表达。如杜甫的《出郭相访》:“还往莫辞遥”,这是为了平仄的要求倒装;贾岛《戏赠友人》:“书赠同怀人,词中多苦辛”,这种倒装,既是平仄的要求,也是押韵的要求。

 

2.成份的倒装。即把句子成份按语法应在后面的,放到前面了。

其一,主谓倒装。如魏征《述怀》:“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应为“古木寒鸟鸣,空山夜猿啼”。

其二,主宾倒装。即宾语前置。如祖咏《望蓟门》:“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第一句应为“积雪生万里寒光”。

其三,补语提前。如:“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按正常的语序,应是:“风折笋绿垂,雨肥梅红绽”,这里的“绿垂”与“红绽”都是补语。

 

3.句子倒装。有的是半句倒装,有的是整句倒装。如张仲素《春闺思》:“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应是:“昨夜梦渔阳,提笼忘采叶”,因为昨夜梦到了渔阳,以至于在今晨仍然在想着梦中的情景,而忘了采叶。再如孔仲平的《寄内诗》:试说途中景,方知别后心。

行人日暮少,风雪乱山深。按一般的顺序应是:行人日暮少,风雪乱山深。试说途中景,方知别后心。

虽然这样写诗意上也流畅,但显得过于平直,没有韵味。而将两联转过来,意味就大不相同。

 

二、成份的省略。绝句的语言要特别精炼,它的每一句都有字数的限制,且要符合声韵的要求,因而凡是能够精简的字词,要尽量精简省略。

 

1.省虚词。这是一种常见的方法。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生”与“入”字后都省略了“于”;“菱蔓弱难定,杨花轻易飞”,在“蔓”与“花”字后各省去一个“因”字,“弱”与“轻”字后各省去一个“而”字;“南山晴有雪,东陌雾无尘”,“山”与“陌”之后各省一个“虽”,“晴”与“雾”后各省一个“而”字。

 

2.省实词。如明谢榛的《秋闺曲》:“可怜南去雁,不为倚楼人”,这“倚楼人”后面省去了“捎书”类似的文字;王夫之《补落花诗》:“尽情扑翅欺蝴蝶,塞耳当头叫子规”,这“欺”后面省去了“人的”。

 

3.省平行语。如“桃叶传情竹枝怨”,“枝”后省了一个“传”字,应该是“桃叶传情竹枝传怨”;同理,“西涧流水东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其实应为:“西涧流水东涧流水,南山云起北山起云”。

4.省人名、地名、书名等。当然这里能简省的都是有名的。如:“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玉关”就是“玉门关”,省了一个“门”字,但人们仍然能明白;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指的是“王导”与“谢安”,大家都明白的。

 

三、互文。诗中有些字词本应合在一起用的,但有时却因字数、平仄等限制,而被省略了,有点类似于“省平行语”,但这种省是前面省了后面有的,后面省了前面有的,互相表意,所以叫互文。如:“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全句意思应该是:“万壑树参天、响杜鹃,千山树参天、响杜鹃”,前句省略了“响杜鹃”,后句省了“树参天”;戴复古的“东园载酒西园醉”,应是:“东园载酒醉,西园载酒醉”,“东园载酒”后省了“醉”字,“西园”后省了“载酒”。



【诗词微塾】孤雁格


古人有时喜欢把绝句称为“两韵诗”,把律诗称为“四韵诗”。因为古人认为,绝句只要有严格的两韵脚就可,律诗只要求有严格的四韵脚就可。以律诗来说,古人把首句不入韵的五律视为“正轨”就是很好的证明。不过,为了音律的和谐和吟唱的悦耳,人们又要求部分格律诗的首句也押韵。这是因为格律诗首句押韵更容易记忆,吟唱时更悦耳动听,更赏心怡神。

 

格律诗因为增加了一个韵脚,却增加了不少的麻烦。为了减轻负担,人们又想出了一个“偷工减料”的取巧办法,那就是:允许格律诗的首句最后一句借用邻近韵部的字作为韵脚。格律诗的首句借用邻近韵部的字作为韵脚的,称为“孤雁出群格” ,而格律诗的最后一句借用邻近韵部的字作为韵脚的,称为“孤雁入群格”。

 

