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三山三兽纹铜镜

标签:
杂谈 |
战国 三山三兽纹铜镜
全称:战国 三山三兽(一虎双鹿)纹铜镜
大小:直径21cm,质量890克。
造型:整体圆形,正面光洁,初始态是能够当做镜子的,现在是绿锈斑驳。
纹饰:主题纹饰是“山”和“兽”,虎身上是条斑纹,鹿身上是“花圈纹”,可称之为“梅花纹”。 “山”“兽”之间是地纹,可以称之为异形云雷乳丁纹。镜背纹饰层次分明,主题突出,同时又繁缛复杂,具有神秘感。
论述:
我国已知最早的铜镜属于齐家文化,战国时期,古代铜镜成为发展的第一个高峰。铜镜作为日常用品,已经进入富贵之家,之前,青铜器只是作为礼器出现的。 “山”字纹铜镜是战国时期比较流行的铜镜,有三山、四山、五山、六山几种,统称为山字镜,从北方的燕国到南方的楚国,都有加工制造,以四山镜最多,其次是五山镜、六山镜,三山镜最为罕见。可见战国的“山”字纹,如同汉代的规矩纹,唐代的海兽葡萄镜一样,是具有时代特征的纹饰。
关于“三山三兽” 的涵义。“山”中有群兽栖息,虎是山中之王,鹿是猎物。反射出当时的社会现状,弱肉强食,只有强者才能生存,才能发展。经过春秋时期的兼并战争,到战国时期,只有战国七雄和为数不多的几个中小诸侯国生存了下来。社会普遍崇拜强者,崇尚武力。