为了行文的集中,本文只以律诗为例,谈谈“孤雁出群格”和“孤雁入群格”的运用。、在格律诗的创作中,“孤雁出群格”是很常用的一种“格”(格律)。例如

七律 雪作(曾几)

卧闻微霰却无声,(庚韵)起看阶前又不能。(蒸韵)

一夜纸窗明似月,多年布被冷于冰。(蒸韵)

履穿过我柴门客,笠重归来竹院僧。(蒸韵)

三白自佳晴也好,诸山粉黛见层层。(蒸韵)

 

五律 访戴天道士不遇(李白)

犬吠水声中,(东韵)桃花带露浓。(冬韵)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冬韵)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冬韵)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冬韵)(

现代人将一东二冬通押,那另当别论。)

 

在格律诗的创作中,“孤雁入群格”不常用;但是,诗人因为激情澎湃,为了表达一种特殊的情感需要,一时在本韵部里又找不到准确的字眼,不得已之下,借用邻韵部的字眼作为全诗结句的韵脚。所以说,“孤雁入群格”是一种不常用的“格”,但又是某些诗人在某些场合不得不用的一种“格”。例如:

七律 言怀(黄景仁)

听雨看云暮复朝,(萧韵)谁于笼鹤采丰标。(萧韵)

不禁多病聪明减,讵惯长闲意气销。(萧韵)

静里风怀玄度月,边心血子胥潮。(萧韵)

可知战胜浑难事,一任浮生付浊醪。(豪韵)

 

无题(鲁迅)

惯于长夜过春时,(支韵)挈妇将雏鬓有丝。(支韵)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支韵)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支韵)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微韵)

 

在格律诗的创作中,虽然“孤雁出群格”和“孤雁入群格”都可以使用,但是,这两种“格”不可以在一首诗里同时出现。也就是说,在同一首诗里,“孤雁出群格”和“孤雁入群格”是不允许同时并用的。原因就是:律诗称为“四韵诗”,它要求一首诗至少使用同一韵部里的四个韵脚。如果在一首诗里,同时采用“孤雁出群格”和“孤雁入群格”,那么,这首诗同韵部里的韵脚只剩下三个了,显然不符合“四韵诗”的概念界定,以此推论,首句不入韵的律诗格式也是不可用孤雁格,因为这样一首诗中,也只有三个韵脚了。

 

最早称首句借用邻韵为“孤雁出群”的人是明代的谢榛。他在所著《四溟诗话》中说:“七言绝、律,起句借韵,谓之‘孤雁出群’,宋人多有之。”沿用这种说法的今人诗家,如张皓先生在其主编的《古典诗词通论》中说:“唐宋人常不拘首句韵脚之规,而借用邻韵,后世称为孤雁出群格。”星汉先生在《今韵说略》一文也指出:“晚唐有于首句入韵的格律诗,借用邻韵的韵字,作为首句的韵脚,唐宋几成风气,视为定例,叫‘借韵’,起名号‘孤雁出群’……如冬韵诗起句入东韵,支韵诗起句入微韵,豪韵诗起句入萧肴是也。”

 

孤雁出群格没有破坏格律诗的偶数句押韵的原则,因此人们也比较认同,用的也比较多,尤其是晚唐两宋。孤雁入群格,由于是尾句借用临韵,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破坏了偶数句押韵的原则,所以一般不常用。

另外,中华新韵是不存在孤雁格的,因为新韵没有邻韵之说。



【诗词微塾】章法


起笔突兀法

做诗起笔,有明起、暗起、陪起、反起之别。明起者,开口即就题之正意说起,随明见题字,然不得谓之“骂题”。暗起者,不就题面说而题意自见。陪起者,先借他物说起,以引申所咏之物。反起者,不说题之正面,而先从题之反面着笔。学者明此诸法,起笔者尤以来势突兀为胜,若一涉平淡,便觉句法不挺矣。兹录唐诗得力在起两句之一首于下,以便学诗者有所取法焉。

 

【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以下五律*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上诗首句拈出“独有”二字,次句便以“惊”字作衬,有登高一呼之概。

 

承笔衔接法

律诗以第二联为承笔,或写意,或写景,要与上联起笔衔接,不可松泛。起笔一联,仅浑括大概;点醒题意,全在此联。且需留有不尽之意,以开下文转笔一联。兹录唐诗中第二联最警切之一首,以飨读者,俾知醒题之法也。

 

【军中闻笛张巡】

峣岧试一临,虏骑附城阴。

不辨风尘色,安知天地心。

门闲边月近,战苦阵云深。

旦夕更楼上,遥闻横笛声。

上诗第三、四句写军中情状,紧接上句看见虏骑之悲感,而全题之用意醒矣。

 

转笔呼应法

转者,就承笔之意,转捩以言之也。其法有三:一、进一层转;二、推一层转;三、反转,总以能与前后相呼应,活而不板者为佳。唐诗之注重转笔,而上下一气者,当推杜甫《春望》一首,兹特选录于下,非学到功深者,断难揣摩其万一。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上诗第五句言兵祸之久,第六句言乡信之重,是全诗最着力处,而与首句写乱后景象,末句自伤衰老,通体均相应也。

 

合笔结束法

合者,结束全诗,俾有下落也。或开一步,或放一句,总以“言有尽而意无穷”者为佳构。唐诗中合笔之足以惊人,而传诵一时者,首推刘禹锡之《蜀先主庙》诗。兹亦照录于后,以为学者之模范。

 

【蜀先主庙刘禹锡】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懔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上诗结句言蜀妓凄凉,不言蜀灭,而蜀灭之意自在其中,以此结束全题,真觉余韵悠然,有缥缈欲仙之致。

 

因人述事法

做诗所以传人,非传其人,传其事也。但记述事情,需写得雄壮而不寒酸,方见其人身份之大,志气之高。此种笔致不可多得。兹特选录唐诗一首于下: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刘长卿】

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

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

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上诗第一联倒写盛时,第三联一句写其旧功,一句写其壮志,明虽述事,而其人则因此传矣。

 

因地记游法

记游之诗,或述山川,或详风土,宜翔实而不浮泛,宜洒脱而不粘附,方为上乘。此种记述之法,唐诗中以李白《送友人入蜀》一首为最佳,特录如下:

 

【送友人入蜀*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以定,不必访君平。

上诗第二联,一句写对面,一句写旁边;第三联,一句写陆,一句写水。句句是记地,却句句是记游,洵为诗之入乎化境者。

 

因时点景法

四时之景不同,故诗家点景之法亦不同。但以冬夏二时之景,与春秋二时之景相较,则冬夏自然较少;而以夏令之景与冬令之景相较,则犹以夏令为少。《唐诗三百首》中惟杜审言《夏日过郑七山斋》一诗,写得极幽雅、极淡远,可为夏日点景诗中之杰构。兹特摘录于后:

 

【夏日过郑七山斋*杜审言】

共有樽中好,言寻谷口来。

薜萝山径入,荷芰水亭开。

日气含残雨,云阴送晚雷。

洛阳钟鼓至,车马系迟回。

上诗第三句写薜萝,第四句写荷芰,都是点缀夏景;第五句写日写雨,第六句写云写雷,而夏日晚景,如在画图中矣。

 

因境抒情法

诗情皆由境而生,诗境即诗情也。作此等诗不可太拘,太拘则滞;不可太浑,太浑则虚。须要来龙去脉一气相生,方足以见诗情之真切。兹就《唐诗三百首》中选录一首于下: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上诗“田家”二字为通体之眼,所谓诗境也。第二联是写庄外之境,第三联是写庄中之境,至于“合”、“斜”、“面”、“话”等字,皆诗情也。

 

起句相对法

绝诗只有四句,作五绝诗只有二十字。苟不知炼句之法,则一写已尽,何能发挥题之真意乎?兹特选录唐诗中五绝之起句相对者一首于下,学者宜将所炼之句熟读而细玩之。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以下五绝*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上诗之第一、第二句,写将雪之兆;第三句写山家形景,直至末句方点出“雪”字,而寄宿之意已尽在其中矣。

 

收句相对法

五绝收句是全题最扼重处,宜清劲淡远,有余音不绝之慨。若用对句,则字字有力,全诗便觉挺而且响矣。兹亦就唐诗中选录一首于后,学者可依此摹仿也。

 

【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上诗第一句写地,第二句写时,题中宿意已明;第三句写岸上之景,第四句写水中之景,江流如画,情景逼真。



通体拗句法

拗句之诗不论平仄,较谐平仄者为难。前已指示此法,并举七律一首为例;而五绝则句短字少,更不能轻易著笔,且亦须有曲折、有寄托,方为合法。唐诗五绝中通体用拗句者数见不鲜,惟刘长卿《弹琴》一首余味深长,真令人百读不厌。兹录于下,以备学诗者之一格。

 

【弹琴*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上诗第一句就题面暗起,第二句拍到琴调,第三句承上句作转,第四句明点弹字,而言外有“世无知音”之叹,全诗之主意在此。

 

通体仄韵法

五绝诗用仄韵,较之押平韵者尤觉清劲古朴,故唐人多喜用之。兹录柳宗元《江雪》一首于下,真五绝中之杰作也。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上诗第一、二两句暗点题意,第三句写江边之景,第四句方点出“江雪”二字,所用“绝”、“灭”等字何等有力!

 

通体写情法

写情之诗宜曲折、宜圆到,不可徒饰外观,而真意全未达出。盖写情难于写景,非善于言情者,必不足以达之。今特选录唐诗中通体写情之诗一首,学者可奉为金科玉律也。

 

【客至*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上诗第一联以鸥来引客;而第二联一句纵、一句擒,是正写客至也;第三联写款客之情;第四联想到邻翁作陪,情外有情,的是写情圣手。

 

通体写景法

写景之诗,贵有层次、有结束,否则架床叠屋,徒见其铺排而索然无味耳。初学作诗者每易蹈此弊病。兹特就《唐诗三百首》中选录通体写景之诗一首,俾学者有所取资焉。

 

【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岑参】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杖拥千官。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上诗全在“早朝”二字写景。首联一句写出门,一句写到城,早朝之意已现;第二联一句写近殿未朝时,一句写到殿已朝时;第三联写早朝早退之景,层次何等井然;末联才拍到和诗本意,以此结束,饶有趣味。

 

分写情景法

写情宜缠绵悱恻,写景宜蕴藉冲和;二者兼而有之,写来又须分明,方堪推为绝唱。《唐诗三百首》中合乎此等作法者,当以杜甫《登高》一诗为最。今录如下,学者宜细细玩之。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亭浊酒杯。

上诗第一句写山中所闻,第二句写水上所见,第三句承第一句之风急,第四句承第二句之渚清,是写景也;第五、第六句写登高感触之情,一句横说,一句竖说;第七句顶第五句之作客,第八句顶第六句之多病,是写情也。章法、句法虽分而仍完密异常。

 

合写情景法

情景分写之诗既见上述矣,然或景中有情,或情中有景,不能分写只能合写者,虽则浑括一气,而仍须分析清楚。兹特就唐诗中选录一首于下,学者不可不悉心体会也。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粤文身地,尤是音书滞一乡。

上诗首句从登楼说起,第二句便含寄四州刺史意,第三句写水,第四句写陆,所谓景中有情也;第五句言陆路望四州不见,第六句言水路思四州无已,末两句揭清寄四州刺史本意。所谓情中有景也,写来也融洽、亦分明,诚为情景兼到之作也。

 

明咏物情法

何谓“明咏”?起句既点醒题面,以下句句明写是也。咏物之诗最忌浮泛或俚俗,须以切实幽雅为佳。唐诗中杜甫《黑鹰》一首,为明咏物情之杰作。今特摘录如下,学者宜反复而玩诵之。

 

【黑鹰*杜甫】

黑鹰不省人间有,渡海疑从北极来。

正翻抟风超紫塞,玄冬几夜宿阳台。

虞罗自觉虚施巧,春雁同归必见猜。

万里寒空只一日,金眸玉爪不凡材。

上诗起句便点出黑鹰,所谓明咏也;第二句北极是黑,第三句以紫字映黑字,第四句玄冬亦是黑,第五句虚写,第六句写实,末句以金玉二字再衬黑字,而黑鹰之体格跃然纸上矣。

 

暗咏物情法

何谓“暗咏”?通体不点破题面,而但浑写物情是也。然须有曲笔以达之,有深意以衬之。使人不见此题,一望而知便是此题,方为合格。唐诗中郑谷《鹧鸪》一首,最合暗物咏情之法,爰录于后,以资揣摩。

 

【鹧鸪*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唤湘江曲,苦竹丛生春日西。

上诗第一句写鹧鸪之形,第二句写鹧鸪之品,第三句言见其过,第四句言闻其啼,第五、第六句从啼字生出游子佳人两意,感人极深;末两句为鹧鸪写照,却到底无鹧鸪题字。此境非常人能学到也。

 

抚今怀古法

过去为古,现在为今,既古既今,亦今亦古,此等诗须写得又缠绵,又感慨,使人读之有俯仰古今之感,悠然神往之慨,方为上乘。兹特选录唐诗七律一首于下,俾学者可以玩索也。

 

【至日遣兴奉寄北省旧阁老两院故人*杜甫】

忆昨逍遥供奉班,去年今日侍龙颜。

麒麟不动炉烟上,孔雀徐开扇影还。

玉几由来天北极,朱衣只在殿中间。

孤臣此日肠堪断,愁对寒云雪满山。

上诗首联从去年说起,而着力全在一忆字;第二联追述去年朝仪之盛;第三联一句是虚写,一句是实写;末联方拍到今日,由今怀古,无限凄凉。

 

寓意托兴法

寓意托兴之诗,用笔贵委曲而不率直,立意贵幽远而不浅近。明知所遇之景物,与所蓄之意兴两不相关,而一经感触,便当息息相通。兹特就唐诗中择录合乎此法者之一首于下,学者可以意会得之。

 

【曲江对雨*杜甫】

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勒年芳。

林花著雨胭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漫焚香。

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旁。

上诗前半首写江上雨景,后半首写南内凄凉,末句借佳人作结,令人无限低徊。

 

颂中寓讽法

婉而多讽,诗人忠厚之道也。后世阿谀之风日甚,作诗者但知献媚避忌,而诗之品格亦每况愈下矣。兹特选录唐诗中张谓之《杜侍御送贡物戏赠》一首,深情微旨亦婉亦严,深得三百篇之遗意也。

 

【杜侍御送贡物戏赠*张谓】

铜柱珠崖道路难,伏波横海旧登坛。

越人自贡珊瑚树,汉使徒劳獬豸冠。

疲马山中愁日晚,孤舟江上畏春寒。

由来此货称难得,多恐君王不忍看。

上诗起句言道路之远,第二句言产物之地,第三句折入贡字,第四句写一劳字,而讽意已寓乎其中;第五、第六句正写路远送物之苦,结句“不忍看”三字,古人所谓婉而多讽,诵不忘规者,庶几近之。

 

褒中有刺法

一诗之中,或褒或刺,岂非自相矛盾?不知所谓褒者,或褒其人之勋绩,或褒其人之际遇。所谓刺者,或刺朝廷之昏乱,或刺时事之难为。兹录唐诗中李郢之《上裴晋公》一首,虽则寓刺于褒,实则褒自褒而刺自刺,读者不可不辨别也。

 

【上裴晋公*李郢】

四朝忧国鬓成丝,龙马精神海鹤姿。

天上玉书传诏夜,殿前金甲受降时。

曾经庾亮三更月,下尽羊昙一局棋。

惆怅旧堂扃绿野,夕阳无限鸟飞迟。

上诗首联直写晋公,第二联褒其功,第三联褒其度,末联刺朝廷不用老臣,语意仍含蓄不露,不愧诗中老手。



参间虚实法

咏物之诗,须要虚实相间。不有虚笔,既无灵气;不有实笔,既无真意。但虚则不可空泛,实又不可呆滞。此法在唐诗中,当推杜牧《早雁》一首为最佳。今录如下,学者可奉为规矩也。

 

【早雁*杜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上诗起二句但言雁来,第三句言影,第四句言声,是谓写实法;第五句借胡骑作陪,第六句以春风作衬,是谓虚写法;结句暗写雁去,而“早”字之意已见,真是神来之笔也。

 

判别深浅法

作诗须有层次,而用于咏情之诗,尤当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方与格律相合;否则,杂乱成章,徒见其枝枝节节也。兹录唐诗中李颀《送魏万之京》一首,上下一气呵成,有悠然不尽之趣,非善于言情者不办。

 

【送魏万之京*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队,空令岁月易蹉跎。

上诗起句既点明送别之意,第二句写秋景,第三句言路中所闻,第四句言路中所见,是浅一层;第五句言入关时所见,第六句言到京后所闻,是深一层;末两句——长安二句,点明“之京”。而良友箴规之意,妙在言外得之。

 

顺点题面法

题面之字,最好不顺点。顺点则非落于平,既近于板。《唐诗三百首》中,惟张旭《桃花溪》诗一绝,虽则题面三字顺次点出,然而宛转赴题,并不见其率直之弊。兹录如下,读者亦可举以学步也。

 

【桃花溪*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上诗起句写溪畔远景,第二句借渔船一问,通体便觉灵动异常;第三句点明“桃花”,顶上句“问”字之意;第四句点明“溪”字,仍应“问”字口吻,妙在有悠然不尽之趣。

 

反托题意法

诗有题之正面难写者,不得不于反面求之。盖从反面托起,较之正面意味倍深也。唐诗中能合此法者,当推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中兄弟》一首。今录于下,学者最宜摹仿也。

 

【九月九日忆山中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上诗题意全在一“忆”字。首句言作客异乡,便含“忆”字之意;第二句“思亲”二字,“忆”字已暗暗点明;第三、四句从对面兄弟忆己,反托己之忆兄弟,诗境真出神入化矣。

 

侧衬题意法

题意有不能从正面直写者,须在侧面以衬笔写之。或用人衬,或用物衬,要必用之得法。兹择唐诗中王昌龄之《春宫曲》一绝摘录于后,学者不可不细细体会也。

 

【春宫曲*王昌龄】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上诗着力全在第三句,所谓用人作衬也。第一句言桃开,藉喻新宠;第二句言月轮,承上“夜”字;第三、四句言平阳有宠,而己之失宠,尽在言外也。

 

空翻题意法

作诗实写则易落板滞,空翻则自见灵动。翻腾之势愈空,题中之意愈透。但不能一味空翻,与题绝不相关,而近于浮泛也。唐诗中韩愈《春雪》一首,可谓极空翻之能事矣。兹录如下,以饷学者。

 

【春雪*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上诗第一句从“春”字着意翻起,何等飘逸;第二句点醒春字之意;第三、四句抟成一气,苟非起处蓄势翻空,收处之题意何能有如是之清醒耶?

 

借物兴感法

作诗随地可以兴感,然非借物不可。借物则飘逸而不粘滞,超脱而不肤泛。唐诗中王昌龄之《长信怨》,既为借物兴感之一。兹录如下,学者得此宜熟读而深思之。

 

【长信怨*王昌龄】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尤带昭阳日影来。

上诗起句写宫中晓景;第二句借团扇喻己之失宠;第三句借鸦反衬自己;第四句借鸦之带日,反托己之失宠。皆所谓借物兴感也,而怨字之意却含蓄不露,情致何等宛转。

 

触景生情法

景无一定,情亦无一定,故触景可以生情。作此等诗,下笔须要灵活,不脱不粘,方为上乘。兹录唐诗中王昌龄之《闺怨》一绝,隽快绝伦,真妙到毫巅之作也。

 

【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上诗首句从闺妇说起,而“不知愁”三字正为转句作逼势;第二句承上“不知愁”来;第三句转出“忽见”二字,正是触景生情之法,末句勒到“怨”字,余味深长。

 

首尾相贯法

一诗之中,或有寄托,或有刻画,往往不能一气相生。初学作诗,尤易蹈此弊病。唐诗中惟司空曙《江村即事》一首,首尾一意相贯,精神异常饱满。今录如下,学者能解此法,则于作诗之道思过半矣。

 

【江村即事*司空曙】

罢钓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飘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上诗着眼,全在“不系船”三字,故起句既提出正意;第二句点明江村;第三句一开,第四句一合,而“不系船”三字之意,便首尾相贯矣。

 

前后相应法

作诗须有来龙去脉,起笔收笔,前后呼应,方为合格;且须层次分明,何处从题前着想,何处从题后下笔,一气写来,自然语语入神。唐诗中能解此法者,当推岑参《逢入京使》一首。爰录于下,俾学者可以得此而自悟也。

 

【逢入京使*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上诗起两句是题之前一层,第三句点明逢字正意,末句是题之后一层。立意既极警策,措语又极恳挚,固不仅以层次胜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